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 | 山東省德州市第一中學
從教30年,我始終在探索思考:教師如何做才能圓滿完成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隨著教學經驗的豐富,我心中有了一個清晰的答案:涵養教育情懷,厚植教育理想,扎根教壇,心系學生,信念、業績、科研齊頭并進,努力完成育人使命。
1992年9月,正在上大學的我選修了閆立澤老師的《中學化學實驗研究》課,教材是閆老師集多年研究成果編寫而成,其中既有典型的基礎訓練實驗,又有對比創新實驗,還有獨立設計實驗,非常適合高師學生實驗教學技能的培養。我非常珍惜這次學習機會,積極參與,不斷實踐,多次向全體同學展示匯報學習成果,受到閆老師的肯定和贊揚。
大四下學期我全身心投入實習工作,精心聽課、備課、授課,并成功組織了化學趣味知識大賽。我的工作得到老師們的認可,也深受學生喜愛,我品嘗到了初為人師的甘甜。系里舉行了“教育實習觀摩匯報課”,我講授了《共價鍵》觀摩課,閆老師親自到場聽課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畢業時閆老師為我贈言:教學中發現你有鉆研精神,“實驗研究”課中取得優秀成績,曾當眾贊揚你的治學風格。如果有這種“釘子”精神,今后在教學上肯定能獲得優秀成果。在教育實習匯報觀摩會上,聽到你的講課,發現你的優良素質和能力,一個有造詣的基礎教育專家的雛形又似乎形成。奮斗吧!母校和老師在等待你的勝利捷報!
恩師的贈言四兩撥千斤,給予我巨大的鼓勵,堅定了我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信念。畢業時我主動放棄待遇豐厚的國企工作,堅定地選擇踏上中學的講臺,正是這種信念激勵著我向著“教育專家”的目標疾馳,30年如一日,義無反顧。
從踏上講臺的那一天起,我立足化學學科特點,積極開發拓展課程資源,在培育學生學科情感、科學態度、成才價值觀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創新實踐,形成了“三化”實踐教學模型,即化學生活化、化學實驗化、化學生涯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化學生活化。我堅持“學生是鮮活的個體,教材是冷冰冰的,教師要充分發揮好橋梁的作用,使冷冰冰的教材,走進學生鮮活的個體里”的觀念,在實踐中運用推廣化學生活化,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使抽象的學科知識形象化,獲得學科老師們的高度認可。
化學實驗化。我力推化學教學實驗化,注重實驗教學方式改進,開齊開足教材上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還引領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身邊與教材相關的現象,形成以探究式、體驗式為特色的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參與度高、獲得感強。
化學生涯化。面對新高考改革方案的不斷推進和高中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立足化學學科特點,我通過挖掘教材資源,開發習題資源,拓展社會資源,實現了對學生的專業引領和視野拓寬,幫助學生學會職業生涯規劃,開發學科潛能,努力實現化學優秀人才的早發現、早培養。
自參加工作起,我連續21年擔任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深知老師的言談舉止既處于學生的“監督”之下,又處于被學生效仿的可能之中。我堅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堅持嚴于律己、率先垂范、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刻苦鉆研的拼搏精神,而這些不經意間的堅持也在潛移默化中激勵著一屆屆學生。曾有學生在文章中這樣寫道:張老師在大雪紛飛的夜里,還來查看我們的晚休情況,房門被推開的一剎那,我的心被觸動了,張老師穿著雨衣,額前的頭發、眉毛、睫毛統統被雪凝固了,鼻子、臉頰凍得通紅……
在班級管理中,我始終注重品德教育、班風學風、學業成績、班級文化、實踐活動等。同事評價我的學生畢業后有三高:回訪率高、考研率高、成才率高。教學管理業績換來了學生家長如潮的好評。每當高一入學,我任教的班級都成為學生家長競相選擇的“熱門班”。
從2013年至今,我緊跟教改步伐,聚焦一線問題,不斷反思沉淀,圍繞教學方式改革、學生發展指導和教學管理創新等開展課題研究,通過“捕捉三個焦點→開展三項研究→產生三項成果”研究推進,形成了連點成線、連線成網、“333網格化”省級創新成果體系,自己也從“經驗型”教師成長為“研究型”教師。
緊扣教學方式變革的研究實踐。2011年11月,學校在我參與管理的高一年級啟動“1121”課堂教學改革,這是從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走向以學習者為中心、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為核心的教學變革。
緊扣這一焦點,2013年8月我撰寫《“1121”課改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論證書,申報了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開啟了教科研之路。三年間,我帶領團隊深入實踐,深刻分析,形成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成果,該課題于2016年6月順利結題,并獲評優秀成果。
課題研究的價值在于產生實踐成效。我帶領的團隊并沒有因課題結題而停止探索的步伐,在此研究基礎上,我們通過構建“1121”課堂教學新模型,開發自主學習校本課程,創建教學綜合評價機制,凝練成了《以自主學習能力為核心的高中課堂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這一教學成果,2018年6月該成果獲山東省教學成果評選一等獎。
關注學生發展指導的研究實踐。2017年9月山東啟動新高考改革試點,選課、選考成為硬需求,指導學生完成生涯發展規劃成為教師的首要任務。我捕捉焦點,2018年11月撰寫了省教育教學研究課題《高中生涯教育與學科教學實踐融合的研究》的申報書,獲批立項。
我帶領課題組創造性地將生涯教育與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和地理6門學科的教學實踐融合,實現了對學生學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指導。該課題于2021年結題并獲評優秀。
隨后,我又將課題研究成果推廣,形成了“321學生生涯發展規劃指導模式”,即三個層次、兩個渠道、一個載體。以“導師制成長共同體”為載體,貫通“學科滲透”和“職業示范”兩個渠道,分學年分層次推進指導,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提供了一線教師可借鑒、可復制的實踐成果。2021年9月獲山東省教育廳“深化高考改革,提升育人質量”優秀成果一等獎。
聚焦育人方式改革的研究實踐。2020年春新冠疫情來襲,我正負責高三年級管理工作,教育教學由面對面變成了“隔空相望”,如何有效開展線上教學成為擺在年級團隊面前的難題。聚焦難點,我堅持用科研手段解決新難題,撰寫了《構建疫情防控背景下高三年級管理新模式的研究》申報書,被確立為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疫情與教育”專項課題。
知識的積累使其傳播方式發生了顛覆性改變,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加速了“互聯網+教育”的到來,學生學習方式發生重大變革,教學要圍繞“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發生”展開,幫助學生實現學習方式多元化。課題于當年年底順利結題。
著眼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依托三項省級課題,我帶領團隊連線成網,打造網格化教學成果:梳理了10年育人方式變革特征,整合知識、文化和實踐的育人課程,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規劃、家國情懷和創新實踐等綜合素養,構建了《一核四層:賦能人才培養的高中育人方式十年探索》教學成果。該成果于2022年獲省級教學成果獎。
行程萬里,不忘初心。30年來,即使從事學校管理工作,我也一刻沒有離開講臺,一刻沒有忘記教育初心。熱愛講臺,熱愛學生,熱愛教育,將是我一生不變的信念。以奮進踐初心,以實干顯擔當,腳踏實地,行穩致遠,做一名優秀而幸福的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