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中國數學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的著名數學家楊樂,在北京逝世。
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首任院長楊樂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0月22日14時34分逝世,享年83歲。
楊樂是中國數學界的一代領袖,一直致力于培養年輕數學家。相較陳景潤,楊樂和他的同門師兄弟張廣厚是更早被宣傳的知識分子楷模。改革開放前夕粉碎“四人幫”后,1977年知識界、學術界歷經十余年的停頓與破壞,再度煥發生機。因為在函數理論研究方面的成果,當年2月楊樂、張廣厚的名字出現在了《人民日報》等幾大主流官方報紙的頭版大標題中,被樹立為科學家的典型。這一切其實出乎楊樂的預料:“我們原以為也許是在內參上有一小塊報道罷了。”
1939年11月出生在江蘇南通的楊樂,在幼年時就對數學有極大的興趣,常常因為課堂上所學的數學內容“不過癮”,去尋找哥哥姐姐留下的數學參考書。據《人民畫報》2012年報道,楊樂認為數學的魅力在于真和美,數學的“真”是指它對真理的追求十分純粹,而數學的“美”蘊涵在嚴密的邏輯推理之中。“很多時候,越是高質量、重要的創新,其表達方式也越簡潔、越美。”
1956年,17 歲的楊樂考上了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六年后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那時北大本來的學制是五年,但由于中蘇關系已經破裂,蘇聯專家都撤走,中國要自己培養有更高水準的人才,北大理科的學制從五年延長到六年。從北大畢業時,楊樂與同學張廣厚一起考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攻讀研究生,成為中國現代數學先驅之一熊慶來的關門弟子,華羅庚、陳省身、錢三強、趙九章等大師的同門師弟。讀研沒幾個月,楊樂就完成了論文《亞純函數及函數組合的重值》,解決了復分析的權威學者海曼(W.K. Hayman)提出的一個問題。之后,在導師熊慶來的指導下,他還用法文發表了數篇學術論文。1966年,楊樂即將完成在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學習生涯時,“文革”開始了,在動蕩的政治環境和生活環境中,大學畢業生和研究生都分配不出去,他和張廣厚在解放軍農場勞動了一年多。林彪垮臺以后,中國科學院逐步恢復了研究工作,楊樂和張廣厚也從1971年底開始偷偷摸摸地努力做研究了。
1976年5月,中國邀請美國純粹和應用數學代表團來訪。 美國派出9位出色的數學家,地位頗高的桑德斯·麥克蘭恩擔任團長。在中國組織的60多場報告中,楊樂是報告人之一,他的演講結束后,代表團起立鼓掌,稱贊楊樂、張廣厚的工作既深刻又新穎。
在1978年舉辦的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春天來了,中國對外學術交流也逐漸重啟。這一年,楊樂與張廣厚赴瑞士參加國際分析會議,在他們發表報告之后,函數值分布論專家奈望林納和阿爾弗斯表示,“從報告來看,不是你們要向歐洲同行學習,而是我們應該向你們學習”。
之后,楊樂在41歲時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7年出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1992年出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1996年創建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中心,1998年出任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首任院長。
“我們需要培養一大批數學家”,楊樂曾說。相信在無數中國青年研究者攀登數學高峰的路途中,老前輩楊樂的人生故事會有所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