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惟杉

蘇州高鐵新城 。供圖/相城區融媒體中心
從高鐵蘇州北站下車的乘客,出站后換乘公共交通時,比在全國很多高鐵站多了一個選擇。
車站南側的南天成路上,乘客可以通過線上平臺叫到一輛Robo-Bus,再到路旁的“自動駕駛體驗站”上下車。在蘇州北站所在的蘇州市相城區,約10平方公里的長三角智能駕駛產業示范區中,600多輛自動駕駛車輛在道路上測試、應用。
蘇州是較早實現自動駕駛巴士常態化運營的城市,背后是無人駕駛通用方案公司輕舟智航開發的、面向城市開放道路的自動駕駛巴士。輕舟智航于2020年落地相城,從最開始的幾十名員工發展到目前數百人規模。這是智能車聯網產業在蘇州相城落地生根的縮影。
蘇州智能車聯網產業發展已走在國內前列,相城更是如此。去年11月,相城率先試點全域開放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范圍。今年10月19日,在蘇州市智能車聯網產業創新集群推進會暨第五屆全球智能駕駛大會期間,蘇州市全域智能車聯網開放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啟動,范圍將逐步拓展至蘇州全域。
經過6年的培育,智能車聯網產業在相城的集聚效應已經顯現,推動這一新興產業在相城、蘇州,乃至長三角的發展正在進入新的階段。
蘇州雖是工業強市,擁有相對完整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鏈。但是在新能源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方面,相比其他長三角城市成績并不突出。因此,智能網聯被視為“彎道超車”的機遇。在當前汽車產業的變革中,智能網聯被認為是電動化之外的又一個“主戰場”。
去年11月,《蘇州市智能車聯網產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對外發布,提出到2025年,全市智能車聯網產業的規模和創新能力居全國前列。智能車聯網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集聚產業相關企業超1000家。進一步提升智能車聯網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示范應用走在全國前列。
這份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了智能車聯網產業空間布局,構建以相城區為產業發展核心區,工業園區、常熟市、吳中區為重點區,吳江區、昆山市、張家港市、高新區、太倉市、姑蘇區等為聯動區的“1+3+6”空間分布格局。
其實,相城早在6年前便已布局智能車聯網產業。從2017年開始,相城以蘇州高鐵新城為核心,圍繞“聰明的車”“智慧的路”“靈活的網”構建全產業鏈生態,聚力打造“智駕之城”。當時,高鐵新城已經掛牌成立6年,剛剛整治淘汰了一萬多家“散亂污”企業,正在尋找新的產業方向。而在2016年10月,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才正式發布,首次明確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目標、路徑以及階段規劃。產業布局之超前可見一斑。
相城的底氣部分源自區位優勢,蘇州北站被定位為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千億工程通蘇嘉甬高鐵和京滬線在蘇州北站交匯,這是他們之間唯一的交匯點,另外還有兩條城際線,蘇錫常和如通蘇湖城鐵也在此交匯,因此蘇州北站被稱為“黃金雙十字軸交匯點”。如此交通流量自然為自動駕駛的落地提供了豐富的實驗場景。
不同于以特斯拉為代表的“單車智能”,中國選擇實現自動駕駛的路徑是“車路協同”,通過車路云一體化,除了依靠智能車端本身的智能,還在基礎設施上做傳感、計算設備的升級,使這些設備與車載傳感器、城市數據中心實時互通,彌補單車智能本身的不足,實現智慧交通的整體降本增效。簡言之,這對于“路”提出更高要求。
今年10月19日召開的第五屆全球智能駕駛大會宣布,蘇州市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及S17、G524、G312智能網聯道路啟用,其中S17是國內首條滿足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等級的全息感知智慧高速。
在針對S17雙向56公里路段進行智慧化升級過程中,共在55個點位布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路側天線RSU等感知設備270套。此前,在一輛搭載自動駕駛系統的無人重卡在該路段的測試中,成功完成了對逆行車輛、慢行車輛、快行車輛等異常駕駛行為以及交通障礙物、路面施工等道路交通事件的識別,并進行匝道匯入、車道保持、自主變道、自主超車、路面施工車輛主動避讓等駕駛行為。不久的將來,駕駛員可在S17上實現L4級別自動駕駛,車輛可完成駕駛操作、周邊監控、自主接管反應等動作,無須駕駛者接管方向盤。
目前,蘇州高鐵新城已建成智能網聯測試道路250公里,擁有目前國內唯一可為L2級車輛提供“5G網聯式L4高級別自動駕駛”服務的智能網聯道路。同時,部署有超1700套路側設備,全域開放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可為轄區智能網聯汽車企業常態化運營提供保障。相城則獲批江蘇省首批車聯網先導區、首個數字交通示范區。
蘇州高鐵新城還啟用了長三角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示范區智控中心,打造技術領先的智能駕駛公共服務平臺,還建設有智駕運維港、智能網聯汽車科創園、智能網聯汽車研創園、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園、新基建智能交通產業園、汽車主題公園等載體,打造智能網聯汽車核心增量零部件產業高地,率先啟動全國首批、長三角唯一的國家級5G新基建車聯網項目建設。
在對基礎設施進行智慧化升級之余,今年12月1日《蘇州市智能車聯網發展促進條例》也將施行,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應用、安全保障等各個方面,為蘇州智能車聯網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正是在當地政府超前布局的引領之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正在蘇州相城,特別是蘇州高鐵新城形成集群。
2019年,中智行將“基于車路協同的自動駕駛”確立為公司發展自動駕駛的路徑。中智行方面曾回憶落地相城的原因,2021年3月,中智行第一次到訪相城,令他們感到意外的是,在蘇州高鐵新城提出想法后的一個月,政府就明確位于蘇州北站附近的水景路,將按照中智行的車路協同功能需求做好智能化升級。當年5月,水景路被打造為中國第一條可實現路對車強賦能的高級別智能化道路。
而在中智行此前與其他城市發展車路協同時,協調一條測試道路,就需要和公安、交管、市政等多個部門打交道,無形中拉長了周期。
相似的故事在相城不斷上演。2020年,僅用時兩周,蘇州高鐵新城就為輕舟智航定制了一條自動駕駛巴士測試路線,全長超4公里,沿途設置5個站點,途經10多個路口,穿行近10個人車混雜的地鐵站、高鐵站、辦公區、居民區和商業區。自動駕駛巴士在這條路線上行駛,進行常態化的載客測試運營,這也成為了全國首個常態化運營的5G無人巴士。
正是在2020年3月,相城發布智能網聯汽車“上路計劃”:4月,無人環衛車正式上路;7月,無人巴士正式上路;10月,無人出租車正式上路。
應用場景的迅速落地正在吸引更多智能車聯網產業上下游企業落地相城,落地高鐵新城。
5年來,智能車聯網產業在蘇州高鐵新城“從無到有”,現在其已是國內知名智能網聯汽車高地,天翼交通、天翼安全、Momenta、吉咖智能、曹操出行、清智科技、智加科技全國總部、T3出行等長三角創新業務總部以及中國電信“云堤”全國總部、車路協同總部等智能車聯網總部型企業相繼落戶。目前集聚了智能網聯汽車相關企業超140家,涵蓋了智能駕駛技術解決方案、整車、雷達、測試、地圖等30余個細分領域,匯集產業人才超5000人。放眼整個蘇州,截至8月底從事智能車聯網業務相關企業近450家,今年1~8月全市智能車聯網產業產值同比增長超20%。
如此之高的聚集程度,也為智能車聯網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可能。
2021年底,中智行與中國電信、先導產投合資成立天翼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天翼交通”),央企、地方政府與科技企業聯手,定位于國家級智能交通運營商,專注智慧路端建設和運營。
2022年8月,中智行和天翼交通聯合發布了“輕車·熟路”系統,通過輕量化智能駕駛車+高級別智能道路的方式,實現了網聯式L4自動駕駛。一個月后,全球首款純網聯式L4級別自動駕駛中巴“協同1號”,正式在蘇州落地運營,在遮蔽車端全部傳感器的情況下,車輛也可通過與路端智能設備交互,實現L4級自動駕駛。
去年11月,中智行與2021年落地相城的曹操出行達成戰略合作,曹操出行將整合自身共享出行車輛與智能駕駛開放商業化運營平臺的優勢,與中智行的車路協同智駕系統合作,攜手打造全球首款基于車路協同的Robo-Taxi城市級應用,開展商業化自動駕駛出行業務。在智能車聯網產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同在蘇州高鐵新城,“走過去就能談一場合作”的案例還有很多。
以相城為產業發展核心區的智能車聯網產業創新集群正在不斷擴大“朋友圈”。10月19日,環太湖智能車聯網產業走廊正式啟動。該產業科創走廊包含蘇州及無錫車聯網先導區,覆蓋無錫新吳區、蘇州相城區、蘇州高新區、蘇州吳中區、蘇州吳江區等重點區域,將通過五區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共同打造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長三角智能網聯科技創新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