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艷玲
“老師們,下周二市教科院領導到我校檢查,請各教研組準備好一節公開課。”一天早上,剛落座,我就看到學校工作群里彈出了一條信息。
又要上公開課!還是市級公開課,成敗直接關乎上級對學校教學水平的評價!讓誰來上呢?作為教研組長的我開始犯愁了。
市級公開課、區級公開課、骨干教師示范課、青年教師素養課……每學期這樣的公開課簡直比蜈蚣腿還多。每到這時,組內的教師都推三阻四,不愿意上。沒辦法,我們教研組只能達成一致意見:凡是迎接上面檢查的各類公開課,一律由中青年教師輪流上。
翻開記錄表,這次該輪到許老師上課了。不巧,許老師正在休病假。那就只能往下輪,那就是周老師了。
“周老師,剛下課呀。群里通知下周二市教科院領導來我校檢查,要準備一節公開課。這次本來輪到許老師的,可她還在休病假,只能往后面輪了……”鎖定目標后,我乘著下課時間,來到八年級辦公室找周老師。
“李老師,我下周還要參加班主任技能大賽,現在還沒準備好,你就先放過我吧!”我話音未落,周老師立刻從座位上彈了起來,抓住我的胳膊,苦苦哀求。
我再翻翻記錄表,再往后就是張老師和小王老師了。張老師剛上過骨干教師示范課,肯定不會同意。小王老師今年才參加工作,上這種市級公開課,能行嗎?我心里正犯著嘀咕,學校工作群里又蹦出一條信息:“請各教研組長今天下班前將下周二上公開課的教師、班級和節次確定后發過來。”
看到消息,我的腳底猶如踩了風火輪一般,全速趕往七年級辦公室找到小王老師。一番解釋和鼓勵之后,我們開始商定上課的內容、時間和班級。
第二天一大早,我剛打開電腦,就看到校長的QQ 頭像在跳動,點開一看:“李老師,我看你們組安排的是小王老師上公開課。這次活動各級領導都很重視,還是盡量安排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上課吧。”
我迅速翻開了教研組公開課記錄表,除了小王老師,就剩我自己了!無奈之下,我只能在鍵盤上敲出“好的”兩個字,并把上公開課的名字換成了自己。
公開課上什么好?怎么上?我把教科書翻來覆去地看,每個單元,每篇課文,雖說都爛熟于心,但又感覺無比陌生。這大概就是大家所說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吧!
我開始在網上搜索各種教學資源,教學設計、課件、視頻、作業設計……終于,熬夜數日,絞盡腦汁,一番左裁右剪、東拼西湊、復制粘貼之后,我的公開課有了雛形。
按照學校慣例,我開始磨課演練。在前輩和同仁不遺余力地打磨下,我的公開課終于定下來,最后就得靠我自己在班上“精心打磨”“耐心引導”和“悉心安排”了。
在我磨課的過程中,又出狀況了。班上一共有46 名學生,分成4 人小組或6 人小組都不行。最令人頭疼的是,班級有10 名同學基本都開不了口,而且怎么教都不會,怎么磨都不光,非常影響小組表演效果。該如何是好呢?我找教研組的同伴們出主意。
“還是把小組表演活動環節砍掉吧,不然到時候很容易冷場的。”
“那不行,小組表演是整個公開課的亮點,砍掉了怎么展現學生素養啊!”
“對呀!現在的公開課都流行這種表演活動活躍氣氛,不能刪了。”
“要不……就不要那10 名同學上,反正那天在匯報廳上課,舞臺那么小,也擠不下46 個人。”
周老師的話如一瓢冷水澆進了沸騰的鍋里,讓大家都沉默了,隨后都點點頭。
終于迎來了公開課的日子。那天,我猶如一個優秀演員,一板一眼,聲情并茂;學生一個個精神飽滿,激情澎湃。如預設的那樣,環環相扣,有問必答,有答必對,小組表演更是把課堂氛圍推向了高潮。45 分鐘的課堂,在師生默契配合、天衣無縫的互動中圓滿落幕。
“李老師這次的公開課非常成功,充分展現了我校學子優秀的綜合素養和良好的精神風貌,受到了各級領導的一致好評!”市領導走后,教務處主任在學校工作群里發了這樣一條消息,隨后,群里紛紛彈出鮮花和掌聲的表情。
可奇怪的是,我看著領導和同事的夸獎并沒有任何成就感。除了一身疲憊,更多的是感到自己就像脫下一身華麗戲服的戲子,獨自在后臺卸下濃妝,舞臺上的吹拉彈唱和鑼鼓喧天都再與我無關。
公開課結束了,我的日子又恢復了平靜。
一天自習課,孩子們正安靜地寫作業,突然一陣“不和諧”的聲音傳入了我的耳朵。我抬頭一看,又是那幾個沒參加公開課的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明明已經把他們的座位分開了,還是不能阻斷他們“飛鴿傳書”。實在可氣!我“噌”的一下站起來,徑直沖了過去,一把從一個搗蛋鬼手中奪過紙團。我倒要看看他們究竟寫了什么。
“我也想去上公開課,平時李老師上課就知道念經,無聊死了,只想打瞌睡!只有公開課才上得有點兒意思。可是她為了得獎,居然不讓我們去,好想上公開課啊!”看到這些,我鐵青的臉一下子紅了,胸口猶如壓了一塊千斤巨石般難以喘息。
憤怒?失落?疑惑?羞愧?一時間,不知是什么擊中了我的痛點,是責任?還是良知?
突然,我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為這些孩子“補上”一堂公開課。對!“補上”一次公開課,這一次,一個都不能少!
我沒有這么大的面子再次邀請大領導、大專家來聽課,但我可以邀請學校領導和教研組的同伴。說干就干。我又開始在網上搜集各種教學資源,研學優秀教學視頻。這一次,我沒有無腦地復制粘貼、裁剪拼湊了,我就是我,我思故我在。
當我靜下心來,精心備課時,我感覺輕松自然,腦海里閃過的每一幀畫面都是46 個孩子學習的樣子,再沒有“不和諧”“不順眼”的畫面了。我不再糾結學生分組人數是否是偶數;不再顧忌小組表演活動的呈現效果,因為效果不是演出來的;不再擔心學生開不了口,因為“開口”需要真實的生活情景。
“補上”公開課的日子到了,這一回,我沒有緊張,更多的是坦然和期待。課堂上,46 個孩子,一個都不少。我關注全體,注重自然生成,不似之前那般夸張又做作,我和孩子們依然配合默契。在我精心創設的情境中,孩子們從最初的靦腆羞怯到搶著回答問題,進入深度學習。
下課鈴響了,孩子們似乎還意猶未盡,后排聽課的同伴們紛紛給我豎起了大拇指。
“李老師,謝謝您的公開課,我們很喜歡!”第二天一早,我的辦公桌上出現了一個小紙條,字跡仍如脫韁野馬騰空而來又絕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