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霞
朋友家五歲的女兒小名豆豆,是個又暖又萌的小姑娘。朋友經常錄下女兒在家里“金句”頻出時的模樣曬一曬,每次看了都會令人忍不住捧腹大笑。
就拿那天來說吧,不知道豆豆又犯了什么錯誤,朋友在讓她“面壁思過”時問:“咱倆還是好朋友嗎?”她眼睛里含著淚說:“您都給我聊墻上來了,還談啥朋友啊?”當媽的就問:“那你就不能服個軟嗎?”小丫頭的回答令朋友無言以對:“我這不是隨您嗎?一個字,犟!”
又一天,豆豆又因為調皮被批評了,因為朋友喊的聲音分貝比較高,小丫頭緊急求饒:“媽媽您別喊了,給我留點面子。”朋友說:“那你倒是把壞習慣改了呀。”她立刻信誓旦旦地說:“您放心,我下次肯定改,我保證!”“可你昨天也是這么保證的呀?”媽媽表示難以置信,小丫頭的機靈勁又上來了:“我昨天不是還小嘛,不懂事兒,我今天長大了。還有,有的時候我不聽話,您可以買好吃的哄哄我……”朋友忍不住直接笑了:“啊?你不聽話,我還要買好吃的哄哄你,你還講理嗎?”豆豆依然振振有詞:“主要是這招好用啊,爸爸不也是這樣哄您的?您也跟我們說過,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要講愛……”
說到最后一句話時,小姑娘的眼淚竟然順著臉頰滾滾而落,朋友趕快伸出胳膊去擁抱自己的小棉襖。我反復看這段視頻,好笑之余又覺得小女孩真是個講道理的高手,她那句“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要講愛”,值得所有的父母去反思。
就拿我們家來說,最近我和女兒之間也是“摩擦”不斷。我閨女挺聰明的,學習成績也不差,最大的問題是寫作業慢。有時,你看她在書桌前坐半天了,走過去一瞅,落到紙上的字沒幾個,大眼睛忽閃著,沒準兒盯著哪個地方就發起了呆。也有的時候,架勢都擺好了,坐得也挺端正,可剛寫了沒幾個字,忽然就玩起橡皮來了,這一折騰又是好幾分鐘過去了。這時,我實在忍不住,大聲催促她:“又干啥呢?快點寫作業呀!咱就不能專注一點嗎?”她就會滿臉不高興,磨磨蹭蹭地寫起來,別人用半個小時能完成的作業,她至少要多用一個小時。
為了這件事,我們之間沒少吵架,甚至每天一到寫作業時,家里的氣氛就變得格外緊張。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決心用小姑娘豆豆說的辦法試試:不講道理,只講愛。于是,這天女兒放學后,我先拿了兩塊她最喜歡的餅干:“來,先吃一點補充體力,這樣寫作業就有力氣了。”女兒一看有美食,立刻來了精神,吃完餅干就主動坐下來寫作業。我又把一個定時流沙放到她的書桌上:“我們今天做個小實驗,這個小瓶子里的沙子流完需要半個小時,看看這段時間你能寫多少作業,假如能完成一半兒,你就贏了。因為平時我們寫完作業要一個半小時呢!”女兒急切地問:“如果我贏了,有什么獎勵嗎?”我說:“這個必須有啊,多出來的時間就可以看你從圖書館借來的故事書了……”“太好了,那本故事書我才看了一半兒,一直惦記著呢!”女兒急忙埋頭寫作業去了。
接下來,我在客廳里看書,時不時用眼睛的余光瞅瞅書房里的女兒,發現她雖然不能做到一直專注地寫作業,但比平時用心了不少,竟然真的用了不到一個小時就把作業寫完了。我立刻夸她有進步,并把故事書和切好的水果遞過去,女兒開心極了,大聲說:“媽媽真好,我以后寫作業還要再快一點!”
我忍不住悄悄松了一口氣,看來把“怒吼”切換成“關愛”這一招我用對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大道理說多了反而沒什么效果,細心與他們溝通,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去提醒,把愛融入日常的相處之中,這才是親子溝通更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