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檔案是記錄歷史的重要原始文件,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精神文明進步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作用。但是在傳統管理模式下,檔案難免會出現破損、老化等問題,極易導致檔案記錄不完整、利用有漏洞,影響檔案行業的發展。本文圍繞檔案修復工作,從修復理念與原則出發,分析當前檔案保護技術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同時針對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進行深入探討,變革傳統的檔案保護方式,進而為今后各單位檔案的保存與修復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關鍵詞:檔案修復;現代科學技術
檔案的保存和修復是今后檔案事業發展的重點,由于以往受到保管條件、管理方式所限,導致大多紙質檔案由于潮濕、蟲蛀、風化等環境因素與人為因素而受到破損。檔案行業內存在的修復體系混亂、人員能力有限、技術利用較少等因素,對修復工作產生較大影響。在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優化保護技術人員專業化水平,規范檔案修復流程,有效提升檔案修復水準,促進檔案壽命的延長,進而起到保護文化的作用,是當前檔案行業應深入研究的方向[1]。
1 現代科學技術背景下檔案修復工作必要性及意義
1.1 保證檔案原始文件完整性、安全性
檔案修復是對有損傷的紙質檔案進行修正處理、恢復原貌的過程,提高檔案實體耐久性,延長檔案壽命,保持檔案原貌,從而使其長期利用。目前在一些綜合檔案館有相當數量的檔案因生成年代久遠,出現紙張老化、霉變,有的粘連在一起變成“檔案磚”。僅依托傳統的揭挑、去酸、托裱、修補、加固、染色、裁切、整理等手段,會消耗極大的人力物力,效果難以保證。而依托智能AI修復、OCR識別、全息影像等現代科學技術,對破損檔案進行圖像修補優化,可以讓瀕臨“死亡”的檔案資料“煥發生機”,進一步保證了檔案的真實性、完整性、安全性。
1.2 提高檔案開發利用多元性、多樣性
檔案蘊含歷史的記述、保藏歷史的細節、更承載歷史的證據鏈條,其作為文化傳承發展的基礎和重要載體,需要相關部門加大檔案開發力度,通過檔案編研等方式進行傳播,充分發揮資政育人作用。但是部分年代久遠的檔案出現破損,發生歷史信息斷層或者存在空白,并且其現有樣貌嚴重影響對外宣傳效果。通過先進軟硬件設備和技術手段對檔案進行修復,可最大限度的延長檔案壽命,實現長期保管查閱和對外開發利用的目的,不斷拓寬宣傳內容及渠道,延續其歷史文化價值,使之不斷傳承和發展。
2 現代科學技術背景下檔案修復工作理念與原則
2.1 保證檔案文件原貌
時代久遠的檔案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內容,其文化載體(紙張、圖片、音視頻)保留的歲月痕跡也同樣傳達了珍貴的歷史信息。通過技術手段修復檔案,首先要做到尊重檔案原件,保護檔案本體各部分原有特點及所承載的歷史痕跡,用去現代化的方式堅持修舊如舊、修舊如新,最大限度保證檔案的字跡標記、圖像色澤和原有的風貌,充分發揮檔案歷史文件在歷史、科學、文化研究的參考價值和憑證作用[2]。
2.2 檔案修復主次分明
歷史檔案涉及種類較多、范圍較廣、年代較長,待修復的檔案更是不計其數。每一件檔案的修復完成,需要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還有可能做無用功。這就需要檔案管理部門要有宏觀意識、整體意識、大局意識,以“服務優先、開發利用優先”為中心,先修復重要的、珍貴的、與大局工作有關的,再修復次要的、零碎的、難度小的,明確檔案修復工作側重點,扎實開展珍貴檔案的搶救和保護,進而滿足社會廣大群眾文化需求[3]。
3 現代科學技術背景下檔案修復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3.1 檔案修復體系零散混亂
一是體系不健全。大多數檔案主管部門尚未設置檔案保護修復領導小組,責任分工不明確,業務流程不清晰,管理體制混亂,修復工作開展浮于表面、深入程度不夠,缺少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檔案保護運行機制。二是制度有缺陷。在職責分工、檔案修復、技術應用、質量考核等方面缺少正式的制度標準,在行業內缺少統一的管理文件和技術規范,整體運作方式欠缺合理性、科學性,使得相關工作的開展無章可循。三是考核不規范。對檔案修復日常調度反饋、考核檢查機制不夠完善,使得管理人員責任意識不強,工作積極性不夠,主觀能動性不強,造成檔案修復水平參差不齊,無法滿足高標準、高水準檔案修復工作的需求。
3.2 現代科學技術應用較少
目前檔案修復以人工操作為主,采取傳統技術對紙質檔案進行處理。雖然可取得較好效果,但是存在較高風險,比如在使用化學用品時需做多次預備實驗,一旦用量過多或操作不準確,便會對檔案原件造成巨大損傷。同時由于現代科學技術應用較少,使得檔案損壞事故發生率較高,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一是領導層與管理層對現代化技術重視不夠。長期受傳統檔案管理的思維束縛,大多依賴傳統的人工修復、化學處理的單一模式開展檔案保護工作。二是財政資金投入不足。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離不開先進的軟硬件設備,由于各級檔案部門對此認知不足、重視不夠,尚未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專項經費,導致即使具備信息化修復保護創新思維,也因基礎設備與技術落后導致無法開展,影響了檔案保護現代化的整體推進。
3.3 專業技術人員能力較差
一是各級檔案館重視檔案的收集整理與開發利用工作,忽視檔案保護及修復工作,導致檔案修復專業技術人員缺乏。二是雖然在宏觀層面上對于檔案修復投入較多,但是由于政策、技術、時間、歷史等各方面原因,修復工作開展效果不明顯。即使開展也大多采取購買外包服務為主,各級檔案部門開展檔案保護技術應用及理論繼續教育活動較少,未能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造成新時期檔案保護專業性的技術人才較少,水平較低,不能夠對檔案進行有效保護、修復、合理存儲。
3.4 加工與再修復兩者分離
在檔案管理向數字化、信息化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較多檔案由于受到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害而無法通過數字化轉化為電子檔案,制約了數字資源建設工作的開展。主要原因一是檔案修復與檔案數字化業務職能分散,檔案修復一般由檔案管理利用部門負責,數字化加工由信息技術部門負責,部門之間在日常工作中溝通交流較少,基本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極易造成配合效率不高,工作開展水平較低的問題。二是業務流程銜接不順暢,一般檔案數字化加工流程是首先依照制度標準,遵循檔案修復流程,針對檔案原始文件保存情況進行判斷分析,然后采取相對應措施進行精細化修復,最后待完成后由信息技術部門對其進行數字化加工處理,期間需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且前面修復流程進行緩慢或出現紕漏,修復技術沒有達到標準,無法確保檔案修復的準確性和修復的質量,會對后期數字化流程直接造成影響,帶來了巨大額外工作量,兩方面工作都會受到嚴重制約。
4 現代科學技術背景下檔案修復優化路徑
4.1 建立健全檔案修復流程體系
一是加強體系建設,組建檔案修復工作領導小組,研究謀劃本地區檔案保護重點任務,協調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困難及問題,將修復工作納入檔案工作總體布局,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研判檔案破損情況,制訂修復方案,統一分員、分時、分批開展修復工作,進一步壓實主體責任,著力解決責任意識不強、修復保護機制不科學、執行不到位等問題。二是完善檔案制度,根據國家檔案局制定的《紙質檔案搶救與修復規范》,結合自身館藏歷史檔案保存現狀及修復工作開展情況,建立完善《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要求》《修裱技術規范》《信息化技術應用場景及修復要求》《歷史檔案電子數據標準》等制度文件,確保對信息化修復工作流程、技術規范、業務標準等各項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設置考核機制,將檔案修復保護工作納入單位年度考核內容,完善配套獎懲激勵措施,細化量化目標,加強日常調度反饋、檢查督促,進一步強化檔案修復水平[4]。
4.2 全面深度應用新興科學技術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檔案修復保護技術趨于成熟,其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已成為信息化時代發展的主流方向,珍貴歷史檔案具有較高保密性、唯一性,其潛在價值較大,對于修復工作的安全性要求較高,需要利用先進現代化技術為其賦能。一是領導者要及時轉變思想觀念,破除傳統思維模式束縛,及時了解前沿技術動態信息,把握行業內信息化發展整體情況,同時要扎實開展市場調研,結合本單位檔案缺損程度與修復需求,有針對性、有側重點地引進先進技術,全面發揮信息化優勢,為檔案保護工作提供有力技術支撐。二是檔案主管部門領導者要定期向上級分管單位匯報檔案搶救修復工作的重要性、意義及問題挑戰,提高政府對此工作的重視,積極爭取政策及專項財政資金支持,為后期新技術、新模式、新設備、新手段的引進與應用提供保障,同時要加強申報文件及流程的規范性,提高專項資金申報質量和效率。三是深度應用關鍵技術,優化修復流程,保證工作質量。例如基于AI深度學習的超分辨率重建技術,大多年代久遠檔案在數字化加工過程中容易出現單色、失真、分辨率低等缺陷,通過人工利用Photoshop等工具調整的方式,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優化電子檔案圖像的清晰度和視覺效果,但是會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較長的時間周期,效率無法保證。通過使用超分辨率重建技術,利用現有數據,構建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圖像的變換函數,采取端對端的形式重建高分辨率圖像,不僅可還原珍貴檔案的細節及紋理特征,保證其歷史痕跡,而且極大改善了圖像視覺效果,降低了人力物力與時間成本[5]。
4.3 提高檔案修復技術人員水平
在新形勢下,加強檔案實體的保護,規范破損檔案搶救修復工作,人才是第一要義,需要各級檔案主管部門重視檔案保護技術研究與人才培養,進一步提高檔案搶救與保護的利用效率。一是爭取人才引進政策扶持,積極面向社會公開引進和招聘檔案修復人才,除必要的學歷與專業要求外,要重點吸引具備現代檔案修復管理技術和較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人才,不斷為檔案干部隊伍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制訂本地區檔案修復保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規劃,定期采取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多元化繼續教育活動,在行業內邀請業內專家或高校教授進行線上線下培訓,以老帶新,講授檔案的修復原則、業務流程、數字化修復技術應用、原件保管、圖像處理等理論知識基礎上,根據當前工作的重點方向,進行實踐操作的培訓與指導,培養全面的檔案保護技術型人才。三是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模式,領導小組要定期開展外出學習參觀活動,在行業內選擇檔案修復保護工作開展較好的先進地區進行深入溝通交流,帶著問題尋找答案,彌補知識弱項和能力短板,深入學習前沿新興數字修復技術,加強在錯綜復雜的修復問題中擇優而修的水平,使團隊知識水平和檔案保護發展視角與時俱進,全面打造助推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
4.4 統籌兼顧檔案修復各項工作
一是實現流程再造,促進檔案數字化與檔案修復業務融合,在實際工作中,將檔案數字化與檔案修復業務科室“合二為一”,精準用力、集中發力,以“數字化優先”為主,在破損檔案修復前期將其分門別類,由數字化中心進行針對性、集中化修復,同時加強檔案出庫入庫記錄、人員保密協議簽訂、電子文件制定標準等事項要求,保證數字化與修復相關業務科室的檔案交接安全。二是增強系統性水平,構建科學流程體系,對檔案修復工作進行數字化規范,并在相關數字化工作開展過程中,落實檔案實體與信息安全及保密責任制,強化注冊登記制度規范修復工作程序,保證其有序性、合理性、安全性,同時要定期對修復技術和設備等進行革新,提高修復工作的有效性,安排專人專班按時按點跟進修復進度,掌握工作動態,充分發揮歷史珍貴檔案存史資政育人作用,全力確保檔案保護與修復工作高質量穩步推進。
參考文獻
[1]陳瑞群.新時期檔案保護技術工作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風,2018(21):226.
[2]陳愛戀.淺析紙質檔案修復工作的研究進展[J].蘭臺內外,2018(13):10-11.
[3]齊文臺,荊濤,李嵋等.破損照片檔案數字修復的應用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9(05):120-126.
[4]李松.破損檔案數字化修復工作實施策略探究[J].城建檔案,2019(02):89-90.
[5]張建明,高黎娟.基于AI深度學習的超分辨率重建技術在圖像檔案修復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檔案,2022(11):36-37.
作者簡介:曹穎瑩(1980— ),大學學歷,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公路事業發展中心館員,主要從事文書檔案現代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