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翠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賢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作為民生保障型國有企業,始終堅持將人才發展同企業發展緊密結合,精心謀劃“選、育、用、留、退”人才使用機制,努力造就一支政治過硬、質量優良、堪當重任、能打勝仗的高素質干部隊伍,鍛造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堅、特別能奉獻”的專業化人才隊伍,為實現企業戰略發展目標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在行業改革步伐加快、市場瞬息萬變的新形勢下,企業大膽突破選人思維慣性,打破路徑依賴,分階段靈活選英才、不拘一格聚賢才,拓寬人才來源,優化人才結構。在建設任務“時間緊、任務重”、人才缺口嚴重情況下,急需健全“競爭開放”的選人機制。為吸引人才落地,實施薪酬領先策略,面向國內領軍企業、海外歸國工程師等精英群體“挖高手”,引進專家人才6 人,充分發揮專業“領頭雁”作用。實施薪酬跟隨戰略,定向招聘“找熟手”,集中招聘人才6 批次,保障了建設階段用人需求。不斷強化頂層設計,著力形成架構精簡高效、任職資格明確、崗位職責清晰的標準化、精準化選人體系,為經營可持續運行提供堅實人才保障。近年來,以“招賢納士”為主的社會招聘,引入行業經驗豐富、技術能力過硬的人才123 人;以“儲備人才”為輔的校園招聘,引入高學歷人才21 人;以“充實一線”為要的見習人員招聘,補充一線人員29 人。截至目前,企業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才46 人,比建設初期增加3 倍,本科以上學歷占比77.3%;具有中高級職稱人才71 人,占比25.1%;黨員人數已達118 人,占比逐年增加;中高層管理人員平均年齡43.5 歲,基層員工平均年齡32.3 歲,人員總體上知識結構新、年齡結構優、綜合素質高,思想活躍的“90 后”“00 后”已經成為奮戰在重點領域的“主力軍”。企業已初步形成專業領軍人才、中堅骨干人才、優秀儲備人才為一體的“人才梯隊”。
一是精心設計課程體系。對照崗位標準分層分類設計“對癥下藥”“量體裁衣”的專業化課程體系。對高層管理者側重戰略謀劃及領導力,拓寬管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對中層管理者側重管理技巧及團隊建設,提高管理能力與執行力;對基層人員則以專業技能、通用知識等實用課程為主,提高員工專業能力。通過“線上+線下”“內訓+外訓”模式組織開展各層級培訓500 余次,涵蓋6000 余人次,有效提升員工專業水平,激勵員工立足崗位成長成才。二是靶向發力因材施教。落實“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工作部署,從行業特殊性角度出發,提出高于國家規定、嚴于行業標準的安全、生產全員持證上崗制度,考試不合格的調整崗位、嚴禁上崗,目前兩證持證率達100%。對涉及安全、市場、數智化及管理等專業人員開發7 項專項取證課程,采取情景模擬、專題研討、沙盤演練等授課模式,破除“本領恐慌”,培育“行家里手”,學習、思考、交流的熱潮不斷涌現,為打造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的專業人才隊伍打下堅實基礎。三是多措并舉提升能力。建立“師帶徒”“到一線”培養鍛煉機制,組織164 對師徒“結對”,進行業務指導、作風帶動;鼓勵“人人上講臺”,制定“內部講師”評選機制,變被動式聽課為主動型講授,提升全員知識技能,目前企業“星級講師”已有66 名;倡導“工匠精神”“勞模精神”,通過“技能比武”“勞動競賽”等形式進行崗位練兵,在子公司設立“創新工作室”示范點,通過專家型領軍人才帶動員工進行技術革新。四是筑牢防線錘煉作風。強化員工規矩意識和責任意識,舉辦“黨建領航、強根鑄魂”新員工入職培訓,紀委書記講授“廉政第一課”,引導員工扣好“第一粒扣子”。組織中高層干部200 余人次到圓方集團、紅旗渠、井岡山等開展現場教育,在“明責”上聚合力、“履責”上強動力。
一是定制賽道選良才擔大任。建立了干部管理、員工晉升、崗位輪崗等人才發展制度,以“目標”為導向的賽馬機制與以“選用”為導向的相馬機制雙向發力,通過競爭上崗、干部選拔、輪崗歷練等形式共選拔、調整干部53 人,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在急難險重一線干事創業、建功立業。二是“揭榜掛帥”動真格亮真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可以探索搞揭榜掛帥,把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項目張榜,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就揭榜”。制訂了“揭榜掛帥”方案,以貿易分公司為試點,發出“招募令”,鼓勵廣大員工誰有能力誰就上,誰有本事誰揭榜。4 名有實戰經驗、創新潛力的員工揭榜成功、掛帥出征,發揚“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超額完成了榜單任務。三是“墩苗育苗”壯筋骨長才干。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在“墩苗育苗”計劃交流任職干部專題培訓開班式上提出:“年輕干部只有到基層中去、到實踐中去、到困難多的地方去、到大風大浪中去經風雨見世面,才能接地氣、有底氣,才能壯筋骨、長才干。”公司迅速響應上級號召,出臺《優秀青年骨干雙向交流“墩苗育苗”計劃實施方案》,3 批次45 名優秀青年積極投身于人才交流、跨界歷練的廣闊天地,讓人才在“火線”中鍛煉、在“難硬”中磨煉、在“危急”中淬煉,成長為各領域的骨干力量。人才管理機制不斷革新,崗位晉升壁壘持續打通,廣大干部員工紛紛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奮斗精神,積極響應在第一時刻、沖鋒在第一陣列、奮戰在第一梯隊,形成了“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生動局面。
一是強激勵催生“內動力”。刀刃向內強力推進考核機制革新,建立了績效等級強制分布、薪酬效益同向聯動的激勵機制。僅以2022 年為例,利潤高、效益佳、貢獻大的單位主要負責人收入與等級排名末位的差距達1 倍以上,能力強、業績優、貢獻大的市場人員收入與積分排名末位的差距達4 倍以上,實現了“考核圍繞效益、薪酬能增能減、收入拉開差距”的目標。二是活機制力促“爭一流”。借力人力資源共享系統上線契機,全面推行員工成長積分機制,積分的“數”成為員工表現的“據”,多維度繪就員工能力“數字畫像”,實現立體察人、精準識人的目標;基礎積分與動態積分交互運用,融合晉升激勵、評優激勵、專項激勵等多元化激勵,讓激勵無處不在。2023 年上半年,90 余名員工通過兌現積分完成薪酬晉檔,“讓我上”“跟我上”已成為青年骨干的“符號”。三是軟文化彰顯“硬實力”。從制度建設、價值理念、員工關愛等多方面營造積極向上、奮發進取、和睦融洽的良好氛圍,組織青年員工座談會、演講比賽、籃球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企業領導深入一線蹲點慰問,了解人才思想動態,幫助人才解決實際困難,有力促進了員工快速融合,發自內心地自覺遵守企業的經營理念和行為準則,在“潤物細無聲”中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始終秉承“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勇擔政治使命,引領行業變革,服務雙碳目標,賦能綠色發展,人力資源管理在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等關鍵環節的價值與作用正在逐步顯現。堅定不移推行“干部能上能下”的動態競爭機制和“員工能進能出”的市場化用人機制,通過績效面談、跟進督導、末位淘汰等手段,鞭策激勵員工杜絕擔當意識不足等懶怠問題。通過加強頂層設計,編制人力規劃,完善考評機制,搭建科學培訓體系,激發公司干部員工鼓足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始終保持銳意進取、敢為人先、迎難而上的奮斗姿態,在保障民生的征途上再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