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軍
摘 要 “完整人”培養是當前國家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學評價一直都是學生學習的“指揮棒”,如何利用合理的評價實現對新時代素養本位“完整人”的培養是一線教師應重視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 完整人? 項目化學習? 多元評價
近年來,借我國新課改東風,項目化學習被一線教育者關注。項目化學習融合了“生本位”“素質本位”的教學理念,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在課堂與生活等多種情境中解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完成多元項目任務,并在此過程中實現對項目的深度理解與建構,有效提升自我效能感,培養綜合實踐能力。基于多元任務的項目化學習還應設計與其相匹配的多元化評價體系,以評價為指引,為學生完成項目提供準確方向,使其實現“高效項目管理”,最終實現項目的核心目標——培養“完整人”。
一、拓展多元的評價指標,搭建項目探究“腳手架”
項目化學習的各項活動都應緊緊圍繞項目目標——培養“完整人”而展開,評價亦是如此。一個項目的高效落實離不開科學的評價引導,由評價倒逼學生學習是項目化學習的重要舉措。對處于項目學習中的學生而言,評價指標是重點,教師的評價指標宛如完成項目的“腳手架”,可幫助他們明確學習內容。因此,要實現培養“完整人”的目標,教師首先要重視多元評價指標的構建,并以此為導向,指導學生有目的地去學、去做,精準理解項目任務,實現自我“完整”能力的提升。
項目化學習多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緊緊圍繞陶行知先生“完整人”的理論核心。陶行知關于培養“完整人”的理念可概括為:以人為主體,將課堂與現實關聯,兼顧精神與物質層面,推進興趣與能力的融合,追求人的全面性、獨特性、終身發展性,以培養多層面綜合發展的“人”。基于此,要實現“完整人”培養的總目標,項目化學習的評價指標也應與其相呼應。下面以文言文項目學習為例。
明確文言文學習“工具性”的語用目標。比如在《燭之武退秦師》一課學生要學習“之”“以”“而”“焉”“其”“夫”等一詞多義的用法,學習通假字、詞性活用、賓語前置等詞、句基礎知識。
完成對文言文的“人文性”價值的挖掘。比如在《諫逐客書》與《諫太宗十思疏》中,讓學生感受、總結民族文化精髓和古人的學習態度、修身之要、處世之道,實現課堂與個人成長的鏈接。
對學生參與性的調動與動手能力的鍛煉。讓學生通過個人興趣對文言文進行“二創”,有效轉化興趣與能力。
利用文言文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讓其能夠提出個性化、獨特的觀點,培養學生終身發展的能力。
教師明確要評價的是基礎知識、思想價值、二度創作、個人觀點等內容,讓學生在項目實施中找準目標和重心,為實現最終的“完整人”培養目標而安排自己的學習。
二、整合多元的動態評價,保障項目實施“緊跟進”
項目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由項目管理衍生出來的“項目化學習”也遵循動態管理的核心理念。教師在規劃“項目化學習”的生態系統時,也應以“項目問題”的動態完善為主線,在明確項目核心目標的基礎之上設定項目的任務、進度追蹤記錄與動態評價。“項目化學習”涉及多個任務,教師如果“作壁上觀”,很容易導致學生偏離最初的“航線”,與“完整人”培養的最終目標背道而馳。因此,教師的動態評價成為對項目總體運作的宏觀把控。
在“項目任務”設定之初,教師便應明確項目的“評價節點”,針對學生學習的關鍵點進行實時的動態評價,設計進度追蹤記錄表,之后為各小組分派任務,由組長實時收集成員的項目進度并及時反饋。教師通過進度分析,宏觀把控項目的進度:對于“過度競爭”要適時“拉扯”,對于“磨洋工”則要適當“鞭策”,確保學生的學習始終圍繞任務推進。與此同時,教師要制定合理的項目診斷制度,通過小組互評、組員互評、組員自評、教師總評的評價模式,了解目前項目實施中切實存在的問題,通過階段性的動態評價幫助學生“糾偏”,確保實現項目目標。
以《簡·愛》整本書閱讀項目為例。教師可設置作品通讀、精讀與事件邏輯梳理、人物形象分析、思想內核呈現等多個關鍵節點的動態評價環節。如果在動態評價的過程中發現有偏差,比如在人物形象分析階段學生沉迷于解析故事情節卻忽略了總結人物特征,教師便需要“緊跟進”,提醒其糾偏,按部就班地完成多項任務,最終在思辨中培養高階思維。
三、構建靈活的評價標準,實現項目成果“大豐收”
項目化學習涉及多個主體、多種不同類型的探究性活動,同時還涉及基于現實的驅動性問題設計、邏輯條理規劃等復雜的任務。對于不同任務,評價也要呈現出“多元化”,即教師要構建一套邏輯嚴密而又靈活多變的評價標準體系,避免單一化、不合理的評價標準打擊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對于學生在完成多項任務時所呈現出來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調控能力、創造性思維、協作能力、復雜問題解決能力、應變能力、實踐能力、組織能力、個人特長等,教師都要設計對應的評價標準,肯定學生的“獨特性”與“全面綜合發展”,保證學生不僅學到知識,還能最終達成項目總目標——“完整人”的培養與終身發展。
以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為例。任務的呈現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針對詩作進行“碎片化賞析”,可以對詩作進行“短評”,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二創”,如微故事寫作、舞臺劇排演、視頻剪輯、腳本制作等。任務評價設計則要從完成度、對詩作思想內核的反映與體現、個人觀點的思辨性、創作的獨特性與創意性等多個層面著手。教師也要結合任務的實施過程進行合理評價。比如,有學生通過“遠景鏡頭+特寫鏡頭”拍攝曹操與陶淵明的“同框”,綜合運用多種課外的資源,生動再現兩者對待生命的態度。對此,教師也應給予相對全面的評價,從拍攝、立意、實踐等多個層面進行評估。簡言之,教師要通過這些“多樣化”的個性任務,評價學生是否熟悉古詩詞的內涵、作者對生命的態度,是否能夠充分結合自己掌握的文學知識、藝術知識等體悟詩詞內在的藝術價值、思想價值,是否能夠從思辨的層面融會貫通知識。
“多元化+項目化”教學評價設計是培養“完整人”的可行之策。明確培養“完整人”的項目總目標,借助多元化的教學評價設計,以項目化管理的形式推進教學,對于高中階段學生個人高階思維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頗有助益。
[作者通聯:蘭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