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約車“一口價”問題引發熱議。一些城市著手取締“一口價”,要求網約車聚合平臺不得干預網約車平臺公司價格行為,更是引起消費者、司機和平臺的多方關注。
所謂“一口價”,是指乘客在網約車平臺輸入目的地和行程路線后,由網約車平臺給出固定結算的價格,無論乘坐時間長短,乘客只需支付該價格。“一口價”訂單會比普通訂單價格相對更低,也有效防止了司機繞路、低速行駛等問題,因此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然而,不少司機認為“一口價”訂單價格偏低,導致他們的收入減少。
當下多數乘客樂于接受“一口價”,而司機則對“一口價”態度消極,這實際上反映的是供求關系的變化。數據顯示,多地網約車行業出現供大于求,一些地方還發布了網約車飽和預警。可以想見,客單價如果提升,一些消費者的打車熱情就會下降,而司機單個訂單收入提升,但單量減少,仍有可能導致收入降低。因而價格高低或許并非“一口價”爭議的癥結所在。
長期以來,積蓄在乘客、司機、網約車平臺之間的某些矛盾和行業“成長的煩惱”,或許才是我們更應關注的。比如,此前長途訂單返程該不該收空駛費,高速費和過橋費應該由司乘哪方負擔等,也都曾引發爭議;再如,有司機認為網約車平臺抽成過高,是跑單多也不掙錢的根本原因,等等。所以,有關方面有必要以“一口價”等討論和爭議為切入,引導網約車平臺優化有關算法和規則,充分兼顧平臺、司機和乘客三方利益,進一步挖掘新經濟形態的發展潛能。
(摘自《工人日報》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