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通過語文學習,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小學語文統編版教材在選文上充分與新課標中所提出的要求相契合,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安排了多篇小古文。小古文雖然具有較為小巧的篇幅,但內容完整豐富,并且具有深厚的內蘊。但由于小古文在用詞用句上與現代文之間存在較大差別,因此小學生在學習小古文時難以快速產生學習興趣,導致在學習小古文時存在一定困難。不僅如此,在開展小古文教學時,部分教師使用的方式單一、枯燥,只是將小古文中的字詞逐一向學生解釋,以此達到教學目的。學生在這種機械乏味的學習中逐漸失去學習小古文的興趣,并且這種教學方式也違背了新課程標準對教學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積極探索多元化的小古文教學策略,使學生在有趣的小古文學習中品味古韻,感受小古文的精彩,在不斷提高小古文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核心素養。
一、小學語文小古文的教學要求
小古文與現代文之間具有本質區別,小古文雖然語言短小精悍,但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涵義,教學要求不同于現代文。要想有效開展小古文教學,教師首先需要對小古文教學要求進行明確,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小古文教學的效果與質量。
(一)制定明確且適宜的小古文教學目標
要想教學活動得到高效開展,首先需要教師制定明確且合理的教學目標,且教學目標一定要與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相契合。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多個層面制定教學目標,如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學情制定與之對應的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更加精準有效,促進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提高。
例如,在小學語文統編版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小古文教學時,由于這篇課文屬于教材中的第二單元,該單元的人文主題為“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鏡子”,語文要素為“讀寓言古詩,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要想小古文《守株待兔》教學能夠有效落實單元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教師需要先了解寓言類小古文的特點,之后圍繞“讀”這一中心制定對應的教學目標。如,《守株待兔》教學目標可以制定為以下幾項:
(1)準確讀出字音,通讀文中句子,把握文字節奏,促進語感形成。(2)把握故事大意,積累語言素材,感受小古文所蘊含的簡潔、短小、精練的語言。(3)完成學習后,以與同伴相互交流的方式感受寓言故事所想要表達的寓意。
總之,教師需要結合小古文所處單元的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制定明確且適宜的教學目標,以此促進小古文教學的有效開展,提高小古文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二)提出與小古文有關的學習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與學習內容有關的教學問題,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使教學課堂中到處閃耀學生智慧的光芒。因此,在小古文教學時,教師需要圍繞班級實際學情,對小古文蘊含的教學意圖進行揣測,并圍繞小古文為學生設計激發思維的學習問題。
例如,在小學語文統編版三年級上冊《司馬光》小古文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司馬光砸缸”故事,為學生設計以下幾個與學習有關的問題:
(1)在小古文中,我們能夠了解司馬光小時候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2)從這件事情分析,你覺得司馬光與其他孩子有哪些不同?(3)我們可以學習司馬光身上哪些品質?
這幾個問題設置的目標是讓小學生發現司馬光身上所具備的美好品質,能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明確閱讀小古文的方向。總之,在開展小古文教學時,教師不能再以灌輸式、死記硬背式的方式進行教學,而是需要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學情設計中心問題,使學生能夠在中心問題的引導下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
(三)保證小古文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在小古文教學時,教師需要圍繞其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以此促進小古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完成對古文中字詞的準確朗讀,再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一旁的注解完成對文意的大致理解,最后品析課文中的重點語句,以此使學生能夠對小古文中所蘊含的思維特點進行揣摩。
例如,在小學語文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精衛填海》小古文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角色扮演與采訪”學習情境,先帶領學生讀懂小古文,再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對小古文內容及意蘊的學習與理解。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結合《精衛填海》的內涵進行對話。如,“小記者”向“精衛”提問:“精衛,海如此之大,天氣也是異常寒冷,如果此時一個海浪打過來,那么所有木石都會被海浪卷走,你做這些不就是白費力氣嗎?”扮演“精衛”的學生則需要思考“記者”的提問。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在思考問題中走進人物的內心,進而感悟精衛所具備的堅持不懈、不言放棄的精神。并且,學生很容易在這種教學活動中激發小古文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小古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能在學習中親自感受古文學習的魅力與樂趣。總之,在開展小古文教學時,教師需要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靈活地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此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小古文教學策略
(一)誦讀起步,感受古文之美
小古文的篇幅短小,學生學習小古文時能夠感受古文中所蘊含的意蘊,并且充分感受古文的特色。俗語道:“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不僅是古人所表達的深刻道理,也彰顯了古文表達的一種形式。古文中所出現的辭藻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理解起來具有一定難度,但是學生通過以誦讀小古文的方式,能夠逐漸掌握小古文的韻律,能夠在熟讀小古文后逐漸感受古文蘊含的涵義,進而充分感受古文的表達之美。因此,在開展小古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誦讀的方式品味古文之美。
小學語文統編版三年級上冊《司馬光》這篇古文以短小精悍的文字,將司馬光砸缸的整個故事經過描述了出來。通過這篇文章,學生能夠感受到小古文的精妙之處,并且理解小古文中作者使用精煉文字闡述深刻含義的作用。教師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想象空間,使其感受到古文中所具備的生動形象的語言。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多元化的誦讀活動,如以教師范讀、學生跟讀的方式使學生掌握小古文中的節奏;以誦讀接龍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古文中所蘊含的節奏感及韻律感,并且通過小古文的節奏感與韻律感理解小古文的含義,使學生在轉折或斷句時進行思考,學會在誦讀的過程中細細品味文章內容,進而發現小古文中所體現的韻味。在不斷誦讀中,學生不僅能夠從轉折與斷句中感受到古文的韻律,還能夠逐漸理解小古文所描繪的內容,進而感受小古文中的韻律美、詞句美等。
(二)情境深入,感悟古文之情
開展小古文教學活動,不僅需要學生理解古文的含義,還需要學生能夠體會古文中所蘊含的情感,深刻理解古文內涵,進而感受到學習小古文所帶來的樂趣,并提高學習小古文的動力。在語文課程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是最常使用的教學手段,這種教學手段同樣適用于小古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小古文學習情境,使學生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深入挖掘古文中所具備的意蘊,并對古文中的情感進行體會,進而更好地展現情境并參與到情境之中。因此,在開展小古文教學時,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有效的古文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逐漸深入理解古文內容,并在不斷探索中體悟古文所蘊含的情感。
小學語文統編版三年級上冊《守株待兔》是小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大部分小學生很小就聽過這個故事。因此,在教學時,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借助小古文的形式使學生對故事內涵產生深刻理解。此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創設表演情境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在角色表演的過程中揣摩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通過內心陳述的方式將自己對角色的看法表達出來。或者,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講故事大賽”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以復述的方式講述故事的開始、經過與結果,使學生在復述的過程中理解小古文中字、詞、句所具備的含義,進而使學生在情境中品味古文所想要表達的深刻含義。總之,多樣化情境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文,掌握古文的內容、含義,體味古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三)生活升華,體驗古文之意
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他們熱衷于挖掘生活中未知的事物,這一特點為小古文教學帶來了蓬勃生機。教師需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關聯,將小古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體驗到古文中所描繪的情境,并能夠用真實的情感和感觸想象古文中所描寫的景象、事物和內容,繼而獲得真實的生活體驗。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能夠在日積月累的情況下逐漸對古文所描寫的意境、含義產生深層理解,感受到古文中所蘊含的悠遠意境。
例如,在小學語文部編版四年級下冊《囊螢夜讀》小古文教學時,小古文為學生描繪了東晉人車胤勤奮刻苦、認真學習的故事,即使車胤在艱苦的環境中也能夠想方設法地學習,體現了車胤所具備的剛強且堅毅的品德。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漆黑的夜晚借助路燈去閱讀、寫字,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線,那么學習就會變成一件困難和辛苦的事情,以這樣的方式提高小學生對這篇小古文的理解程度,體會到古人追求真知的決心,并以此聯想到自己的生活,使他們更加珍惜現在的學習生活,感受到古文的獨特之處。總之,短小的古文以及古文中簡短的文字,往往能夠抒發極具深奧的意義,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學生能夠樂于探索古文的含義,深入學習古文文化。
(四)探究拓展,領悟古文之境
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古文不僅是重點教學內容,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學生通過學習小古文,不僅能夠對古文的蘊意及優美進行理解,還能夠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感受古代文人的思想與抱負,進而增強小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與思想意識,為學生弘揚與傳承民族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習小古文,能夠為學生之后學習古詩文奠定基礎,因此教師應組織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在掌握小古文的基礎上學習古詩文知識,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認識古文化,并在積累、吸收文化的過程中全面理解古文的意境,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優秀。
小學語文統編版四年級下冊《鐵杵成針》講述了詩人李白小時候發生的故事,他從老婆婆鐵杵磨成針的行為中受到啟發并從此以后以認真刻苦的態度完成學習。這個小古文故事非常具有哲理性,教師可以結合這一點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探索李白成為偉大詩人后所作的詩詞,并結合李白小時候的經歷,探索他所作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感受詩詞描繪出的意境。總之,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和小古文學習有關的探究活動,學生能夠在活動中受到更多思想的啟發,也能夠在拓展中吸收到更多的古詩文內容,積累更多的古文化素材,并獲得情感和思想啟迪,深刻融入古韻之中,感受國之文化,從而最終理解傳統文化的深厚意蘊。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古文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將古代文人的美學意境充分展現出來,也體現了民族文化中所蘊含的優秀思想。在小學教學中,小古文是促進學生文化意識形成的有力載體,教師需要始終秉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結合學生思維發展的實際需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學習小古文的過程中品味其中所蘊含的古韻,感受小古文的思想,發掘小古文的魅力,使學生在小古文的引領下不斷升華自身思想,實現思維的靈活發展,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