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明
今年7 月,國務院出臺重磅文件《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該文件涉及6 大方面28條舉措,其中在第七條和第十六條分別強調了強化民營企業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以及支持民營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近年來,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增長迅速,民營經濟在穩定增長、促進就業、開拓創新、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民營經濟已成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強大基石,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了重要力量。根據全國工商聯對2022 年度研發投入前1000 家的民營企業創新狀況調查顯示,研發投入前1000 家的民企中的研發人員總數165.38 萬人,占員工總數的比例為12.98%,占全社會研發人員的28.93%。由此可見,民營企業中的科技人才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我國的民營企業普遍面臨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創新人才、管理不科學等問題,制約了民營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為此,要引導民營企業通過轉變創新發展觀念、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創新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合作搭建創新服務平臺等手段,讓科技人才在企業科技創新中愿意挑大梁、當主角、站C 位,只有充分激發人才科技創新活力,才能保障民營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企業的競爭就是市場的競爭、資源的競爭,誰先搶占市場、擁有更多人才資源,誰就更有機會占據有利地形,不斷發展壯大。民營企業應充分認識到科技人才是企業研發高附加值產品的關鍵核心,要堅持把人才工作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企業領導也應更新人才管理觀念,真正理解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的意義,充分認識人才資源對企業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投入更多的資金支持科技創新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科技的創新與突破,往往是在科技人才之間無數次思想碰撞中產生的,面向高科技民營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聯合培養攻關機制,對創造更多科技突破成果具有深遠意義。
一是通過創建科技領域的人才交流平臺,促進各類科技人才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橫向合作。持續拓寬國際科技合作渠道,引進一批國際優秀人才,提高科技創新的國際化視野。二是根據企業的發展需要,建立多個部門、多種形式的技術咨詢和服務機構,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并在其中逐步建設一支以高科技人才為核心的專業隊伍。三是完善優化科技人才流動培養體系,暢通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科技人才的流通渠道,支持民營企業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學習深造,同時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到民營企業任職或兼職,這樣既可以切實幫助企業解決科研難題,又能提高企業科技人才的理論素養和創新能力,也使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更“接地氣”。四是圍繞創新型龍頭企業和戰略支柱型產業,建立以“項目為王”的人才攻關聯合體,加速集聚各類人才,推動“躺”在實驗室的科研成果精準轉移轉化,不斷推進產業升級,提高企業在國際國內的競爭力。
人才的評價與激勵是科技人才創新的“指揮棒”,完善科技創新人才評價激勵機制,確保科技創新方向“不跑偏”,科技人才努力“不白費”,最大限度釋放人才創新潛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參與科技創新,進而更好地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
首先,在對民營企業科技人才評價考核時,應充分考慮不同工作崗位的性質難度和具體工作所需知識技術含量,適當放寬對學術論文、獎勵獎項、參與項目數量、外語等方面的要求,注重工作實績與貢獻、工作能力和職業道德的考核,將技術突破、專利、項目完成質量、工藝流程改進等成果作為評價考核的重要參考依據。其次,在對民營企業科技人才激勵方面,針對不同類別科技人員的需求差異,應進行分類施策。需要綜合考慮激勵與減負相結合、激勵與約束相結合、普遍激勵與特殊激勵相結合、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長期激勵與短期激勵相結合。通過制定股權激勵制度,將科創企業、上市公司、后備企業等作為優先培養對象,實施“人才合伙人制度”,對急需緊缺人才采取股權期權激勵,讓人才與企業分享成果、分享利益,最終實現人才和企業共成長、同發展。最后,在科技人才評價激勵主體方面,國家應給予民營科技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更多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機會,加強對作出貢獻人員和團隊的獎勵,幫助企業把急需緊缺人才引來、留住、用好,為企業營造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生態環境。賦予企業更多用人自主權,真正實現讓用人者評人,將職稱評審結果與人才培養、使用、激勵相銜接,引導民營企業將職稱評審結果作為確定崗位、考核、晉升、績效、薪酬等方面的依據。
創新服務平臺是可以連接政府部門、創新人才、行業專家和投資者的重要平臺,搭建用好創新服務平臺,不僅可以為企業或個人提供創新支持和解決方案,還可以推動創新成果的商業化和市場化。
一要打造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地方政府根據重點領域、戰略產業,引導支持民營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產業研究院、中試熟化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打造行業技術的綜合性服務平臺,發揮引才聚才作用。二要加強產學研合作平臺建設。以科技項目、重點產業為抓手,以技術創新平臺、產業創新平臺為載體,通過聚集多種創新資源和要素,打破創新壁壘,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在企業轉移轉化,形成互助合作、互利共生的創新共同體。三要搭建科創企業培育平臺。對創新型企業進行分梯次培育,形成“微成長、小升規、高變強”的創新型企業梯次培育機制。緊扣民營科技企業、瞪羚企業、雛鷹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科技型企業認定條件,指導企業做好申報工作,引導企業建立起自主申報、專人跟進、持續維護、不斷迭代的管理制度,推進落實科技慧企政策“免審即享”。同時,定期開展分領域專場對接會,做好科技人才與企業技術需求的精準對接。
在民營企業中,大力倡導敬業、求實、協作、創新的精神,使之成為科技人才的行為準則和自覺行動,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氛圍。
一是樹立創新意識,弘揚開拓精神。企業領導者要樹立強烈的創新意識,堅持用創新思維看待工作中的各種問題,不斷提高自身的領導能力和決策水平。二是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要根據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和特點,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環境;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和獎勵制度;建立公平競爭的用人機制;建立靈活有效的分配制度;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提高員工素質,使科技人才成為企業創新的主體,為科技創新提供堅強保障。三是營造開放包容的創新文化氛圍。科學研究的本質就是自由探索,企業應積極倡導敢于創新、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科研作風,充分尊重科技人才的創造性勞動和首創精神,讓他們在科研工作中有充分的自主權。營造寬松自由、包容開放的科研氛圍,鼓勵不同觀點、方法的交流和碰撞,完善科技保險多方參與、風險共擔機制,發揮首臺(套)保險補償機制作用,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