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陜西省洋縣發現了全球僅存的7只朱鹮,讓世人知道了這北依秦嶺、南靠巴山的“世外桃源”,而此地也一度因朱鹮而蜚聲海內外。
近年來,洋縣因種植黑米、香米等有機農產品,推廣稻漁綜合種養,實現生態保護與糧食增收共同發展而登上央視新聞頻道,讓人們再次感受到青山綠水帶來的意外之喜。
自1981年洋縣發現朱鹮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都在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探索著雙贏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洋縣堅持綠色循環、提質增效總基調,優化產業結構,精心包裝策劃項目,圍繞“有機、現代材料、生態文旅、康養服務”四大產業,打造特色鮮明、優勢互補、集約高效的產業體系。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關鍵在于找準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點。洋縣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緊抓漢中市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機遇,將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作為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農民增收、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來抓,奮力打造“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糧漁雙贏”產業格局,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洋縣馬暢鎮是老英雄張富清的家鄉,這里有目前漢中市單體面積最大的稻漁綜合種養區。在郁郁蔥蔥的秦嶺南麓,萬畝良田里既種植水稻,又養殖鱸魚等水產品。鱸魚以水稻中的害蟲為食,其排泄物能提高土壤養分含量。這種生態循環農業便是稻漁綜合種養,也是馬暢鎮探索出的讓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雖然是千百年已勞作習慣的作物,但養殖形態的改變,卻離不開技術的支撐。馬暢鎮計劃用3~5年時間,建成總投資8500萬元的萬畝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園。該產業園試驗示范稻田鱸魚養殖技術,探索了工程設計、水稻栽培、茬口銜接、投飼管理、水質調控等配套方式。相關部門在稻漁新技術新模式引進研發、水產品良種選育繁育、稻漁水稻品種選擇、病蟲害綠色防控、投入品和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方面,抓緊制訂綜合種養技術規范,開展關鍵技術集成創新攻關。
今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組織智慧漁業專家服務團,赴馬暢鎮稻漁共生生態種養示范培訓基地開展技術服務,助力企業漁業發展。專家們現場講解工廠化循環水智能養殖系統,給出解決方案,并針對企業實際技術需求,開展了現場咨詢服務。
專家服務團帶來的人工智能水產養殖技術及系統,不僅能夠監測水質參數、控制設備,還能自動分析數據,及時給養殖戶提供改進方案。此外,與傳統的人工定時投喂不同,該系統可以設置智能投喂策略,有利于生產過程精準化,對養殖成本控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智能水產養殖模式下,無論是投喂餌料,還是調節養殖場水質,管理者都能在手機、電腦等智能設備上完成,將養殖戶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的同時,提高生產效率,保證生產品質。
“這種種養模式有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優點。在保證糧食產量、保護生態的同時,實現了‘千斤糧、百斤魚、萬元錢’的經濟效益,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馬暢鎮鎮長李蓉對記者介紹說:“全鎮已發展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個,帶動2000余名農民就業,人均增收3萬元。”目前馬場鎮采用稻漁生態有機種養技術,已經成功突破稻田養殖鱸魚技術難題,今年除鱸魚外,探索開展烏鱧、鱖魚、澳洲龍蝦等特色水生動物稻田綜合種養。
短短幾年間,馬暢鎮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稻漁小鎮”,并形成了“平川蔬菜有機稻,丘陵柑橘種養殖,山區藥材食用菌”的多元化農業產業發展格局,2019年被農業農村部評為“產業強鎮示范鎮”,2021年被列入陜西省鄉村振興示范鎮。
為了加快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洋縣縣委、縣政府以馬暢鎮、謝村鎮、磨子橋鎮、黃安鎮、龍亭鎮、洋州辦、紙坊辦等鎮(辦)稻漁綜合種養適宜區為重點,按照模式新穎、穩產高效、標準規范的要求,加快創建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稻漁特色小鎮、示范基地、美麗漁村、田園綜合體等典型樣板。經過對有基礎、有意愿、適宜建設的鎮辦、村實地調研和征求意見,及時將發展任務分解落實到相關鎮辦、村,確保了產業發展有人抓、工作推進可落實。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截至2022年底,漢中市稻漁綜合種養總面積已達8.4萬余畝,形成13種種養模式,覆蓋全市11個縣區,惠及農戶8萬余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借助技術的力量,讓當地群眾吃上“綠色飯”,讓生態效益成為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福利。新時代的綠色之城真正踏上了一條產業多元、綠富共贏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