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蘋 劉怡彤 史新建 王長林
數字經濟是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是推動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本文從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創新資源集聚和數字化轉型三個方面分析了國家高新區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的必要性;總結了國內主要地區建設數字經濟人才高地的經驗;指出了國家高新區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面臨的三個新使命:數字經濟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堅持新理念、數字經濟人才政策評估需要突出新導向、數字經濟人才招才引智需要錨定新需求;提出了國家高新區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的對策建議:吸引培育一流創新人才、推動產城人的融合發展、構建開放創新生態系統、著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全面打造制度創新高地。
數字經濟人才是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引擎”,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是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有利于國家高新區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展。圍繞數字經濟產業領域創新人才需求開展調研深度梳理,做好人才規劃和人才計劃,加強人才精準引進和全方位培養工作,實現人才開發與產業發展深度對接、融合聚變,有利于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與人才鏈的耦合匹配和精準對接。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有利于國家高新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高水平、高質量數字經濟人才為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有力的力量,推動高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有利于國家高新區快速匯聚創新發展的急需人才。隨著企業規模的日益增長,人才需求量也在持續增長。企業提供崗位,政府推出政策,政企聯合更有助于企業吸引更優質的數字經濟人才。
數字經濟人才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驅動力、數字化發展的第一資源。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有利于國家高新區聚集創新創業平臺。國家高新區應集聚各類大學、研究院所、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以提升高新區創新能力為目標,全面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有利于國家高新區建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推動高新區面向全球范圍引才招智,選擇一批國家高新區,建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海外人才集聚可以為高新區帶來科學技術、知識資源等,不斷豐富著國家高新區創新資源。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有利于國家高新區構建完整的創業孵化鏈條。國家高新區聚集了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科技企業加速器等高水平平臺,完善創新空間、孵化器、高新區三者聯合接力招引模式,為國家高新區帶來最集聚的創新資源。
數字經濟人才是驅動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力量,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是國家高新區實施數字化轉型的迫切需要。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有利于國家高新區強化數字基礎設施。推進基礎設施數字化,建設完善5G 網絡通信技術,加快建設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技術、工業互聯網等不同領域的新型基礎設施。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有利于國家高新區打造優勢數字產業。國家高新區應注重培育優勢企業,結合自身優勢,可進行數字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的融合,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方面打造優勢數字化產業。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有利于國家高新區加大數字經濟人才培養。充分發揮高新區國家級創新人才示范基地優勢,加強國家級領軍型人才的培養力度,鼓勵區域內符合條件的人才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市級的高層次人才計劃,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
一是實施產教融合模式培養數字經濟人才。上海徐匯區開啟產教融合培育數字經濟人才的新模式,開設系列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項目,同時,邀請知名校企的專家擔任數字經濟培育講師,提高數字經濟人才培訓水平,進一步深化政校企三方合作,推動上海“數字教育基地”建設。二是各地制定并實施特色人才制度,助力引才、育才。杭州濱江區堅定“數字經濟第一區”總目標,實施人才新政,堅持全球引才和本土人才國際化并重,協同培養數字經濟人才。政府部門積極開展走訪、調研、服務等活動,了解企業發展遇到的人力難題,然后組織多場招聘會,并對于引進的數字經濟人才,制定“四個1000 萬”“人才高地20 條”“人才貸款風險池”等人才政策。在數字經濟人才發展方面,江蘇省創立了數字經濟卓越工程師職稱制度,并通過開展數字化人才職稱評審,打通高技能數字經濟人才成長發展通道,滿足數字經濟人才對自身職業的發展需求。三是推進政府數字化治理進程。蘇州市加快進行人社服務領域數字化改造,提升人社領域數字化治理效能,打造“蘇州市人社局績效管理系統”,用數字化手段助力數字經濟人才管理。加快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抓住數字化機遇,完善數字經濟人才培養體系,助力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提供人才支撐。
一是制定數字經濟人才認定標準。廣州、深圳大力推動數字經濟人才認定標準制定,廣州海珠區率先制定發布數字經濟人才認定標準。深圳市人社局實施首批數字技能人才自主評價,推動騰訊科技開展首批面向3123 名內部員工的職業技能自主評價。深圳市龍華區在全市率先發布數字經濟人才認定標準。珠三角地區在人才認定評價方面獨具特色,激勵人才提升自我能力,吸引高層次數字經濟人才。二是數字經濟使傳統文化綻放新色彩,產業發展使數字人才集聚。廣州市進行數字經濟發展新嘗試,將“非遺”與元宇宙進行充分結合,多種傳統文化均通過數字科技手段展現出了新色彩、新活力。這也促進了一大批數字文化企業出現,推動了制造業的轉型,加快了數字經濟發展,吸引了大批數字經濟人才。特色文化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進程,助力打造數字經濟人才新高地。三是制定新型數字經濟人才政策。深圳市龍華區推出十大人才項目,通過“人才日+惠企服務日+十大人才項目”為一體的形式,奏響敬才愛才、惠企暖企的龍華強音;深入實施“龍舞華章”人才計劃,出臺卓越工程師定制化培養方案,在人才認定、評價、培養等領域大膽破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許多珠三角城市通過試點城市首席數據官制度、制定數字經濟人才標準、出臺大數據發展規劃等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打造高端數字經濟人才首選地和向往地。
一是深化推進產教融合發展。北京經開區數字經濟企業久其軟件與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簽署合作協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校企雙方合作辦學,由政府了解企業用人需求,目標性地與相關高職高專院校合作,搭建校企信息交流平臺,建立產學研聯合培養協作機制,營造產教融合新生態。河北省注重引進高端數字經濟人才,同時實施產教融合模式,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二是全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北京大興區人社局與大興經開區管委會聯合舉辦“春風送真情,新春再出發”大興經濟開發區專場招聘會,以助推大興經濟開發區千億級新型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強化產業發展人才支撐。天津市從本地實際出發,率先出臺數字人才培育落地政策,全力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三是通過制度規范和立法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北京市發布《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該條例提出,相關部門應當組織實施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計劃。暢通國內外數字經濟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并在住房、子女教育、醫療服務、職稱評定等方面提供支持。鼓勵高校、職業院校、中小學校開設多層次、多方向、多形式的數字經濟課程教學和培訓。支持企業與院校通過聯合辦學,共建產教融合基地、實驗室、實訓基地等形式,拓展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各類專業化和復合型數字技術、技能和管理人才。
一是創新人才激勵政策。成都市新津區出臺《支持數字經濟青年人才發展的十條政策》,十條政策涵蓋了“津領”、研學、實習、入職、培訓、創業、貸款、交通、租房、結婚十個方面。其中,對新引育的數字經濟領域行業領軍、資深領航、技術領銜人才另有“津領”獎勵,最高會給予200 萬元的獎勵。二是搭建人才交流服務平臺。武漢市漢陽區開展系統的人才引進、培育等業務,為數字經濟企業與人力資源企業搭建高效暢通的人才服務平臺,拓展合作空間。知音人才谷·數字經濟聯盟雙選對接會活動中,通過與院校合作,為企業提供高端人才引進和培育基地,形成“一對一”或“一對多”的人才服務合作,實現多方共贏。西安市碑林區的“碑林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新發展,優化人才配置,促進數字技術與人力資源管理服務深度融合,加快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三是各地出臺特色數字經濟人才引培政策。合肥市瑤海區掛牌成立了安徽首個數字經濟人才培訓基地,通過數字人才培訓、數字化實訓、技能認證、就業指導的數字經濟人才培養新體系,為合肥市大數據行業提供人才支撐。數字經濟人才培訓基地補充了合肥市數字經濟對人才的需求,服務企業集聚創新人才,全力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鄭州市發布“數字人才培養計劃”1+7 政策體系,啟動“數字豫才計劃”項目,進行數字經濟人才培養,構建數字人才創新服務大數據平臺,推進形成數字經濟產業集群。
數字經濟是國家高新區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當前國內外都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十四五”時期,國家高新區的數字經濟進入縱深發展的新階段。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國家高新區的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需要做好“十四五”數字經濟人才發展規劃,明確數字經濟人才發展新使命。具體來說,國家高新區的數字經濟人才發展的新使命是,以服務區域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服務“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戰略,服務“數字化轉型”戰略,確保順利實現高新區高質量發展。
數字經濟的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短缺是制約數字經濟高地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十四五”時期,推動國家高新區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數字化轉型戰略,國家高新區需要強化招才引智,錨定人才發展新需求。新需求主要體現在,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高新區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在區域布局的重大戰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需要引才;要堅持服務數字化轉型戰略需要引才,著力解決企業“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等問題;堅持服務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需要,支撐三大產業數字化轉型。
重視人才自主培養是建成數字經濟人才高地的關鍵環節。對國家高新區來說,由于數字人才生態還未完全建立,對人才的吸引力還有待加強,這就需要大力加強本土人才的培養,在培養過程中要堅持新理念。堅持按照人才成長的規律辦事,打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生態環境,重視人才的自我成長和管理。堅持人才的數字思維、數字素養和數字技能同步提升,努力培養綜合素質發展人才;堅持產教深度融合,暢通跨界人才循環,促進人才鏈和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在構建創新人才生態中培養人才;堅持學科交叉融合、學科建設與產業人才需求相結合,動態調整高校相關專業設置,讓高校成為數字經濟人才培養的主陣地。
一是加快引進海內外高層次數字經濟人才。加強引才育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動國家高新區成為匯集、吸引、培養全球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載體,鼓勵高新區制定培養吸引高層次人才的政策措施,培養引進高新區發展急需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二是加強數字經濟人才的自主培養。實施產教融合戰略,推進高新區企業與高等院校合作,聯合培養高學歷、復合型人才,打造數字經濟產業人才“后備軍”。不斷加大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力度,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水平。三是全方位用好各類人才。針對急需緊缺人才,要采用特殊政策,實施一事一議、一人一議,對人才用其所長而不求全責備,讓人才有用武之地;要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積極使用“揭榜掛帥”“賽馬制”,讓人才脫穎而出;積極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尊重創造的氛圍,厚植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是強化數字經濟人才的保障性措施。滿足數字經濟人才生活需求、家庭穩定,包括購房補貼、租房優惠/補貼、人才公寓/安置房等人才住房政策,子女入學便利、社保醫保優惠、引進落戶等人才服務政策。二是重視國家高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新區的城市規劃、空間結構設置等,需要實現產城職住平衡、交通和服務設施配套、生態基礎設施的整合,為人才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的環境保障。三是建立“以產聚才,以才興產”新高地。高新區立足于數字經濟產業,堅持靶向引才。通過搭建人才交流平臺、“線上線下”人才雙選會、新區企業校園行等活動,廣泛為產業發展招攬數字經濟人才。
一是實施更加開放包容的引才政策。支持國家高新區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吸引高層次數字經濟人才入駐國家高新區。同時,為來我國工作的國外專家、優秀畢業生在國家高新區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提供便利。二是不斷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與人才交流。通過加強國家之間在數字經濟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科技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增加創新成果的交流,減少創新壁壘,支持高新區與國際進行技術交流與合作。三是強化創新創業的制度建設。以國家高新區的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國家創新孵化器建設為契機,探索促進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發展路徑和模式,提煉行之有效的雙創模式和經驗。積極發揮國家高新區探索創新、先行先試的制度優勢,逐步建立完善多元化、特色化、專業化的創新創業制度體系,積極為數字經濟人才高地夯實制度基礎。
一是全力優化政務服務環境。實現企業事項“一站式”辦理,全力打造“企業開辦專區”和“項目建設專區”兩大特色專區,推動一批“一件事一次辦”“一證通辦”“全程網辦”“容缺受理和告知承諾”“智能智慧辦”等便民便企舉措的落實。二是全力優化法治建設環境。建立健全營商環境舉報機制,積極化解涉企矛盾糾紛,積極為轄區企業提供法律咨詢服務。開展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專項行動,建立重大案件風險評估機制,設立經濟犯罪舉報中心,維護營商環境的公平公正。三是全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積極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人才招引工作,為企業解決用工需求。加強數字經濟人才教育,積極推進留學人員創業園、高校教師創業園、大學生創業基地等平臺建設,切實為人才發揮聰明才智創造良好條件。
一是建立授權事項清單制度,賦予國家高新區相應的科技創新、產業促進、人才引進、市場準入、項目審批、財政金融等省級和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建立國家高新區與省級有關部門直通車制度。二是建立靈活的薪酬激勵體系。堅持“為貢獻付薪、為業績付薪、為崗位付薪”導向,將員工薪酬與崗位職責、工作實績、績效考核直接掛鉤,實行“以崗定薪、以績定薪、按勞取酬、優績優酬”的薪酬激勵體系。三是建立科學有效的績效考核辦法,強制分布考核等次比例,考核結果直接運用到薪酬收入、職務晉升、崗位調整等方面,實現績效考核由“主觀評價”向“量化考評”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