梁炎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全域視角下的城鄉空間規劃強調整體性和協同性,超越了傳統的行政區劃界限。它將城市和農村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以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通過合理的土地使用和資源配置,全域視角下的規劃可以促進城市和農村之間的互動和協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全域視角下的城鄉空間規劃還注重小城鎮的特色和差異化發展。每個小城鎮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經濟基礎,因此,規劃應該根據每個小城鎮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的設計。通過保護和挖掘小城鎮的文化遺產和自然資源,規劃可以提升小城鎮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此外,全域視角下的城鄉空間規劃還強調社會參與和民主決策。它鼓勵居民、企業和政府等各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共同制定和執行規劃。通過廣泛的社會參與,規劃可以更好地滿足居民的需求和期望,增強公眾對規劃的認同和支持。
鎮區指的是城鄉發展相對集中、經濟實力較強的核心城鎮,而鎮域則是指與重鎮區相對應的城鄉發展相對滯后、經濟實力較弱的周邊地區。這種重鎮區與輕鎮域之間的失衡現象,往往會導致一系列問題的產生。首先,重鎮區過度集中資源和人口,造成城市功能過于集中化,而輕鎮域則缺乏相應的人才和資源支持,發展空間受限。其次,由于資源和人口的不均衡分布,重鎮區過度繁榮,而輕鎮域則經濟相對落后,形成了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這種二元結構導致了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巨大差距,使得農村人口流失加劇,城市居民則面臨著生活成本上漲、環境污染等問題。此外,由于重鎮區的資源獨占,輕鎮域的經濟發展受到限制,無法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這種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僅影響著整個地區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也容易引發社會問題,增加社會治理的難度。
傳統小城鎮的城鄉空間規劃往往缺乏整體規劃思維。在沒有系統性規劃指導下,城鄉空間布局常常呈現無序和混亂的狀態。小城鎮中的村莊、農田、工業區和生活區域之間缺乏協調配套,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
傳統小城鎮往往忽視了城鄉發展的均衡性。由于規劃缺乏合理性,城市擴張往往過度集中在某些區域,導致資源不平衡分配。一些地區缺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而城市中心區域則面臨交通擁堵和環境壓力增加的問題。這種城鄉發展的不均衡性會導致社會不穩定和城市功能的減弱[1]。
傳統小城鎮的城鄉空間規劃往往缺乏對自然環境的合理考慮。在規劃過程中,對于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往往關注不夠,導致了生態系統的破壞和資源的浪費。大規模的建設項目往往忽略了土地利用、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給城鄉空間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后果。
在過去的城鄉規劃往往將城市作為中心,將鄉村作為城市發展的輔助和資源供給地。城市和鄉村之間缺乏有效的連接通道,導致交通不便,交流合作困難。這種規劃思路下,城市規模擴大的同時,鄉村卻逐漸被邊緣化,無法充分發揮其優勢和潛力。由于城市化進程中的快速發展,原本獨立的鄉村地區逐漸被城市吞噬,城市擴張的土地不斷侵蝕農田和自然環境。鄉村資源被剝奪,農民失去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面臨著就業、教育和醫療等問題。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社會服務設施不平衡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城市常常擁有較為完善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而鄉村地區則缺乏這些配套設施,無法滿足居民的基本需求。這也導致了人們更傾向于選擇城市居住,進一步加劇了城鄉空間的割裂。交通條件的限制也加劇了城鄉空間的割裂。由于交通設施的建設滯后,城鄉之間的交通聯系薄弱,導致了城鎮居民和鄉村居民的交流受阻。鄉村到城鎮的交通方式單一,交通時間長,不方便居民前往城鎮就醫、購物等需求。同樣,城鎮居民也很少有機會到鄉村感受自然風光和農村文化[2]。
空間全覆蓋是全域視角下的一個關鍵概念。它指的是城鄉空間規劃應該涵蓋整個城市及其周邊地區,以確保各個區域的平衡發展和協同發展。空間全覆蓋需要充分考慮城鄉發展的差異性和城鄉融合的需求,促進城市和農村的相互支持、相互依賴。
在實現空間全覆蓋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城市的功能定位、土地利用、交通布局、產業布局、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首先,城市的功能定位應該因地制宜,并考慮城市之間的協調發展。其次,土地利用應該根據城市發展需要和農村保護要求進行合理配置,避免過度開發和浪費。交通布局應該便捷高效,使城市與農村互聯互通。產業布局應該注重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同時,生態環境保護是空間全覆蓋的重要內容,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
實現空間全覆蓋還需要加強城鄉規劃管理體制建設。政府應該加大對城鄉空間規劃的引導力度,完善相應的規劃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同時,要加強對規劃的監督和評估,及時修正和完善規劃方案。此外,還應該加強城鄉規劃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城鄉規劃的專業化水平。
要素全耦合意味著將城市和農村的各個要素相互聯系和整合,形成一個統一完整的發展體系。這種全耦合的規劃方式,能夠更好地實現城鄉空間的有機整合和協同發展。多要素導向的城鄉空間規劃關系如圖1所示。
要素全耦合在土地利用方面體現。傳統的城鄉空間規劃往往限于城市范圍或農村范圍,忽視了兩者之間的聯系。而全域視角下,土地利用規劃更加注重城市和農村間的連片布局和輻射帶動效應,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更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
要素全耦合在交通規劃方面發揮作用。城市和農村交通的聯系對于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至關重要。通過全域視角的規劃,可以更好地銜接城市交通網絡和農村道路網,提升交通便捷性,加強城鄉間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通暢。
要素全耦合在公共設施建設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優質的公共設施是城鄉發展的基礎保障。在全域視角下,需要將公共設施的規劃與城鄉空間整體布局相結合,合理配置各類設施資源,滿足不同區域的需求,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品質。
要素全耦合還需要在產業布局和就業安置方面得到體現。傳統的城鄉規劃往往偏重于城市工業發展,對農村產業和就業問題關注較少。而全域視角下的規劃,應該注重調整城鄉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產業升級和城市農業發展,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推動城鄉經濟共同繁榮[3]。
類別全是指在城鄉空間規劃中將不同類型的區域資源進行分類整合,充分發揮各地區的特色和優勢。在類別全的解析中需要考慮城市、郊區、鄉村等不同類別的區域所擁有的資源和功能。例如,城市可以發揮集聚創新和經濟中心的作用;郊區可以承擔生態保護和生產服務的職能;鄉村則可以發展農業和休閑旅游等產業。通過類別全的思維可以實現城鄉間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互補發展。
策動是指在全域視角下,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推動城鄉空間規劃的實施。策動的解析需要充分考慮城鄉發展的差異性和需求差異,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可以通過優化城鄉交通網絡,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促進農村電商發展,推動農民就業創業等方式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同時,還需要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加強土地利用規劃和保護,推動可持續發展。
小城鎮的城鄉空間布局應該注重城鄉融合發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可以通過推進農村產業升級和城市規模擴大,將農村地區與城市區域有機連接起來,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格局。在城鄉空間規劃中,應充分考慮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并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合理劃定城市建設用地、農田保護用地和生態綠地等功能區域,確保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優化城鄉空間布局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交通、水電供應、通信網絡等方面。通過合理規劃和建設基礎設施,改善農村地區的交通條件,提高生產生活環境,并促進城鄉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在城鄉空間規劃中,應注重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就業增加。通過挖掘鄉村的自然風光和人文資源,打造鄉村旅游品牌,吸引城市居民前往鄉村旅游,促進城鄉經濟的良性循環[4]。
建設綜合交通樞紐。小城鎮應建設綜合性的交通樞紐,包括公路、鐵路、輕軌、長途客運站等,將各種交通方式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可以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并且方便居民出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完善交通網絡布局。在城鄉空間規劃中,應合理規劃道路、橋梁和隧道等交通設施的布局,重點解決城鄉間的連接問題。通過打通農村公路,縮短城鄉交通距離,方便農民進城務工和農產品運輸,增加農村地區與城市的互動與交流。
推廣智能交通系統。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建立智能交通系統,提升城鄉交通管理水平。通過智能信號控制、車輛定位和智能導航等技術手段,實現交通擁堵監測、信息發布和優化路線導航,提高交通運輸效率和安全性。
加強公共交通建設。在城鄉空間規劃中,應注重發展公共交通系統,包括城市公交、城際軌道交通和縣鄉公交等。優化線路布局,提高公共交通的覆蓋率和服務質量,鼓勵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減少私人車輛使用,降低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問題。
加強交通規劃與土地利用協調。在城鄉空間規劃過程中,要將交通規劃與土地利用緊密結合起來,合理規劃并布局交通設施。考慮到城鄉發展需求和人口流動趨勢,合理規劃道路寬度、停車場、步行街等交通配套設施,確保城鄉交通的有序和便捷。
在規劃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交通、供水、供電、通信、醫療、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確保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互為補充、相互促進。同時,要注重城鄉公共服務設施的統籌規劃,合理規劃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設施,滿足城鄉居民的基本需求。在城鄉空間規劃中,應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采取節能減排、循環利用等措施,提高基礎設施的環保水平。例如,在交通建設方面,可以鼓勵發展公共交通,減少車輛排放,增加自行車道和步行系統,提倡綠色出行方式。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可以通過優惠政策、金融支持等方式,引導和激勵社會資本投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要加大監管力度,確保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符合相關規范,確保質量和安全[5]。
通過制定統一的城鄉規劃標準和指導意見,將城鄉發展納入一個整體框架,確立城鄉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同時,注重挖掘和利用小城鎮的特色產業和優勢資源,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形成城鄉產業互補發展的格局。勵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和農村旅游等新興產業,提供技術培訓和資金支持,幫助農民增加收入。此外,還可以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特色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通過改善農村的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條件,減少城鄉之間的差距,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和產業發展環境。提供完善的網絡覆蓋和信息服務,推動數字農業和智慧農村建設,為農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政策環境,為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建立健全城鄉發展的激勵機制和政策導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產業投資,推動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在全域視角下,城鄉空間規劃需要注重城鄉一體化的原則,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同時,要充分考慮城鄉發展之間的差異和特點,制定靈活的政策和措施,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建立聯系和互動,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此外,全域視角還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加強協同合作,形成跨部門、跨地區的合力。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參與,才能真正實現小城鎮城鄉空間規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