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珠/文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所公司作為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科研技術型企業,始終履行“強軍報國、強企富民”的責任,踐行“使裝備有智能、造裝備更智能”的使命,著力建設成為一流的裝備及制造智能化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技術和產品已服務于國內三十個省市自治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十多個國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自動化所公司臨“疫”不亂,想方設法,克服困難,以對產業鏈上下游高度的責任感,按時按約、保質保量完成了多個海外項目,向世界傳遞了央企踐諾履約的決心和實力。
這是一次為夢想的遠征,也是一次為初心的遠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各國在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時,也在努力恢復生產秩序。為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海外重點項目,有這樣一個既平凡又特殊的團隊,10余人分批次在非常時期義無反顧踏上征程,遠赴千里之外,將防疫與生產的重擔雙挑在肩。他們身處異國荒漠,默默奉獻,不問歸期,他們是誰?他們就是自動化所公司智能制造外貿項目組。
K 國裝配生產線項目是公司出口海外的重點科研生產項目。受當地場地條件的限制,數十條裝配生產線無法進行現場安裝和調試。經過多方協調,最終要求中方研制生產單位盡快派出項目組前往K 國,完成裝配生產線的組裝、調試和生產。
2021年7月中旬,4名“逆行者”經過十幾個小時的航程抵達K 國,迎面而來的是超過50℃的高溫,漫天的黃沙以及艱苦的生活條件。經過14天的隔離,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個任務是處理數十條堆置在荒漠中的生產線,因高溫、高鹽以及沙塵暴的長期侵襲,其現狀令人擔憂。沒有多余的話語,先遣隊鼓起干勁,扯下防塵布,認真擦拭設備,整理、清潔、更換元器件,調試、組裝各種零部件。僅僅用了兩個多月,4人先遣隊就完成了19條生產線的安裝,使其恢復運行。同年10月,第二批次的9名調試人員再次奔赴K國,負責對設備實施功能恢復,以確保盡快實現通關批成品生產。
項目組的工作從疫情防護開始,體溫測試打卡,噴灑消毒液,口罩不離嘴。在異國他鄉的工房,為了維護祖國的形象,他們必須身著統一的防靜電服。衣服很厚不吸汗,由于很多時候空調都無法正常運轉,工房里的溫度接近50℃,一天下來被汗水浸濕的工作服上,早已凝結一片片醒目的汗漬。盡管工作開展舉步維艱,但在許多個無法回家的節日,無數個想念家人的夜晚,K 國項目團隊成員們始終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決心,靠著彼此的信任和相互的鼓勵,以無所畏懼的兵工人精神確保項目實施。目前,K 國項目團隊成員已陸續回到祖國的懷抱,但還有幾人在為最后的調試任務不懈努力。420多天的堅守、19條生產線的調試安裝、5項以上專利的獲得,項目組以團結的品質、頑強的意志、實干的精神和出色的業績,為本次K 國之行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在遙遠的非洲大陸上,我們的友好國家A 國,也有自動化所公司科研人員的身影。在如今動蕩的國際環境下,實現武器的智能化與自動化愈發重要。由兵器裝備集團牽頭的某外貿項目是我國與A 國重要的軍事外貿項目,該項目是集團多家單位聯手參與、共同研制的重大軍方外貿項目。A 國外貿組成員在惡劣的環境下日復一日、精益求精,努力實現了裝備智能化,保障項目圓滿完成。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在歷經了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奮戰之后,自動化所公司成功研制出第一臺樣機。這一重大科研成果成功幫助自動化所公司拿下了某外貿項目。張強和雷巍兩名同志隨即踏上前往A 國的攀登之路。夜以繼日奮戰在項目一線的兩名同志在收獲外方認可的同時,也發現了許多問題。面對一個個技術難關,他們沒有退縮和逃避,反而越挫越勇。他們反復研究論證,仔細核對數據參數,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作為“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卡拉奇核電站K2機組每年提供清潔電力近100億度,能滿足近100萬人的年度生產和生活用電需求,這不僅為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便利,也為增進兩國友誼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2022年5月3日,K2機組圓滿運行一周年,迎來首次大修換料節點。由于K2機組大修換料停堆,電力供需不足,高溫酷暑下的卡拉奇每天停電長達8—10小時。面對當地對電力供應的迫切需求,周文于5月10日緊急抵達現場,迅速投入換料大修工作中。
卡拉奇核電站建于一片荒蕪的原野之上,高溫熱浪灼人,沙塵遮天蔽日,四周高聳的鐵絲網和時刻保持警戒的士兵令人窒息……周文在這里連續奮戰了8個多月。面對某次燃料廠房NF 設備無法正常轉運核電燃料的問題時,周文孤身一人挑燈夜戰,反復查閱資料、試驗,總結數據,優化程序,終于解決了小車齒輪與齒條安裝尺寸的偏差問題,確保整個核電站的燃料轉運。因為身處國外,他無法照顧重病的老父親,妻子則只身面對家庭中大大小小的問題,每通電話總少不了埋怨、責怪、賭氣,周文的思鄉之情越來越濃。2022年8月,在最終的調試測試過程中,周文憑借精湛的專業技術和過硬的實踐操作,終于完成最終交付任務,得到中核集團和外方的一致好評。
歸途中,周文問自己:值得嗎?但他很快想到了答案。他將虧欠之情深埋心中,因為他明白正是有中國核電建設者的努力,萬家燈火才得以點亮,正是因為有無數海外建設者們艱辛的付出,“一帶一路”所期盼的經濟共同進步的美好愿景才會實現,與自己的付出相比,這怎會不值得呢?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此時此刻,距離周文圓滿完成任務回國,并沒有過去太長時間,而K 國、A 國項目組的成員依然奮戰在現場。生逢盛世,當不負盛世。就是這樣一群人,懷揣著“團結、實干、創新、服務”的五八精神,以兵器人強軍報國使命為帆,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楫,正努力奔赴在實現更高、更遠目標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