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胡根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在“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中同時提出了“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兩個任務群概念,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jù)閱讀目的和興趣,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積累閱讀經(jīng)驗,豐富精神世界。我們對上述兩個任務群進行整合,從學生的語文生活中尋找突破口,通過博物館教育,把學生的閱讀與生活融合起來,強化閱讀的生活意義。
根據(jù)國際上普遍的劃分方式,我國的博物館大致分為綜合類、歷史類、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四種類型。[1]《昆蟲記》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生物學名著,是八年級學生的必讀書。它具有三個特點:
一是“跨界”特質(zhì)。它被譽為“昆蟲的史詩”,向讀者呈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昆蟲世界,是一部人文色彩濃厚的科普著作。法布爾窮盡畢生的精力去觀察和研究這些天地間的“小精靈”,并將整個生命獻給了“那片滿是荒石雜草的園子”。
二是容易激發(fā)讀者探究興趣。學生在真實立體的場館情境中,結合自然博物館和昆蟲博物館的場館資源,以“策展人”的身份開展《昆蟲記》的跨學科學習活動,以解答“如何策劃2022 荒石園昆蟲展”這一驅(qū)動問題來進行合作探究。這種全新的學習體驗容易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是具有開展項目學習的可能。在閱讀《昆蟲記》和策展時,學生經(jīng)歷激趣入項、了解策展、策劃展覽、撰寫方案、招標出項等過程,可以對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審美表達等大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威金斯和麥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一書中,提出了逆向教學設計的三個環(huán)節(jié):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jù)和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2]由此出發(fā),我們首先確定博物館視野下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的整體目標和階段目標,繼而制定相關評價量規(guī),確立展覽主題、內(nèi)容、形式、附加產(chǎn)品的評價標準,以及項目進展和合作探究等過程性評價,用真實任務和評價驅(qū)動學生學習,最后形成可以公開的項目成果。
博物館視野下的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給予學生真實的情境體驗,賦予其策展人的身份。博物館學將策展定義為“在一種特定主題下以展品為媒介的物人關系的全面系統(tǒng)的建構”[2]。策展是展覽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甚至是決定一個展覽能否成功的關鍵。策展人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新興職業(yè),是溝通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而策展人所具備的綜合能力恰好與跨學科學習中學生需要培養(yǎng)的可遷移的終身學習素養(yǎng)相吻合。
基于逆向教學設計和策展人角色,我們梳理并形成了《昆蟲記》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的策展路線圖(見圖1)。

圖1 策展路線圖
本項目通過語文、生物、美術等學科的融合,具體落實學科目標,提升學生“審美創(chuàng)見”“科學實踐”“調(diào)查研究”等高階認知,并使其構建審美表達、生命觀念、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等大概念,最終形成可遷移的跨學科素養(yǎng)。
該項目的問題框架見圖2。

圖2 項目問題框架

表1 項目評價量規(guī)
《昆蟲記》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過程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入項活動與激趣、知識建構與探究、成果修訂與完善、反思復盤與遷移。
目標: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入項
活動:見表2

表2
我們通過歸納概括將驅(qū)動問題分為三個子問題。這三個子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可以幫助學生拆解并解決驅(qū)動問題。
【子問題1】策展人如何成功策劃展覽?
目標:了解策展流程,提煉策展元素
活動1:走進展館,完成任務單(見圖3)

圖3 觀展任務單
學習型支架:“滬教版”《藝術》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藝術場館”(開場、導覽手冊)。
資源型支架:云參觀昆蟲展——“小昆蟲大世界”“拯救地球的昆蟲”“體驗自然展”“會飛的花——世界珍稀蝴蝶展”等。
活動2:討論任務單,學習策展流程
學習型支架:“人教版”《美術》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自己辦展覽”。
活動3:合作探究,提煉策展元素(見圖4)

圖4 策展設計框架
【子問題2】如何策劃“2022 荒石園昆蟲展”?
目標:基于策展流程和要素,策劃“2022 荒石園昆蟲展”
活動1:“2022 荒石園昆蟲展”的展覽主題是什么?
步驟1:靈活運用閱讀策略,完成閱讀評價任務單。(見表3)

表3 評價任務單
步驟2:小組交流閱讀體驗,討論展覽主題
引導問題:你認為法布爾想通過《昆蟲記》向我們傳達一種什么理念?在2022 年,你認為這種理念有何意義?
活動2:策劃荒石園昆蟲展的展區(qū)內(nèi)容
步驟1:頭腦風暴,討論展區(qū)內(nèi)容。
步驟2:使用學習型支架,如自然筆記教學(《生物》)、視頻錄制(《信息技術》)、探究報告填寫(《科學》)等。
活動3:策劃荒石園昆蟲展的陳列方式
學習支架:“人教版”《藝術》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感受藝術設計”—“校園展覽會”—展臺設計和展板設計。
在本階段的活動中,學生需要考慮如何通過空間、光線、色彩、展具、材料等設計要素,充分利用學校現(xiàn)有的空間,將展品相互關聯(lián),陳列展出,以講故事的方式與觀眾互動。教師在此過程中給予相應支架。
活動4:設計展覽的附加品
步驟1:制作導覽手冊。
支架:“滬教版”《藝術》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步驟2:撰寫導覽詞。
【子問題3】如何撰寫“2022 荒石園昆蟲展”的設計方案?
目標:基于展覽設計方案模板,撰寫《2022荒石園昆蟲展設計方案》
步驟:在子問題2 的四個探究活動的基礎上,根據(jù)模板(見圖5)撰寫展覽設計方案,具體內(nèi)容可根據(jù)具體方案進行調(diào)整。

圖5 展覽設計方案模板
師生根據(jù)評價量規(guī),以招標會的形式,共同選出最佳方案并布展。以下為得票最高的“昆蟲·人·眾生”的展覽設計方案。
昆蟲·人·眾生
——2022 荒石園昆蟲展設計方案
一、展覽時間
2022.10—2022.12
二、主辦單位
上海市實驗學校南校八年級(2)班
三、展覽地點
圖書館
四、展覽主題(前言)
法布爾帶領我們暢游奇妙的昆蟲世界,一起去探尋、去思考。在法布爾眼中,昆蟲不是當時科學家用來解剖的冷冰冰的研究對象,也不是普通民眾認為的微不足道的生物群體,而是像人類一樣有著鮮活的生命意識、復雜的社會組織體系和豐富多樣的性情愛好的大自然生靈。在殘酷復雜的大自然法則下,昆蟲們?yōu)閭€體與族類的生存頑強地斗爭著。法布爾尊重這些渺小而偉大的生命,無論遭遇多大的生活困厄,他都窮盡畢生的精力去觀察、研究這些天地間的小精靈,他甚至將整個生命獻給了“那片滿是荒石、雜草的園子”。我們感動于法布爾對自然的熱愛、對昆蟲研究的執(zhí)著,他讓我們深切體悟到科學研究的樂趣和嚴謹,也讓我們領悟到敬畏生命的莊嚴和神圣。我們在感動的同時,也希望將法布爾的精神發(fā)揚光大,將昆蟲特有的“蟲性”展現(xiàn)出來,從而反觀、思考“人的本性”,因此策劃了這場展示“昆蟲·人·眾生”的展覽。希望大家也能停下匆忙的腳步,低頭看一看腳下同樣忙忙碌碌的小螞蟻,看看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物,同時思考人類作為地球上更具智慧的物種,該怎樣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維護其他物種的繁衍,從而為這個地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展覽內(nèi)容與形式設計
既然昆蟲像人類一樣,我們就按照人類的組織架構,將展覽分為四大展區(qū),分別是“衣食住行篇、家庭生活篇、社會貢獻篇和昆蟲詩人篇”。
【衣食住行篇】
展區(qū)內(nèi)容:在本展區(qū)我們可以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昆蟲,圈畫或概括介紹昆蟲的詞語,并對其進行歸類,以第一人稱完成昆蟲“衣食住行”的思維導圖。(見圖6,其中“衣”指的是外形,“行”指的是行為特征)

圖6 昆蟲的“衣食住行”
展示形式:根據(jù)思維導圖,完成昆蟲自然筆記。
【家庭生活篇】
展區(qū)內(nèi)容:在本展區(qū)我們可以通過研讀法布爾的實驗探究成果,了解法布爾所揭示的昆蟲的夫妻關系和母子關系,總結其科學探究的經(jīng)驗,以完成探究實驗報告(見表4)。

表4 探究實驗報告
展示形式:用同樣的實驗方法觀察蝸牛,并通過視頻將實驗過程記錄下來。
【社會貢獻篇】
展區(qū)內(nèi)容:益蟲、害蟲是我們從人類視角對昆蟲的劃分,其實每一種昆蟲對自然都有著特殊的貢獻,比如法布爾在《糞金龜與公共衛(wèi)生》一章中提到,“這幫掩埋工所做的服務工作對野外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十分重大;而我們,這種凈化工作的主要受益者,反而對這些小勇士有點鄙夷不屑,還要粗言惡語對待它們”。請你結合昆蟲們的工作,幫它們制作“工作證”,并說說昆蟲和人類的關系。
展示形式:制作并美化昆蟲“工作證”。
【昆蟲詩人篇】
展區(qū)內(nèi)容:法布爾在生活中無論遭遇多大的艱難困苦,都沒有放棄自己所鐘愛的昆蟲研究事業(yè),他忘記了時間的流逝與生活的不易,忘記了世人的誤解與名利的滯后,他樂在其中,他甚至化作了一只昆蟲,自由自在地徜徉在大地母親的懷抱中。請你閱讀《法布爾小傳》,完成法布爾生平思維導圖。
展示形式:設計并完成法布爾生平蟲形思維導圖。
在策劃“2022 荒石園昆蟲展”的項目中,學生第一次了解到策展人這種職業(yè),并且策劃屬于自己的展覽,這跟以前只是閱讀答題的方式不同,讓學生對閱讀更有興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一想到可以將自己的閱讀成果通過展覽的方式呈現(xiàn)給大家,學生就特別有動力。學生首先運用多種閱讀策略研讀了2018 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昆蟲記》,并且完成了閱讀任務單;然后在了解了策展的流程和要素之后,與小組成員合作探討展覽的主題、展區(qū)的劃分、展品的制作、展覽的形式設計以及展覽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設計;最后通過招標會的形式票選出最佳設計方案并布展。
對本校八年級學生進行的閱讀前測結果顯示,有67.8%的學生有興趣閱讀《昆蟲記》,其他學生興趣不是很濃厚,甚至沒有閱讀興趣;55.3%的學生表示對科普著作的閱讀策略缺乏了解;有99.3%的學生表示參觀過博物館,但不了解策展。基于以上學情調(diào)查,我們采用策展的活動方式創(chuàng)設真實的體驗情境,讓學生在具身學習體驗中用跨學科的高階思維包裹低階思維的學習模式,將科普類文本閱讀中傳統(tǒng)的探究寫作目的、說明結構、提取信息、鑒賞語言特色等,轉(zhuǎn)化成任務驅(qū)動下的策劃展覽主題、劃分展區(qū)、策劃展覽內(nèi)容等活動形式,從而打通《昆蟲記》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障礙。
86.6%的學生能在初始閱讀階段借助在單篇說明文學習中掌握的閱讀方法,順利地完成閱讀任務,梳理各章節(jié)主要內(nèi)容、行文脈絡,提煉關于昆蟲的基本信息,并且能夠區(qū)分昆蟲知識與作者評價,能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批判性思考。在知識建構與探究階段,對博物館缺乏了解的學生往往對策展無從下手。對此,我們帶領學生回歸文本,在文本細讀中獲取靈感。在策劃展覽主題的活動中,當學生不能領會《昆蟲記》這部科學巨著所蘊含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思想時,我們引導學生關注封面、扉頁、附錄及封底以獲取作家及作品信息,并引導學生利用網(wǎng)絡資源,補充關于法布爾及其《昆蟲記》的相關信息和增強對專業(yè)術語的理解,從而幫助學生感受法布爾及其《昆蟲記》的魅力,讓學生從字里行間體會法布爾通過“蟲性”所表達的對人類宏大主題的思考,如敬畏生命、感嘆人性、關懷人民、批判戰(zhàn)爭等,讓學生站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看待《昆蟲記》的現(xiàn)實價值。
學生之前已經(jīng)學習過單篇科普作品,掌握了基本的閱讀方法,但對《昆蟲記》整本書閱讀中涉及篇目關聯(lián)、差異的對比性閱讀缺少相應策略。對此,我們通過劃分展區(qū)和籌劃展區(qū)內(nèi)容等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尋找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將具有邏輯性的文本結構劃分轉(zhuǎn)化成展區(qū)劃分,將對文章重點內(nèi)容的探討轉(zhuǎn)化成展區(qū)內(nèi)容籌劃,比如對昆蟲外形特征、生活習性等的理解與概括、對法布爾科學探究實驗的掌握與應用、對法布爾通過擬人賦予昆蟲人類特性的深入解讀等等。
在內(nèi)容策劃的過程中,我們?nèi)谌肷锟茖W、信息科技等跨學科知識及概念,以審美表達的方式將語言思維、生命意識、科學精神、社會責任等大概念串聯(lián)起來,從而將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引向價值取向、審美體驗和生命覺悟的層次,在深層次促進學生與生活、與世界建立更為直接的情感關聯(lián)。這不單單實現(xiàn)了學科之間的跨越整合,更構建了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人本主義教育范式,且符合青少年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可使其在具象認知中突破符號認知的局限,從而建立起一個更為完整均衡的知識體系;同時拓寬了勞動教育的范疇,為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博物館教育既指在博物館內(nèi)開展的教育項目或活動,也指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的探究式學習活動。[4]我們只有將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建立密切的關系,與博物館共同開發(fā)出適合學校特色的博物館課程,才能最大化發(fā)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而且博物館作為一個綜合性的教育空間,它所具有的“跨文化性、跨時代性、跨地域性”[5]等特點與跨學科學習的特征不謀而合,因此博物館教育是跨學科學習的天然寶庫。
本課例以《昆蟲記》整本書閱讀活動的開展為始,通過引入博物館課程資源,初步構建出館校合作的課程開發(fā)模式。本課例找到博物館資源與語文課程內(nèi)容的關聯(lián)性,基于學生視角,將博物館要素與學習主題相融合,并在橫向和縱向兩個層面深度聯(lián)結,以進一步制定目標、選擇內(nèi)容和設計活動。具體的實施過程既遵循學校教育原則,也符合博物館教育的規(guī)律。學校教師、博物館館員以及研究人員共同參與設計和評價,形成博物館課程開發(fā)模型(見圖7)。

圖7 博物館課程開發(fā)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