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歆儒
題目:有人說“人生而平等”,也有人說“人有平庸、優秀、卓越之分,境界有高下之別”。對于“平等”和“差別”,你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據此寫一篇文章。
平等,是人的社會性決定的目標;差異,是人的個體性必然的產物。在追求平等的過程中發揮差異的效應,才能使人的價值得以最大程度地彰顯。(開篇先用一個并列復句突出“平等”與“差異”的本質,接著,用條件復句提出觀點)“人生而平等”一語最早出現于17 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的著作中,是新興資產階級為反對封建專制、追求個人權利而提出的口號。 “平等”寄托了人民憎惡等級制度,追求社會地位一致的美好愿景,是人民的覺醒。馬克思說:“人的價值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平等,便是人在社會中對他人尊重的渴望,對人權的捍衛。
因此,人追求平等的過程,便是追求政治權利、法律地位的過程。在歷史煙云中,尤其是近代以來,無數人為了追求平等,前仆后繼,中國共產黨浴血前行,建立新中國,就是為了捍衛“人生而平等”的權利。(進一步指出追求平等的實質,引歷史事例佐證,頗具說服力)然而,“平等”并不等同于“相等”,人有平庸、優秀、卓越之分,境界有高下之別,這不僅是由不同的成長環境決定的,更是人的天然屬性。(這內容補得好,自然轉到“差異”上來)“差異”主要體現在人的性格、素質、經濟水平上,人們自身差異性的保持,才顯示出了個體的價值,促進世界的繽紛多彩。
所以,人既需要“生而平等”,也必然會有“高下之別”。保障人的平等權利,才能充分發揮人的差異性。(這兩句均是筋骨句)在政治領域,人類走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在前兩種社會中,人極不平等,大多數的民眾終其一生都在為貴族階層生產消費品。階層固化下,人的受教育程度也極其有限,使得個人或聰穎或純良的品質無從發揮。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雖帶來了一絲曙光,但其剝削性質決定了“有限的平等”。英國工人歷經幾百年的斗爭才獲得普選權,美國黑人與印第安人至今仍受歧視、處處受限,這讓人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民當家作主,人的平等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人的智慧也可以被匯聚,形成強大合力。
在經濟領域,歷史的經驗教訓警策我們,一味“平等”分配而忽視差異會使得生產力嚴重倒退。當下的按勞分配制度正是遵循平等參與、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的原則,激發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保障人在平等制度保障下利用自身差異性發揮個人的價值。(運用舉例、對比論證,若加一句分論點會更好)今天,我們追求平等,是為人的社會性爭取保障;我們保持差異,是為人的個體性建立空間。唯有追求更加普惠的平等,同時客觀承認人的差異性,才能發揮人的最大價值,促進社會的繁榮進步。(總結全文,照應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