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沛沅
【內容摘要】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數字技術給教育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目前我國對于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大學生網絡社會心態引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數字化轉型賦能大學生網絡社會心態引導。因此,在正確認識教育數字化轉型以及網絡社會心態的前提下,分析教育數字化轉型中大學生網絡社會心態引導面臨的困境,從價值規范、法律規制、思維轉變、能力增長的角度提出應對困境的有效舉措。
【關鍵詞】教育數字化轉型;大學生;網絡社會心態引導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推進教育數字化”,①教育數字化是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必然要與數字技術相結合,但目前我國教育數字化轉型處于探索起步階段,在許多方面仍面臨諸多困境。教育數字化轉型影響著中國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處于“拔節孕穗期”的大學生。教育數字化轉型對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大有裨益,但也給大學生網絡社會心態的引導帶來諸多挑戰。因此辯證看待教育數字化轉型,解決教育數字化轉型中大學生網絡社會心態引導面臨的困境,對于大學生網絡社會心態培育具有重大意義。
一、教育數字化轉型中大學生網絡社會心態引導的認知前提
(一)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內涵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指將數字技術融入人類教育領域并且從根本上轉變其結構形態、運行模式、行為觀念的變化過程,是數字技術與教育活動整合后的教育信息化的高階形式。②教育數字化轉型轉變的不僅是技術層面,而是一種量身定制的可以讓人全面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在數字時代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生態。
教育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教育數字化轉型雖然與其他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有著技術共通之處,但是由于教育的特殊性,教育數字化轉型中不可忽視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轉型的重點應該放在教育本身提升而非與教育相關的其他領域;二是數字技術服務于教育,而非追求經濟價值或是搞技術崇拜;三是應以教育質量提升作為主要任務,而非將項目的完成度作為考核指標。總體來說,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點應該放在教育主體的關系、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質量等方面的積極轉變,而非在教育產業追求高投產比以及技術崇拜。
(二)網絡社會心態的相關理論
1.網絡社會心態的內涵
網絡社會心態由“網絡”和“社會心態”兩部分構成,其核心內容仍然屬于社會心態的部分。學者大都將社會心態的定義與內容運用于網絡空間,據此余建華將一定時期內存在于網絡社會或網絡社會群體之中的社會認知、社會情緒、社會價值觀和社會行為傾向的總和稱為網絡社會心態③,之后的研究大多沿用這一定義。
2.網絡社會心態的影響因素
剖析網絡社會心態的影響因素是干預網絡社會心態的前提和基礎,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分析:宏觀層面的網絡生態、中觀層面的網絡社群以及微觀層面的個體特征。
首先,宏觀層面的網絡生態與網絡社會心態相互建構。④一方面,網絡社會心態是基于現實社會的真實場景,無法擺脫社會大環境對人的影響或束縛;另一方面,網絡平臺可使用數字技術來塑造或者引導各種社會心態,而群體的社會心態又影響著網絡生態。
其次,中觀層面的網絡社群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網民在社群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網民平時接觸到的信息傳播途徑,都會影響到日常網民接觸到的信息,從而影響其心態、情緒以及觀點。一方面,現有的網絡社會心態可能造成社群壁壘;另一方面,網絡社群形成后會穩定且長期地影響網絡社會心態。
最后,微觀層面的個體差異對網絡社會心態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已有學者對網民進行問卷調查得出結論,網民的身份背景、文化程度以及平臺使用情況對他們的心態產生明顯的影響。
這三個層面的因素層層嵌套,厘清其對網絡社會心態的影響才能把握網絡社會心態的總體特征。
3.網絡社會心態的特征
網絡社會心態受到網絡中各項要素的作用,形成一種互構關系,表現出社群性、多元性、被動性、流變性的特征。網絡社會心態的社群性特征是指網民在網絡平臺上通過關鍵詞檢索感興趣的社群或自行創建群聊,在其中與自己有相同愛好與話題的其他網絡用戶進行溝通,網絡社群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隱蔽性。網絡社會心態的多元性特征是指在多元網絡思潮與網絡文化影響之下應運而生的社會心態,互聯網具有開放、互動、虛擬、超時空、共享等特點,網絡文化和思潮也呈現出以上特征,網絡社會心態是對網絡文化的一種映射,多元海量的信息造就了多種多樣的網絡文化產品,這些網絡文化產品背后不僅蘊含著經濟價值,還引導著網民的社會心態。網絡社會心態具有被動性特征,指的是被動塑造,網民除了個體本身能動地塑造自身社會心態的同時,很大程度上還受到網絡社會特征變量的影響,中觀層面是與網絡社群形成的互構關系影響著社會心態,宏觀層面是經濟系統以及政治系統影響著網民的社會認知,可見網絡社會心態很大程度上是被動性的。網絡社會心態還呈現流變性的特征,在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的雙重影響下,社會心態會隨之改變,網絡熱點以及熱詞的頻繁更替就是一個明顯特征,這對于網絡社會心態引導來說有喜有憂,好在社會心態易變,不良社會心態在引導下也能及時變好,壞在社會心態變化多端,引導滯后或不及時,可能會對人的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
二、教育數字化轉型中大學生網絡社會心態引導面臨的困境
(一)復雜網絡生態削弱教育者的主導地位
互聯網的普及和不斷發展使得大學生的網絡社會心態引導研究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方向。大學生活躍在各大網絡平臺中,每日雖然身處校園但大腦接收到來自網絡的信息量卻是巨大的,這些信息流每天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情緒、思想和心態等。在線下環境中,無論學校、社區還是家庭,都是相對純粹的,而到了網絡空間中,不僅引導環境更為復雜,大學生的角色也更加多樣,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還是傳播者和創作者,一些大學生自媒體甚至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因而在網絡空間中,教育者的引導優勢大大減弱,主導地位不斷被弱化。
1.教育者的信息主導地位被削弱
大數據對于教育來說是提升實效性的工具,但也是網絡平臺逐利的工具,網絡平臺利用算法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基本都是碎片化、娛樂化的。教育者面對這樣的海量信息流,主導地位被嚴重削弱,甚至出現“缺席”。一方面在信息供給數量上難以達到數字技術的層級;另一方面輸出的內容與海量娛樂化信息相比吸引力不足。
2.教育者的話語主導地位被弱化
在網絡環境中,網民會以興趣點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個網絡社群,一些人數龐大的社群甚至形成屬于他們的“圈子文化”。在快節奏、碎片化及可視化的網絡空間中,教育者的“講道理”就顯得格格不入,大學生難以聽進心里,更難以起到引導心態的效果。
3.教育者的權威引導地位被消解
網民在網絡平臺中的身份具有匿名性,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動,完全不同于現實生活中固定場域下面對面的交流方式,在網絡空間中教育者具有的傳統引導者的權威地位被消解。
(二)網絡社群壁壘阻礙教育者的引導實踐
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傳統的“業緣”“地緣”“血緣”等“強關系”社群正借助于新媒介技術延伸至網絡社群,或正被以“弱連接”⑤,這種現象增加了大學生網絡社會心態引導的難度。
1.“信息繭房”消解引導共識
“信息繭房”是美國學者桑斯坦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在接收信息過程中,算法技術對個體進行數據分析,然后根據個人偏好量身定制其感興趣的內容,長期會導致認知越來越狹隘,就像將自身束縛在“繭房”。⑥在這樣的“繭房”中,學生接收到的信息是經過算法技術篩選出、個體可能感興趣的內容,這些內容傳遞的價值觀很可能與教育者引導的價值觀有出入,長此以往,學生的價值共識將可能被消解。
2.“信息窄化”固化學生認知
網絡社群將不同喜好的大學生分成一個個群體,大學生接收信息的范圍將不斷窄化,自身價值觀被所在的社群中的人和事影響,個體的偏好被進一步固化,可能會出現眼界狹隘、認知偏差和價值偏向等問題。個別大學生可能受社群中不良風氣影響,對社會心態引導產生抵觸情緒,給引導工作帶來阻力。
3.“群體極化”加大引導難度
網絡社群作為網民交流的圈子,會出現不同價值觀之間的博弈以及產生意見領袖,大學生的價值觀和心態都處于不成熟不穩定的階段,心態極易被煽動走向極端,甚至作出不利于自身和社會的行為。
(三)學生個體差異降低教育者的引導效力
除了網絡中的一些外部因素影響,個體不同的內部因素也會影響教育者對其網絡社會心態的引導。學生能動地置身于網絡社會在屏幕上塑造且展演“化身”,他們憑借“化身”找尋自我滿足感,從角色扮演與行動中找到并建構自我。學生在網絡空間中塑造多重化身,扮演不同的角色,這無疑加大了教育者對其心態的引導難度。
1.個體社會性自我削弱學習成效
個體社會性自我是個體對自我的認知建立在普遍的社會關系中,個體根據不同的角色期望和規范調整自身行為。個體在網絡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心態不自覺地就會受到他人的影響。比如評論區里網民的言論,很多人具有從眾心理而不具備獨立、辯證的思考能力,心態和思想很容易被帶偏。在網絡空間中學生這種社會性自我加強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教育者對學生社會心態的引導。
2.個體展演性自我影響引導效果
展演性自我是網民在網絡空間試圖展現給網友的形象,是其營造的一種“網絡人設”,以便獲得群體的共鳴。人設亦真亦假,因此大學生的展演性自我會使教育者無法辨別其真實心態,對教育者產生誤導。
3.個體認同性自我弱化引導實效
當代大學生從小生活在網絡時代并且受教育程度較高,本身就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并且他們很容易在網絡空間中找到自己的“同類人”,這使得他們獲得自我認同感的同時,也易引發“群體極化”現象。⑦這種強烈的自我認同會很大程度上使大學生屏蔽掉引導者的聲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導致對其社會心態作出的引導實踐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
(四)數字技術與傳統引導方法尚未形成合力
數字技術的發展給社會心態引導帶來了許多便利,但僅停留在技術利用的階段,與傳統的社會心態引導方法尚未形成合力,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困境,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引導目標達成度難以測量
社會心態引導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引導目標是一個追求的結果,盡管數字技術可以用數據分析引導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可以呈現引導目標的達成,但是卻不能完全代表真實的引導效果,因為網絡社會心態本就具有被動性和流變性,再加上網絡環境中人的自我呈現并非真實,設置的引導目標達成度不能完全用數據來衡量,而應該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中創新實際成效的測度方法。
2.引導方法及策略相對單一
當前大學生社會心態引導仍舊是比較傳統的教育方式,例如線上線下的授課、父母的灌輸、校園環境的打造等。但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大學生網絡社會心態引導方式同樣也需要轉型,需要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與網絡生活,傾聽并尊重學生的想法,才能引導學生的網絡社會心態。
3.數字化評價結果缺乏精準
當前,高校對于大學生社會心態引導的評價方法以及評價結果并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許多高校只是把大學生的網絡社會心態作為心理健康調查的一部分內容,甚至部分高校只關注與自身緊密相關的輿情問題,忽視對于大學生社會心態引導的評價問題,難以形成引導閉環。總體而言,高校利用數字技術測度過程以及評價結果的意識不強。
三、教育數字化轉型中大學生網絡社會心態引導困境的應對
(一)夯實根基:加強主流價值觀引領與法律規范
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持續的,網絡社會心態對大學生的行為與發展會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大學生網絡社會心態需要主流價值觀引導,網絡環境需要依法整治。
1.用主流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網絡社會心態
用主流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的網絡社會心態不僅是高校的責任,更是平臺的責任。但是各個網絡平臺更多是利益驅動,而缺乏育人功能,十分不利于大學生的社會心態培育。因此,一方面需要將主流價值觀融入網絡平臺建設的全過程,在設計開發階段就重視算法的價值取向,增強價值風險意識;另一方面在平臺運營階段,需要對平臺內容呈現加以管控,限制不利于大學生社會心態培育的內容,增加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內容。
2.用法律法規規制網絡空間存在的亂象
網絡空間中存在著魚龍混雜的海量信息,如果不加以規范,不良信息泛濫會污染網絡環境進而影響大學生的社會心態。一方面,要制定約束網絡平臺的法律法規,明確互聯網企業與網絡平臺的權責和義務,構建網絡平臺的法律監管體系,平臺要做好用戶管理與信息審查;另一方面,加強網絡平臺監管協會的建設,鼓勵有擔當的企業參與協會,規范行業行為,互相監督,共治共建。
(二)轉變思維:運用數字技術創新引導方法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一種強調技術推動教育創新與變革的過程,數字技術賦能大學生網絡社會心態的引導,因此教育者應當積極將數字技術運用到大學生社會心態引導中。
1.運用數字技術獲取學生心態的“一手資料”
大學生活躍在網絡空間中留下了許多“痕跡”,例如平臺動態、瀏覽歷史、點贊評論、消費記錄等,教育者可以在法律許可的范圍之內利用數字技術對有關信息進行搜集形成學生“畫像”,從而可以清晰地把握學生的社會心態以及心態變化。
2.運用數字技術加強引導內容的建設與供給
當前針對大學生網絡社會心態引導的內容供給需要進一步加強,利用數字技術有利于引導內容的設置。一方面網絡平臺要增加利于積極心態建設的內容的投放,平臺算法可以精準把握大學生的網絡社會心態,投放利于社會心態培育的內容,能夠潛移默化對大學生的心態產生積極引導作用;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利用網絡和技術把握學生的社會心態,進而作出更具針對性的引導內容設置。
3.運用數字技術對引導結果進行評估和反饋
與傳統的評估方式相比,利用數字技術來評估引導結果的好處在于數據分析的可視化、精確性和及時性,可以動態實時監測大學生群體的網絡社會心態變化甚至可以精確到個人。可以根據大學生社會心態現有實際構建評估體系,將評估體系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形成一套動態評估系統。根據系統數據分析的反饋結果教育者可以及時調整引導策略,更能提升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引導效果。
(三)增長能力:強化教育者和大學生的數字素養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中教育者和大學生都需要提升數字素養,這不僅能應對網絡帶來的風險,還可以拓展個人的能力,給工作和生活帶來便利。
1.教育者和大學生樹立提升數字素養的態度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數字技術已經融入我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接受與學習新事物對于教育者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首先要從心理上克服困難,不能對數字技術產生排斥心理。一方面,教育者要加強教育實踐中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培養,這不僅要求教師具有技術的實操能力,還要求教師具有技術—道德意識、技術倫理、技術思維和基于技術的真實性學習模式的設計和實施能力,從而更好地引導大學生的網絡社會心態。另一方面,學生也要學習數字技術,學習其基礎知識、運行機制以及社會影響等,不僅要學習技術操作,更要辯證地看待背后的利害關系,警惕被技術所裹挾。
2.教育者主動融入網絡環境了解大學生心態
在網絡空間中,傳統的教育模式不再適用,主體之間主張的是平等對話,每個人都會選擇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因此教育者要主動靠近大學生所在的社群,積極與大學生交流,了解大學生的想法,并學會運用多種手段提升社會心態引導的實效性。教育者要關心社情,在輿論場中積極承擔起引導輿論風向的責任,積極回應負面言論,盡量避免負面社會事件及其輿情影響大學生的網絡社會心態。
3.積極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制網絡空間帶來的不良影響
一方面,要讓大學生認識到網絡平臺背后資本驅動下的利益關系,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多關注正能量主流媒體,在面對負面輿情時理性思考,積極發聲,自我引導社會心態。另一方面,要讓大學生以批判思維面對算法,學會跳出“信息繭房”,積極引導他們通過增加獲取信息的渠道,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16日。
②朱永新、楊帆:《我國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現實邏輯、應用場景與治理路徑》,《中國電化教育》2023年第1期。
③余建華:《網絡社會心態何以可能》,《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④黃榮貴、吳錦峰、桂勇:《網絡社會心態:核心特征、分析視角及研究議題》,《社會學評論》2022年第3期。
⑤〔美〕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美〕詹姆斯·富勒:《大連接:社會網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對人類現實行為的影響》,簡學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75頁。
⑥〔美〕凱斯·R.桑斯坦:《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畢競悅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頁。
⑦〔美〕卡斯·H.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黃維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頁。
(作者系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謝敏】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大數據背景下的集體記憶與政治認同研究”(項目編號:22AKS013)、 鄭州大學黨的建設研究中心2021年招標重點項目“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社會記憶”(項目編號:ZZUDJ210110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