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蕭
“太陽/ 下山了/ 作業/ 翻開了/心想/ 明天就要開學/ 作業/ 一字未寫/ 鬧鐘催我去收被子/ 腦子讓我玩游戲/ 我痛苦地撕裂頭皮/ 突然一條信息/ 答案已私發你/ 滿心歡喜/ 游戲”——這是B 站UP 主“有山先生”在《B 站網友寫詩》系列視頻中播讀的一首小詩,至今,該系列視頻已經收獲1200 多萬的播放量,而這個網友作者“ 昱”只是B 站數以萬計的“詩人”中的一個,這首小詩也只是“我在B 站寫詩”幾十萬散落在評論區、動態和彈幕里的詩歌作品中的一首。
一開始,寫詩、和詩還只是知識區UP 主們與粉絲之間的隨性互動,沒想到幾期品讀網友寫詩的視頻發布后,評論區寫詩的氛圍一發不可收,于是有了“我在B 站寫詩”的現象。
年輕人在B 站所寫的詩歌,主題豐富,有學生生活、職場壓力,有愛情的苦澀、親情的溫暖,有日常生活瞬間的小抒情,也有人生方向的大追問。穿透這些包羅萬象的主題,是當代年輕人精神脈絡中的最大公約數: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
在這番自我追尋中,他們寫下了“欠父母一場婚禮/ 欠所有人一雙兒女”;他們感嘆“滿墻的書籍/ 孤獨的回音和四處碰壁的生活”;他們吃下夜宵,“一股子熱流把身體劈成兩半/ 一半是天真,另一半是感傷”……他們以調侃、戲謔、玩梗、自嘲等輕對抗的方式,試圖撬開生活的縫隙,相信光能透過縫隙,找到“做自己”的可能。
在這個意義上,詩歌成了他們的光,成了他們生活的解藥。
1 月5 日,嗶哩嗶哩首本詩集《不再努力成為另一個人:我在B 站寫詩》上市。這本詩集由B 站的124 名用戶共同創作完成。作者不僅有普通B 站用戶,也有UP 主有山先生、肝帝董佳寧、安州牧、姜思達、王菊、葉三、李玉剛、于貞等。詩歌內容多為描寫當代年輕人的學業、工作、戀愛、親情等,大多為短詩。
他們借助“不再努力成為另一個人”的主題,集中表達一代年輕人在走入社會、面對生活之后探索自我的過程。
年輕人寫詩,是一種笨拙的英雄主義。他們對詩歌大體上沒有野心,或者說并不想以之為職業,寫作目的非常純粹,就是我手寫我想,我手寫我思。正因為是如此真誠地呈現個人的生活、思考,他們的文字雖然可能青澀,但甚少矯飾。
當一個人開始提筆寫詩,蝴蝶就扇動起翅膀,開始對其生存姿態產生影響。寫快樂的事,我們就能再次回味那種快樂;郁結時寫詩,心中的塊壘會因此得到紓解。寫得好了,會很滿足;寫得不順,也能體驗到創作的艱難,明白自我的界限。更何況,我們還可以期待被閱讀,然后引起共鳴。
年輕時寫過詩,足以讓我們的生命變得不同。針對年輕人在評論區寫詩的現象,詩人西川說,玩過詩歌的年輕人,這輩子都不會乏味;學者劉擎說,寫詩證明了“我作為精神的存在依然是活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詩人辛波絲卡在《種種可能》一詩中寫道:“我偏愛寫詩的荒謬/ 勝過不寫詩的荒謬?!边@大概就是年輕人在B 站寫詩之意義的最好注釋。
人生的荒謬在于,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意義,但可能到最后卻發現個體生命是如此渺小,并沒有所謂的“終極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關于賦予的故事,每個人能把握的無非就是這個過程。
寫詩也許改變不了什么,更無法對抗這種荒謬。但這屆年輕人的選擇是讓詩歌進入自己的生活,讓寫詩成為自己生活中的小意外。因為對于他們來說,寫詩的過程就是全部的意義。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