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菊
臨床教學是中醫教學中的重要環節,當前主要采取以師帶教的方式培養學生,然而,在傳統帶教當中,往往存在帶而不教、教而無章、做而無用等問題,極大地限制了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提升[1]。因此,提高中醫帶教水平是培養優秀中醫人才的關鍵。循證醫學是遵循科學證據的臨床醫學,其提倡臨床經驗與科學證據相結合,將最正確的診斷與最有效的治療服務于每一位患者,目前循證醫學理論已被廣泛用于醫學教學中[2]。問題式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其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有利于激發學生思維,提升教學實效性[3]?;诖?河南中醫藥大學將循證醫學理論結合PBL教學法應用于中醫帶教中,本研究就其效果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選取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接收的2020級與2019級各43名學生進行研究,按照不同的帶教模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中,男生23名、女生20名;年齡18~23歲,平均年齡(20.31±1.15)歲。觀察組中,男生23名、女生20名;年齡18~23歲,平均年齡(20.17±1.16)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為河南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學生;可獨立完成調查問卷。排除標準:具有溝通障礙;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帶教模式,即帶教教師組織學生集中課堂授課,課堂上根據教學要求選擇一些經典案例對知識點進行分析。
觀察組實施循證醫學理論結合PBL教學法,具體措施有:課前教學設計:在中醫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提供教學視頻來完成中醫知識的傳授,教學視頻主要來源于國家或省級精品課程、大學公開課或精品開放課程等,使學生接觸到國內外優秀的臨床實踐資源;將視頻上傳到學習群眾,供學生在線學習。每一門課程均包含若干的知識點,每一知識點均可提出幾個相關的問題,以中醫經典課程《黃帝內經》第2章“陰陽五行學說”為例,課前帶教老師根據學習內容設計針對性問題,如用陰陽學說的觀點分析天地、水火等陰陽屬性,說明陰陽學說與人體生理活動有何關系;自然界陰陽五行學說運動變化規律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等的影響;用陰陽理論說明藥物氣味厚薄的功用;人體左右手足目功能差異的原因;以五行屬性解釋自然界有關事物與人體五臟六腑功能活動之間的聯系;如何將陰陽學說用于臨床診治等等。引導學生主動看書、查閱資料,為課堂討論交流時提供素材。課中教學設計:課中活動主要圍繞知識的內化而展開,以“問題”為導向對相關的知識進行重點講解。如講解“如何將陰陽學說用于臨床診治?”這一問題時,老師引導學生利用萬方、知網等數據庫檢索相關文獻資源,從中選取出最符合臨床實踐的文獻作為參考資料;教師首選對這一問題所反映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如外邪致病的規律及發病的特點、針治及治法法于陰陽、治療原則法于陰陽等。隨后引導學生根據參考文獻對相關性疾病進行討論并總結,如夏季機體受到了燥熱之邪的侵犯,初期出現高熱、面紅、脈紅數等癥狀,即實熱證,后期便出現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等表現,這便是陽盛陰衰雙方作用的結果;實熱與虛熱同時存在,其性質是虛實錯雜證,此時的治療應當是在“損其有余”的同時配合“補中不足”,具體治法原則為溫清并用、攻補兼施,治方有白虎湯、當歸蓯蓉湯等。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和總結。臨床帶教設計:教師選取出一些真實的臨床案例,引導學生將所學到的“陰陽五行學說”知識對患者的病情、病癥、病因等進行分析,并以中醫的角度對其用藥及效果進行評價,在此過程中,教師予以正確的引導。
1.4 觀察指標于實習結束后安排相同的監考教師及使用相同的題型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考核內容包括理論知識、臨床實踐、臨床科研3項,每項滿分100分。于實習結束后使用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自制的帶教滿意度調查表評估學生對本次教學的滿意程度,調查內容有帶教老師教學態度、教學氛圍、教學質量、教學效果,評分范圍0~100分,其中90分及以上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滿意,60~79分為尚可,59分及以下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2.1 考核成績觀察組理論知識得分、臨床實踐得分、臨床科研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學生考核成績比較 (分,
2.2 教學滿意度觀察組教學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學生教學滿意度比較 (名,%)
中醫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醫學本科生而言內容繁雜、理解難度大,對中醫學知識的掌握較為困難。傳統帶教模式重在講解知識,學生往往處在被動的狀態中,不利于其自主性與積極性的提升,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4]。所以,中醫帶教教師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尋求更利于提升其帶教水平的教學模式,切實提升帶教質量。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理論知識得分、臨床實踐得分、臨床科研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提示,在中醫帶教中應用循證醫學理論結合PBL教學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中醫知識與臨床實踐技能的掌握程度。循證醫學是對傳統經驗醫學的補充和發展,其目的是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與當前的臨床實踐相結合,以最可靠的證據來制定更有效的醫療決策或治療方案,以滿足不斷提升的醫療服務需求[5]。本研究中,帶教教師將循證醫學理論應用于課前、課中教學設計中,教會學生如何查證、用證,使其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究知識,充分發揮其求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6]。循證醫學理論的應用是以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全面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運用證據解決問題,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以及實踐能力[7]。PBL教育法打破了直接講授知識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以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參考,以“問題”為導向將章節中的知識點呈現給學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8]。本研究中,在課前教學設計中內置了若干個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從問題開始引導學生運用循證醫學理論不斷地去思考和表達[9]。實踐證明,課前問題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得良好的課前學習效果。課中主要完成知識的內化,根據課前所提出的問題并運用循證醫學理論對其進行重點講解,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中醫知識的理解程度,有利于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課后以臨床實踐為主要目標,不僅要加強和鞏固所學的中醫知識,還要求學生學會將中醫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研究還顯示,觀察組教學滿意度為95.35%,高于對照組的79.0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提示,循證醫學理論與PBL教育法相結合,能夠達到非常好的帶教效果,有利于滿足學生學習中醫的個性化需求,學生滿意度高[10]。
綜上所述,循證醫學理論結合PBL教學法在中醫帶教中有較好的效果,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中醫知識,對其實踐能力的培養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學生滿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