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兵家必爭之地。漢中這個名字開始出現于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取六百里之地,置漢中郡;這里是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發源地,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匯集區和供給地。
近年來,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漢中不斷為產業“植入”科技元素,提升產業一線“含綠量”,持續促進“綠色顏值”轉換為“金色產值”,帶動當地農戶增收和企業發展。
漢中市堅定走綠色循環漢風古韻高質量發展之路,積極推進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建設。自2023年以來,漢中市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取得了杰出成績,連續16個月穩居全省榜首,為經濟大盤的穩定和推動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成就充分展示了漢中市在加快發展步伐、追求綠色循環發展方面的決心和能力。
通過堅持走綠色循環漢風古韻高質量發展之路,漢中市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緊密結合,采取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舉措,包括加大綠色產業投資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等。這些舉措的實施,不僅有效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而且進一步鞏固了漢中市的區域中心城市地位,為打造宜居宜業新漢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漢中市率先融入了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并采取了一系列舉措。自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啟動以來,漢中市委、市政府搶抓機遇,建立起通道和引資機制,推動科創資源高效對接和成果轉化。2021年,漢中市在秦創原監測指標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二。漢中(飛地)科創中心通過與高校合作,整理出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共性技術問題和重點技術問題,形成了一批科技成果,促進了產業高質量發展。
漢中市推行科技型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工程,加強企業在科技創新領域的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不斷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他們聚焦國家戰略導向和投資方向,力爭對上引資、對外招商、對內融資,精準規劃了一系列重大項目,其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項目254個、“3552”現代產業體系項目315個、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496個以及陜南交通旅游項目458個。這些項目的總投資已突破萬億元。漢中市緊密結合“13469”發展規劃和總體部署,深入挖掘潛力,注重打造基礎設施,增加長遠效益和后續動力的優質項目。市級以上重點項目年度投資首次突破千億元,成為陜西省第5個市級重點項目投資超過千億元的設區市,項目數量、質量和規模實現了全面提升。
漢中市科協充分發揮科技智庫作用,注重發揮科技人才作用,建立市科協智庫,收錄全市各類專家人才826名。組織科技工作者圍繞全市重大戰略部署開展科技調研,擇優形成《科技工作者建議》呈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相關單位,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同時科協還實施“科創筑夢 助推雙減”計劃,組織參加陜西省第36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67名個人、4個校園科技社團斬獲獎項。舉辦第27屆少兒科幻繪畫展評和漢中市第四屆青少年機器人競賽,選拔77名高中生參加高校科學營,開展“不一樣的夏天”征文展示活動,激發青少年科學好奇心。組織163名科技輔導員參與全省線上培訓,提升了科技輔導員的業務能力。
青山綠水的美麗鄉村是綠色之城漢中的最大特色。漢中市將發展生物醫藥產業視為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目前,全市天麻種植面積達9.67萬畝,年產鮮天麻12.76萬噸,形成了“全國天麻看漢中”的產業規模優勢。當地科協實施科技賦能鄉村振興工程,多方爭取籌措資金建成5個省級農業專家服務站,開展“優秀農村科普示范帶頭人”評選表彰活動,立項建設農村科普示范基地、產業專家站、農村科普學校。
目標既定,漢中市在綠色循環發展方面積極探索和努力,政府實施一系列技術創新項目,推動鋼鐵產業向綠色化、循環化和高端化發展。此外,漢中市緊跟國家的“雙碳”目標,積極布局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領域,搶占未來發展的新賽道,在西鄉縣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設了年產1吉瓦光伏組件智能化生產線,已經投產并可年產500兆瓦太陽能光伏組件。隨著華電光伏電站等上下游產業鏈項目的建成和投入運營,漢中市的太陽能光伏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20年,全市的光伏發電量近2億千瓦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約16萬噸。預計到2024年底,漢中新增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將達到200萬千瓦,為能源結構調整提供有力支持。
近年來,漢中市緊緊圍繞漢中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目標和“一帶一廊一軸”功能布局,積極融入“大西安”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并與西安交通大學簽訂了戰略協議。漢中市還與秦創原總窗口對接,打造創新驅動新高地,并與科研院所精準對接,促成中國科學院老專家技術中心漢中工作站掛牌成立。此外,為了推動該地區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開發區和航空智慧新城建設,漢中市積極爭取資源,在招商對接活動中充分發揮了作用。目前,已經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建立并運營了離岸孵化器,為漢中市推薦了許多優質項目,加速了創新資源的集聚和創新能力的增強,為陜西的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