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偉
腹瀉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甚至伴排便失禁、肛門不適和排便急迫感綜合征的腸道疾病[1]。腹瀉、嘔吐等是臨床上腹瀉的典型表現,其病理機制復雜,與消化系統功能、各種感染、免疫功能等密切相關[2]。嚴重腹瀉可引起患兒水電解質紊亂,嚴重威脅生命安全,因此需給予積極治療。本研究分析鋅劑聯合葉酸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價值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70 例腹瀉患兒為研究對象,按照住院號單雙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12 例;年齡2~9 歲,平均年齡(4.45±1.52)歲;病程1~3 d,平均病程(1.45±0.52)d。觀察組男21 例,女14 例;年齡2~9 歲,平均年齡(4.41±1.53)歲;病程1~3 d,平均病程(1.48±0.51)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納入標準:患兒符合小兒腹瀉診斷標準[3];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等;排便次數增多,糞便性狀為蛋花湯樣、水樣或稀糊狀等;無其他陽性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異常;患兒家屬了解情況,并全部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藥物過敏的患兒;合并有其他疾病或感染,且病情危重的患兒;伴重度心、肝、腎功能障礙的患兒[4];因食物中毒而腹瀉的患兒。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補液等療法治療,實施腸黏膜保護、營養支持及保持體內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等措施,脫水癥狀較輕的患兒給予90~120 ml/kg 的補液治療;中度脫水患兒給予120~150 ml/kg 的補液治療;重度脫水的患兒給予150~180 ml/kg 的補液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鋅劑加葉酸治療,葡萄糖酸鋅口服液(規格:10 ml∶元素鋅5 mg)口服,15 ml/次,3 次/d,飯后服用;口服葉酸2.5 mg/次,3 次/d。治療10 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癥狀改善時間(排便正常時間、脫水糾正時間、飲食恢復正常時間、精神狀態恢復良好時間),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免疫功能指標(CD3+、CD4+、CD4+/CD8+)、機體炎癥指標(TNF-α、hs-CRP、IL-6),療效及不良反應。
1.4 療效判定標準[5]顯效:患兒經治療后大便性狀正常,排便次數恢復正常,未出現嘔吐和惡心現象;有效:經治療后患兒大便性狀明顯改善,大便次數顯著減少,嘔吐及惡心等癥狀明顯好轉;無效:經治療后患兒大便性狀無改善,大便次數未減少甚至增加,仍有嘔吐和惡心癥狀。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癥狀改善時間 觀察組癥狀改善時間(排便正常時間、脫水糾正時間、飲食恢復正常時間、精神狀態恢復良好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免疫功能指標 治療前,兩組癥狀積分、CD3+、CD4+、CD4+/CD8+比較(P>0.05)。治療后,兩組癥狀積分與本組治療前對比均顯著降低,CD3+、CD4+、CD4+/CD8+與本組治療前對比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CD3+、CD4+、CD4+/CD8+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機體炎癥指標 治療前,兩組機體炎癥指標比較(P>0.05)。治療后,兩組機體炎癥指標均明顯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機體炎癥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機體炎癥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機體炎癥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4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n(%)]
2.5 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兩組均未出現。
小兒腹瀉按致病因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腹瀉多由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各種微生物引起,而非感染性腹瀉主要是飲食不當、天氣和其他因素引起,如牛奶、大豆和其他食品都會導致非感染性腹瀉[6]。臨床統計發現,小兒腹瀉有發病率逐步升高、病情發展迅速等特點,增加了臨床治療的難度,部分遷延、慢性腹瀉對兒童以后生長發育具有一定影響[7]。由于目前臨床對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因而在實際治療中存在著較多問題,如藥物不良反應、細菌耐藥性等。腹瀉患兒在治療過程中應強調減少病原體接觸,增強兒童免疫力,完善消化系統功能,使癥狀盡快減輕,最終實現治療[8]。
葉酸屬于水溶性維生素,參與遺傳物質和蛋白質的代謝,促進生長,提高機體免疫力[9]。如果兒童葉酸不足,則細胞的DNA 合成受阻,及時補充葉酸則能提高細胞代謝功能[10]。葉酸通過口服的方式進入患兒體內后,有修復小腸黏膜上皮細胞的作用,由此促使腸黏膜重吸收水、電解質和葡萄糖,減輕病癥,發揮止瀉的作用[11,12]。另外,葉酸對免疫力有調節作用等。鋅的作用機制:鋅是人體內多種酶的重要組成成分,能提高相應酶的活性,機體缺乏時易引起新陳代謝減緩,不利細胞修復,進而影響味覺,食欲減退,甚至異食行為等,亦可引起小腸黏膜增生、角化不全等,由此導致在致病因素侵犯機體過程中造成組織損傷[13-15],因此,合理補充鋅元素至關重要。口服葡萄糖酸鋅可以改善兒童機體鋅缺乏癥狀,有助于機體的腸黏膜修復、免疫功能的增強,促使腸黏膜重吸收水、電解質和葡萄糖,并提高抵抗損害能力[16,17]。葉酸和鋅劑兩者結合使用,可以使損傷黏膜上皮細胞得到修復與再生,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胃腸功能,快速糾正兒童脫水,縮短腹瀉時間,提高治療效果[18]。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癥狀改善時間(排便正常時間、脫水糾正時間、飲食恢復正常時間、精神狀態恢復良好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癥狀積分與本組治療前對比均顯著降低,CD3+、CD4+、CD4+/CD8+與本組治療前對比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CD3+、CD4+、CD4+/CD8+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機體炎癥指標均明顯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機體炎癥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在常規補液等療法基礎上給予鋅劑聯合葉酸治療小兒腹瀉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腹瀉癥狀,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