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金融學這個“高大上”的專業并不陌生,這是一個志愿填報時的熱門專業。熱門到什么程度呢?我還記得我當初選了這個專業之后親戚們對它的評價:學金融好,好就業,賺大錢!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本文主角:金融學
講述人:北極星
適合人群:對數字敏感,具有相對扎實的數理基礎,對“金錢”尤為感興趣,喜歡觀察并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經濟現象,關注國際時事,擁有良好人際溝通能力同時坐得住“冷板凳”的學生
金融學知識點連連看
金融,指以銀行為中心,利用商品、貨幣從事商品活動。通俗地講,金融與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錢”以及一切金融活動息息相關。菜籃子價格的漲跌涉及宏觀面上的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銀行利率調整關系到百姓存款多寡、買房貸款時機的選擇,企業上市或破產、局部戰爭、金融危機、重大災患的發生會影響市場資金的流向和流量……可以說,金融無處不在,它用“金錢”開路,觸角遍布生活各個角落。
金融學,經濟學門類的二級學科,主要研究不確定性條件下稀缺資源的跨期配置,人們耳熟能詳的外匯、股票、基金、債券等都包含在里面。金融市場瞬息萬變,我們無法精確預估行動者的所思所為,不確定性下的風險永遠無法消失。而人類總是喜歡挑戰和征服未知領域,于是,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把控風險的金融學應運而生!
消費者、企業、政府等主體在市場中進行買賣交易,貨幣在其中以現金、數字貨幣等形式充當媒介,實現消費和投資。金融學將這個經濟生活體系拆分為五個方面: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對象、金融工具、制度與調控機制。其中金融工具是平日里常見的存貸款、票據、保單等,金融對象就是各種形式的貨幣。金融學家從這五個方面切入,細化研究金融現象。
一夜暴富?不!我們更像資金的經手人
很多人總以為,學金融學可以很輕易地成為股市中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操盤手,或成為點石成金、賺得盆滿缽滿的上市企業家。然而,不切實際的夢應盡早拋棄。大多數普通人進入無形的、“腥風血雨”的金融行業需要歷經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辛勤耕耘才能小有成就。更多人能從金融學里了解到的是金錢的運作邏輯,掌握或多或少的理財技能,用有限的資金實現更好的金錢池配置,更好地避免日常生活中小到電信詐騙,大到成千上萬的金融投資騙局。
時間價值、資產定價和風險管理被認為是現代金融理論的三大支柱。本科的金融學也是圍繞著這三大支柱開展學習的。在金融學里,時間是有價值的,時間就是金錢。我們購買金融產品理財,做買房、買車、買股票等金融決策,都受到時間的深刻影響。金融產品和金融決策帶來的產品折價和財富增值都在告訴我們:時間的未來價值有幾何。金融學另一個核心關鍵詞是風險,這里面也有很多門道。高回報下隱藏著高杠桿和高風險,一夜暴富從來都是個神話。社會財富總量是恒定的,有人賺錢,相應地就有人虧錢。普通人很容易誤入“殺豬盤”,被莊家們“割韭菜”。
我們時常唾棄“茹毛飲血”的資本家,卻也有許多人想要成為資本家。在金融行業,資源和信息永遠是根基。錢生錢不是無本之木,金融機構以龐大的資金流進入金融市場,憑借與普通人之間的巨大信息鴻溝和各大機構間進行資金、信息、資源互通,緊跟市場風向然后實現利滾利。他們一步一步經歷過殘酷淘汰機制的傾軋,才成為家喻戶曉的金融巨頭。沒有家底和資源的大多數從業者在金融市場更像金融民工,兢兢業業地服務企業和個人,拿服務費和工資。
在金融市場從業不妨帶著旁觀者的心理,于紛繁雜亂中跳出來,用歷史的眼光總覽全局,緊跟經濟形勢,適當調整人生的航向。可惜,急功近利地想掙快錢卻深陷金融市場的資本絞肉機里的,后知后覺地錯失時代風口繼續掙扎在生活泥潭里的,才是大多數人。
金融學VS經濟學,實操至上
金融學是一門讓我感到痛并快樂著的學科。大三時我們需要在金融實驗室上機模擬炒股和進行交易實操,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自己復盤,寫出日記。這個過程煩瑣無比,壓力巨大但又充滿成就感。大四時我們需要去實習,從實踐中真正理解金融市場的運作并培養敏銳的金融直覺。
金融學是經濟學的分支,大學期間,兩者的課程有一定的重合。薩繆爾森指出經濟學是研究人們如何合理分配稀缺資源來生產商品以滿足自身需求的學科。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經濟學可以歸類為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社會科學。此時,我們就能明白,經濟學包羅萬象,諸如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凱恩斯等經濟學家的理論史,宏觀經濟運行規律,微觀經濟主體運行邏輯都在其中。
區別于偏向文科類的經濟學,金融學對數理知識非常看重。我們在上課過程中不是在學習各種基礎工具模型,就是在看公司財報三表數據。務實的金融學一直在為市場實操做準備,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現金流折現模型(DCF)、期權定價模型(OPM)、股票定價模型(SFM)等金融工具應有盡有。它試圖教會金融學學子玩轉數據和模型,為將來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經濟學偏向于研究商品、消費、經濟規律等宏觀問題,一般以學術、理論研究為主。而金融學與貨幣打交道,更偏向于運用金融工具進行價格預測、降低資金融通的潛在風險,一般以應用、實踐為主。
從就業的角度看,經管類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就業時差別非常小,大多進入銀行、投行、股票證券中心等機構從事可替代性高的基礎性服務工作。大多數人將在銀行柜員、保險銷售、前臺咨詢等崗位上長時間耕耘。想要更進一步,學歷、工作經驗、人脈缺一不可。
就業環境更為好些的央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金融業監管機構,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風險性金融公司,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四大銀行等財會、擔保領域,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等政府機構則需要從業者有更高的學歷和更扎實的工作經驗。
世界經濟體的聯系越為緊密,國際金融競爭就越發激烈,高層次金融人才成為各大入場機構的必爭資源。但是,金融學的熱門讓人趨之若鶩,基礎金融人才不可避免地趨向飽和。既懂多門外語,又懂國內外的法律,同時還有豐富金融實踐經驗的復合型金融人才供不應求,在勞動力市場甚至出現“用工荒”。所以,金融學學子一定要盡可能地充實自身知識儲備,獲取更高學歷。對于大多數金融高薪崗位來說,碩士只是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