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玩梗常玩常新,從淘寶體,到撐腰體,再到甄嬛體、黛玉體……近年來,網友們在一浪浪玩梗大潮中不斷追求新鮮感,而今“聽勸體”走紅也是如此。
“聽勸體”最初是開玩笑式勸說一些特別固執的網友,后來逐漸發展到其他方面。現在,“聽勸式”旅游已成為一種新型的旅游攻略方式。“聽勸體”旅游筆記大體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尋求幫助,一種是幫別人避雷,在一個個“問”與“勸”中,形成了鮮活的互動閉環。
在許多網友看來,“聽勸體”既坦率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又不強人所難,特別適合網絡社交。于是,網友們給出的建議從旅游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總能有網友給你來幾句經驗之談。令人欣慰之處還在于,“聽勸體”正從個體延伸至社會生活,向更廣闊的領域拓展。比如,社交平臺上出現了不少商業性質的“聽勸”筆記。“聽勸”正成為一些商家打造品牌形象的一種方式。對網友提出的前瞻性、合理化建議,他們十分樂意“聽勸”,有的根據網友的建議,很快優化改進了產品,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諸如此類的佳話屢見不鮮,見證著“守網相助”的巨大力量,讓“聽勸體”持續綻放新光彩。
或許在有些人看來,生活、工作中遇到困惑與煩惱,應該向身邊的師長親友請教,何必在網上向陌生人求助?“聽勸體”的走紅表明,現在仍有不少人或囿于社交圈子較窄,或因性格比較內向,抑或想要求助的問題不適合向熟人透露,總之有必要借助網絡尋找答案。事實也表明,通過網絡有可能獲取數量更多、層面更為豐富的回應,得到更有價值的“金點子”。
從更深層次看,“聽勸體”的走紅,為人們理解當下的“陌生人社會”提供了一種新視角:如何從更多層面去關愛陌生人?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如何為他們雪中送炭、排憂解難?這方面,“聽勸體”猶如守望相助的網絡版,傳播著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對于每一個求助者而言,廣泛聽取網友的建議和意見,擇善而從、為我所用,既能獲取經驗或新的認知,更能感受來自陌生人的溫暖。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者也會在自己的建議被認可的過程中,收獲情緒價值和友誼,感受愉悅和滿足。越來越多的人這樣想、這樣做,一場場相互成全、相互成就的“雙向奔赴”就會持續上演,網上網下的守望相助就會日益成為人們不約而同的選擇。
(摘自《北京青年報》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