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美術設計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2017 年9 月,教育部公布雙一流大學及學科名單,首次涉及42 所大學95 個一流學科[1]。自此,雙一流戰略正式拉開序幕。隨著高校雙一流戰略的不斷深入,構建特色專業成為必然趨勢,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訓練顯得尤為重要。應用型課程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應用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素養,既需要基礎理論,更強調實際運用與創新,其不僅與雙一流戰略相符,還與培養應用型人才要求一致[2]。實現應用型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相關教師與研究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園林景觀設計是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風景園林專業的必修課程,更是培養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課程,以該課程為例研究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該課程屬于典型的理實一體課程且偏重實踐,單純采取傳統的說教教學模式難以達到教學目的。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對“園林景觀設計”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提出在雙一流戰略下開展PTiP 混合教學模式,通過理論學習、實地勘察和園林景觀設計等手段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旨在為形成景觀設計的職業能力奠定基礎,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
“園林景觀設計”課程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且綜合實踐性較強,屬于典型的應用型課程。按照傳統理論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園林景觀設計原理、植物景觀配置等知識點的學習方面比較吃力,容易喪失學習興趣。
從風景園林教學情況來看,該課程重理論輕實踐現象比較突出,考核手段主要為日??己?期末考試。許多研究者意識到了其不合理性,開始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相關研究并提出合理建議,如錢韻[3]提出BYOD 教學法,但該方法主要用于網絡教學,不夠廣譜;李銀露等[4]提出SCS 創客教學法,建議在教學中實現自主和協同,主要適用于電子信息相關專業,不適用于城鄉規劃專業;高小煥[5]提出CDIO 與MOOC 綜合教學,任豐蘭[6]提出PTP 模式,這2 種教法涉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側重點在創新思維培養上。
傳統教學模式主要按照理論體系制定課程內容,片面地追求理論的邏輯性與完整性。該模式既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的需求,又無法滿足雙一流戰略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基于此,本研究提出PTiP混合教學模式。PTiP 教學模式是指實踐(Practice)、理論(Theory)和創新實踐(Innovation practice)3 個層次相結合的教學模式[7]。首先,讓學生依據所掌握的知識初步實踐,知道要做什么,如何做;其次,讓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知道為什么這樣做,明白這樣做的理由;最后,再次實踐,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創新實踐。PTiP 混合教學是指“線上線下+PTiP”,即利用線上平臺開展課前預習和課后拓展,采用“線上線下+PTiP”混合教法開展課堂教學,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8]。以“園林景觀設計”課程中的項目課藝術小鎮(藝術小鎮是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為專家學者居住修建的別墅小區)設計為例,該項目課程采用“線上線下+PTiP”混合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踐,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形成“線上線下+PTiP+線上線下”的閉環。
雙一流戰略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與中國OBE 教育理念相符合。在教學設計方面要求“反向設計,正向實施”,即以學生學習效率及創新為導向,反向設計教學過程,將教學知識點細分成多個小項目,每個小項目要求實現預期的目標[9]。同時教學設計要基于學生的興趣,通過學生親身實踐活動開展學習與實踐,提倡“在做中學”,注重學生的創新性,重視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意識,以就業需求為教育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的能力。以藝術小鎮設計為例,“園林設計景觀”課程展開“線上線下+PTiP”混合教學設計。
通過“線上線下+PTiP”混合教學法,以藝術小鎮園林設計為項目案例,讓學生開展藝術小鎮設計。從簡單案例入手,實現理論學習與設計理念、設計軟件的融合,并在此基礎上完成個性化的設計,從而實現會設計-懂原理-能創新,讓學生能夠從中獲得成就感,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及創新能力。
通過“造型基礎”“設計基礎”“電腦輔助設計基礎(CAD)”等相關課程的學習,學生初步了解了景觀設計相關的基礎知識,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操作能力。但是,學生的理論基礎依然較薄弱,未深刻掌握城鄉規劃設計的內涵,標準質量意識不強,規劃經驗不足,設計創新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學生熱愛專業,具有較強的責任心,但操作能力相對薄弱,個性獨立,團隊協作意識不強,遷移運用知識的能力差,對專業學習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認識不足。因此,PTiP 混合教學遵循學習規律,強化學生能力培養,注重規范化操作,結合學情,制定教學策略,同時構建混合式(線上線下)考核體系,使教學各環節的目標更為明確[10]。
基于風景園林專業教學資源庫(如中國園林網),設計藝術小鎮項目,為PTiP 混合教學提供素材支持,形成的教學思路見圖1,實現了課前自學、課中導學和課后拓展三者并重。

圖1 PTiP 混合教學思路
2.3.1 課前自學 教師將教學內容與相關視頻發布到線上平臺,供學生課前自學。同時,發布藝術小鎮的相關背景資料如藝術小鎮是專家、學者休憩的場所。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藝術小鎮進行實地勘察,提出個性化的設計方案。學生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學習資料、討論交流,完成課前自學的任務。
2.3.2 課中導學 課堂實施“P-T-iP”的教學方法,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P 階段,教師將教學內容規劃成項目形式,并按照知識點將項目分解成小項目,同時將學生分成小組,各小組對所接收小項目進行規劃。在T 階段,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分項目的規劃思路,由其他小組學生提出質疑;完成匯報后,教師對整個項目及所涉及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在iP階段,各小組學生結合理論知識和師生意見,對設計的初案進行再設計,拓寬思路、進行創新。整個課程內容由淺入深,課程形式從單一化朝個性化方向發展。
2.3.3 課后拓展 教師在線上平臺發布拓展知識,安排項目任務(設計方案),學生學習知識點并結合資源庫中典型案例的設計和教師課中導學提出的建議,在課前自學完成的藝術小鎮設計方案上進行創新設計,完成最終的設計方案并上傳到線上平臺,便于教師網上批改,同時加強學生對設計知識的鞏固和提高。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風景園林專業在“線上線下+PTiP”混合教學模式中,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成課前自學、課中導學、課后拓展三階段,實現課前信息傳遞、課中吸收內化、課后鞏固反思功能。將課中導學階段設計成P 項目實踐、T 項目理論講授、iP 項目創新實踐3 個階段,整個“線上線下+PTiP”混合教學模式形成了“輔導-學習(課前)、指導-實踐(P)、交流-討論(T)、指導-創新實踐(iP)、評價-拓展(課后)”五段式漸進學習。
課前自學屬于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輔導為輔的階段,教師在資源庫平臺上傳預習資料、典型案例短視頻和推送任務書等,學生利用手機APP 或電腦查看課件,提前了解課程內容,再通過短視頻詳細了解設計所需的理論知識。平臺上,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同時,發布預習題,學生在線測試并提交,測試結果計入考核成績。通過測試結果,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薄弱點,為課堂教學提供參考。
課中導學分為P 項目實踐、T 項目理論講授、iP項目創新實踐3 個階段,又細化成指導-實踐(P)、交流-討論(T)、指導-創新實踐(iP)3 個環節。其教學內容與教學目的見表1。

表1 課中導學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的
3.2.1 P 項目實踐 通過視頻播放藝術小鎮設計的案例,內容包括主題定位、藝術植入等,引發學生深入思考;隨后教師將該項目進行拆分,拆分成園林建筑、園林鋪裝、園林水體3 個分項目。按照分項目類型將學生分組,每組負責1 個分項目的設計。小組領到任務后,組內成員結合課前自學所掌握的設計知識獨自進行設計,采用Sketchup 軟件或CAD 軟件進行設計。在創作過程中,教師應給予輔導,糾正學生的明顯錯誤。
3.2.2 T 項目理論講授 此階段采取“學生匯報+理論講授”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學生匯報了解學生的設計方案,再有針對性地講授理論知識。首先,各小組進行組內討論,評選出最佳方案代表小組匯報;其次,由匯報學生代表小組向大家展示方案并闡述設計思路,教師和其他組學生提出問題,匯報小組給予解答;最后,教師結合小組匯報情況講授相關理論知識。如園林建筑組匯報時,教師講授園林建筑的分類、布局要點,園林建筑設計的要素、內容和依據,園林建筑設計原則與設計要點等理論知識,通過教師講授相關理論知識,有助于學生對設計思路進行梳理與重組[11]。
3.2.3 iP 項目創新實踐 完成“學生匯報+理論講授”學習后,教師針對各組匯報情況進行點評,要求各組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正與完善,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學生再創作時,教師仍進行指導,此外,學生有不明白的地方,還可以隨時觀看資源庫的典型案例,提高設計方案的可行性。
項目創新階段,該專業學生也表現出獨具特色的創新性,比如在園林建筑方面,學生為確保建筑景觀“亭”與現代景觀相融合,創新出張拉膜亭、玻璃鋼結構亭等形式;在園林鋪裝上,學生采用馬賽克小磚、塑膠及鋼化玻璃設計路面,創新感十分強烈;在園林書體上,學生將現代科技融入設計中,出現了水體電影、音樂噴泉等創新,體現出生態環保的理念。
各組對設計方案進行創新實踐后,將最終方案上傳到線上平臺,教師在線批閱,備注評分和評語。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線上平臺推送復習資料和拓展案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檢驗學習成效,提升創新能力,與雙一流戰略思想相符。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園林景觀設計”課程以雙一流戰略為指導,參照國家標準、職業標準和課程標準制定教學內容,結合課程教學的要求分解項目內容、設置教學目標;貫徹質量意識,實現做中學、做中教、實踐與創新相結合;合理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信息化技術,采用“線上線下+PTiP”混合教學模式。特別是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期間,真正發揮出“互聯網+課堂”混合教學的優勢,通過在線學習、在線交流、在線拓展知識等平臺的輔助功能,以課中設計、再設計為中心,輔以交流、教師指導等各種互動,實現資源共享,培養學生交流溝通與協作的能力,提高項目教學的吸引力,促使學生圓滿完成學習任務。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采用“線上線下+PTiP”混合教學模式,以雙一流戰略為導向,以項目教學法為基調,采取P-T-iP 的形式開展線下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從而提高學習效果。依托資源庫,利用微課、動畫、交互課件等教學資源,結合PTiP 模式實現“做中學,學中做”,每個任務進行技能考核和結果對標分析,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和實操效率。如一個學生小組在設計藝術小鎮的道路過程中,最開始只設計了步行道,后經過評價指導和再創作,最終方案補全了外部道路和內部道路,還創新出環道線路。
在雙一流戰略的指導下,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采用PTiP 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園林景觀設計”相關項目課進行了整體教學設計,確定教學目標,制定了“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PTiP 混合教學模式,細化為“輔導-學習(課前)、指導-實踐(P)、交流-討論(T)、指導-創新實踐(iP)、評價-拓展(課后)”五段式漸進學習,注重全過程考核。通過對該教學模式進行驗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該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對提高應用型課程教學質量具有顯著作用。在應用型課程中開展PTiP 混合教學模式,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提高其自主探索能力,還能引導學生不斷創新,以期為相關應用型課程的教學提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