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榮威,李嘉欣
(湖南大學 教育科學研究院,長沙 410082)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精英大學學院的院長,一方面應該是專業領域的翹楚,另一方面也應是具備戰略思維的科學家。戰略科學家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核心,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中的“關鍵少數”。精英大學學院院長是怎樣煉成的,如何打造精英大學學院院長,如何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是新時代新征程上需要認真回答的重大問題。
院長是學院的核心,學校中層管理者需要同時肩負學院學術管理和行政管理的雙重職責。他們需要擁有深厚的學術底蘊、重大科學貢獻、較高的學術地位,成為學術研究“領軍人物”[1];他們又要擁有前瞻性、全局性的眼光,立足于國際國內大環境,引領學科領域戰略規劃,確定學院戰略定位,推動學院發展[2]。作為精英大學學院的優秀院長,從這種要求來看,不僅應該是學術卓越的學問家,而且也應是有遠見卓識的戰略科學家。基于此,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四所精英大學學院院長的履歷進行考察,對于了解精英大學學院院長的身份特征以及探索戰略科學家的培養之路,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當前,隨著戰略科學家隊伍的建設,院長這一關鍵群體的管理職能多樣化與復雜化特征明顯,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從“雙一流”的建設來看,想要建設“雙一流”高校,需要建設“雙一流”學科,而建設核心則是學院。學院能否留住一流學者、匯聚一流資源、提供一流服務直接決定著學科的發展水平,因此學院是“雙一流”建設的核心引擎[3],而學院中的院長則負責學科與學術發展戰略把控,在一定程度上是帶領學院學科和學術發展的領軍人物。從院長本身的就職條件來看,成為一名院長需要通過超出一般的學術水平、學術資歷以及學術貢獻等方面,同時高出院內普通教師的學術地位和學術影響力來獲得學術權威[4]。因此,作為精英大學學院院長必須是學術領域杰出、拔尖人才,必須長期從事一線科研、教學工作,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研究基礎且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5]。
從院長角色定位來看,Boer等人認為現代院長職位已經從學術上的第一位轉變為更高級的行政職位[6],并負有全院的學科建設、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全面的責任[7]。隨著“雙一流”建設的推進,院長在學院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也更加突出,院長直接面向一流專業學科發展、面向高標準的學術創新、面向高質量的教學育人目標,院長成為引領整個學院發展、支撐大學整體發展的核心中介[8]。此外,院長還承擔著學院前瞻發展目標愿景的提出、規劃以及落實并上升為學院全體教職工的意志,變成學院未來的發展目標的重任[9]。
從高校的內部管理制度來看,高校普遍都是校院兩級管理制度。院長除了負責學院內部管理之外,還承擔著學校的相關事務。大學決策的形成是自上而下的單向傳導為主,一般以上級文件代表的國家或組織需要為起點,學校相關職能部門根據文件要求和學校的一般情況提出學校落實任務要求的意見和策略,經一定范圍征求意見后提交校領導審讀,修改后提交會議程序研究、出臺相關政策,再由學院予以落實,院長來進行管理和把控[10],因此,院長在學校決策的過程中屬于學校發展的承擔者。
綜上所述,院長作為學術領軍和學院戰略發展的關鍵人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究竟誰能成為精英大學的院長? 精英大學的院長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職業生涯成長路徑是怎樣的呢? 如何培養精英大學戰略科學家? 這是本研究的核心問題。因此,本文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四所精英大學學院院長履歷進行考察,以期能為學院發展、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提供參考。
本研究選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四所精英大學學院院長作為研究對象,以統計各精英大學學院(本部校區)為主,根據學校官方網站發布的學院數量、院長數量統計了清華大學21 位院長、北京大學38 位院長、哈佛大學15 位院長、斯坦福大學7 位院長。數據主要來源于所研究的大學官方網站公開發布的院長信息,針對一些官方網站不完善的信息,參考了各位院長在“中國知網”發表的論文、媒體網站發布的信息等。考察數據獲取時間從2023年2月25日至2023 年2 月27 日,本文有關院長年齡、任職等流動數據的截止時間為2023 年2 月27 日。
1.精英大學學院院長的性別
性別平等問題,是社會大眾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高等教育機構領導職業性別失衡則會對高等教育機構治理帶來負面影響[11]。經過多方面的努力,目前女性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社會地位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女性在組織中擔任管理的角色也逐漸增多。通過對四所精英大學學院院長的性別進行考察后發現,國內精英大學中男性院長占比89.66%,女性院長占比10.34%;美國精英大學中男性院長占比54.55%,女性院長占比45.45%(見表1)。調查發現,四所精英大學學院院長性別分布情況從整體上來看還是呈現出“陽盛陰衰”的現象。相對于美國精英大學,國內精英大學男性院長占據了主要地位。其中,清華大學女性院長占比最低(5%),只有一位女院長。可以發現,男女院長分布不均勻的情況在國內精英大學比較突出。

表1 精英大學學院院長的性別構成
2.精英大學學院院長初任院長年齡
通過對四所精英大學學院院長初任院長的年齡進行考察后發現,四所精英大學中只有一位院長初任院長時的年齡超過了70 歲,該院長同時也是清華大學唯一的女院長。初任院長年齡最小的是來自北京大學的一位院長。如表2所示,四所精英大學學院院長初任院長的平均年齡差異不大,大都在53 歲左右,60 歲以上初任院長有5人。

表2 精英大學學院院長的初任院長年齡構成
3.精英大學學院院長的教育背景
(1)精英大學學院院長學歷背景。學歷水平是衡量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國家對師資隊伍提出的硬性要求。院長的學歷水平不僅可以反映出院長的科研潛質、學術底蘊、知識結構,而且通過學歷所反映出的能力對戰略思維的發展有一定影響。通過對四所精英大學學院院長的最高學歷考察后發現,美國精英大學學院院長全部擁有博士學位,國內精英大學有94.83%的院長擁有博士學位,5.17%的院長擁有碩士學位(見表3)。

表3 精英大學學院院長的最高學歷構成

表4 國內精英大學擁有博士學位院長境海外學術經歷
(2)精英大學學院院長境海外學術經歷。在全面國際化的發展背景下,精英大學師生全球流動愈加頻繁,跨國科研合作交流逐漸增多,人才培養趨于國際化等。此種情況下,需要院長立足于國際化發展的視角、戰略化的眼光來管理與引領學院的發展,因此院長應具有境海外學術經歷,這對于學院的發展而言是重要且必要的。通過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擁有博士學位的院長境海外學術經歷考察后發現,從整體上來看,精英大學學院院長既擁有博士學位,同時又擁有境海外學術經歷背景。由于美國是世界科技中心和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其精英大學的院長絕大部分畢業于美國國內精英大學,所以本次研究沒有統計美國精英大學學院院長的境海外學術經歷。
4.精英大學學院院長與任職大學之間的“學緣”關系
(1)精英大學學院院長最初與最高學歷同校、異校的比例。一是最初與最高學歷同校。通過對四所精英大學學院院長最初與最高學歷同校的情況考察后發現,國內精英大學學院院長最初與最高學歷同校比例相對較高,占比29.82%;美國精英大學學院院長最初與最高學歷同校比例相對較低,占比19.05%。其中,北京大學學院院長最初與最高學歷同校比例最高,一共有12 位,占比32.43%。二是最初與最高學歷異校。美國精英大學學院院長最初與最高學歷的異校比例相對較高,占比80.95%;國內精英大學學院院長最初與最高學歷異校比例相對較低,占比70.18%。其中,在國內精英大學中,清華大學學院院長最初與最高學歷異校比例最高;在美國精英大學中,斯坦福大學學院院長最初與最高學歷異校比例最高(見表5)。

表5 精英大學學院院長最初與最高學歷同校與異校比例
(2)精英大學學院院長任職大學與最高學歷母校異校比例。通過對四所精英大學學院院長任職大學與最高學歷母校異校情況考察后發現,中美精英大學學院院長任職大學與最高學歷母校異校比例不相上下,其中國內精英大學學院院長任職大學與最高學歷母校異校比例略低,占比62.07%(見表6)。

表6 精英大學學院院長任職大學與最高學歷母校異校比例
進一步對四所精英大學學院院長任職大學與最高學歷母校異校情況進行考察。從國內精英大學的情況來看,國外院校是構成學院院長任職大學與最高學歷母校異校的主體,聘用國內的院校主要是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這些“雙一流”大學,其中在北京大學,學院院長任職大學與最高學歷母校異校比例較高的學校是加州大學與哈佛大學,均占比13.64%;從美國精英大學的情況來看,學院院長任職大學與最高學歷母校異校比例較高的學校是麻省理工學院,美國精英大學之間形成了一個精英大學互聘“循環圈”(見表7)。

表7 精英大學學院院長任職大學與最高學歷母校異校情況
通過研究發現,在精英大學想成為一名院長首先需要接受一定的高層次高等教育,更多是博士學歷的教育,大多數在32 歲之前獲得博士學位。其次在國內精英大學要經歷21 年左右的學術訓練與研究,美國精英大學學院院長則要更長時間,需要經歷26 年左右的訓練(見表8)。學術訓練期間,在國內精英大學,所有院長在擔任院長前擔任過其他職位,有的院長曾從院長助理、常務副院長、學院黨委書記等職務慢慢地上升到院長,經歷這一系列的歷練才能成為國內精英大學中的一名院長。而在美國精英大學學院院長需要擁有豐富的任職經歷,比如具有其他學校的任教、任職或者具有企業的工作經歷等,最終成為精英大學中的一名院長年齡大概是51~55 歲(見表9)。

表8 院長獲取最高學位與初任院長平均年齡

表9 院長中具有學術任職經歷者的比例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實踐標準,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擔綱領銜者中發現具有深厚科學素養、長期奮戰在科研第一線,視野開闊,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能力強的科學家。”[12]戰略科學家的培養需要前瞻性、全局性戰略思維,精英大學學院院長的戰略思維涵蓋學術研究、學科發展、學院管理等方面,具有全方位、全面性的特征,是關乎學院發展的重要方面。而戰略思維的培養則需要開放、開闊視野。戰略思維本質上來說是開放的,學術研究開放、精英大學學院院長隊伍建設開放等方面,注重隊伍流動、人才交流,強化開放促進發展,有助于精英大學學院院長養成戰略思維,以應對教育全球化、學術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把握全局、交流合作。但目前國內精英大學存在“人才內循環”現象,開放意識不足,視野狹小,難以形成戰略思維。如表6所示,國內精英大學擁有從本校獲得最高學歷的院長高達將近38%,高于與其對比的美國精英大學,這其中北京大學擁有從本校獲得最高學歷的院長超過了40%。進一步考察發現,國內精英大學有三位非博士學歷的院長均從任職學校本科畢業之后留校任教,之后取得碩士學位,有兩位院長均在任職學校就讀,可以發現國內精英大學“近親繁殖”的現象較為突出,會產生抑制學術生產力[13]、降低學術團隊創新能力[14]等影響。
因此,對于“學術圈子”的存在要采取措施,積極開放發展,促進學緣交流。像美國精英大學對于“近親繁殖”現象采取了增加履職經歷的措施,例如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曾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到哈佛大學任職之前在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任教并擔任法學教授,而且在其進入教育領域之前,曾擔任美國司法部副檢察長助理、美國吉布森律師事務所華盛頓特區辦公室助理、美國司法部法律顧問、美國最高法院法律助理等職務。美國精英大學聘用畢業于本校的院長時考察了其實踐經驗的積累,有利于學院領導者運用積累的實踐經驗來促進戰略思維的發展。因此,在選拔時應加快人才交流的進程,鼓勵本校畢業的學生積極與其他高校建立聯系。同時,各大高校也可以與其他學校的人才建立溝通交換網絡,跳出自己的“圈子”,避免固步自封,促進形成開放的戰略思維,提升學校整體實力與推進高校高質量發展,為精英大學學院院長戰略科學家的培養奠定基礎。
實踐歷練是提升戰略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15]。戰略思維和戰略思維能力來自實踐經驗的積累、概括、總結以及戰略領導實踐的鍛煉[16]。戰略思維能力的發展必須要以歷練為依托,在實際訓練中得到運用,使戰略思維實際化、具體化。如表10所示,國內精英大學學院院長的歷練之路更加趨向學術經歷,學術經歷占比87.22%。反觀美國精英大學學院院長,其職業經歷較為豐富,不僅重視學術經歷的積累而且重視非學術經歷,尤其是政府部門的經歷積累,占比高于國內精英大學學院院長19.77個百分點。大部分院長具有多個高校的就職經歷,會在其他高校任職或者任教,擔任院長或者教授等職務,還有的院長擁有高校之外的工作經歷,具體如表11所示。例如,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院長博士畢業之后留校擔任助理教授,之后便擔任了國會預算辦公室主任、聯邦儲備委員會宏觀經濟分析科科長、統計司助理司長等職務。而這些豐富的學術經歷與工作經歷可以幫助各位院長累積經驗,進而更好地處理學術事務。這也是美國精英大學院長取得最高學歷到其最終任職學校擔任院長時間長的原因。

表10 精英大學學院院長任職經歷
戰略科學家是建設科技強國、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戰略科學家首先是科學家,需要深入了解學科領域前沿、參與科學研究、做出可信的成果等,其次戰略科學家需要擁有前瞻性、廣闊性、預見性的學術和社會視野[17]。精英大學學院院長是戰略科學家的重要成員,不僅需要豐富的科學研究經驗,而且需要創新性的戰略思維,站在學科領域前沿,用戰略的眼光發現創新點和關鍵點,更需要先進性、前瞻性地去管理、領導學院,因此戰略思維的培養需要院長更加磨練自己,重視多樣化歷練,積極參與重大戰略決策,提高管理水平,最終成為一位“身經百戰”的院長。
此外,歷練是成為戰略科學家的基礎條件,但還要有基本的學歷底線。根據表3 考察發現,有三位院長不具備博士學位,通過具體分析,這三位院長沒有取得博士學位受到學歷發展背景約束、學術任職經歷等因素的影響。這三位院長不具備博士學位有一定的客觀原因,但是學歷是高校準入門檻,是學術科研能力的評判基礎,高校準入底線不能被打破。因此,今后需要建立明確的院長選拔制度要求,堅持“學而優則仕”的原則,提高院長選拔準入門檻,把真正擁有雄厚的學術實力、非凡的管理能力的人員選拔出來,以助推學院發展。
新時期,女性已不再是傳統的深居簡出的形象。2021 年發布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指出:“男女平等和婦女全面發展程度,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支持婦女充分發揮‘半邊天’作用。”[18]女性領導逐漸受到重視,但在國內精英大學中性別差異仍然存在。根據考察發現,國內精英大學中女性院長占比10.34%,美國精英大學中女性院長占比45.45%,國內精英大學“陽盛陰衰”的現象較為突出。
女性領導者在柔性領導力、性格、人際交往、決策選擇等方面具有優勢。但目前,組織的重大決策和領導行為還是由男性來主導,忽視女性的決策機會與優勢。領導者的形象以及行為模式大多由男性塑造和定義[19]。組織中缺少對女性潛力的開發,女性優勢發揮不足,女性領導者的形象未深入人心。因而需要重視對女性潛力的開發,女性能有效利用自身優勢,促進組織發展。在戰略思維能力培養方面,一方面不斷加強對女性戰略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利于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還會發揮女性優勢帶來領導者思想觀念的解放和行為方式的改變[20]。領導隊伍多樣化,不僅可以豐富高校管理隊伍,而且對于高校高質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符合社會治理要求,使治理結構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女性院長在學院戰略發展的過程中能夠積極運用自身在共情、親和力、合作等方面的優勢,更好地處理學院中學術、學生和教師管理等各項事務,對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表現方面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美國精英大學學院涌現大批女性院長的現象,證明了女性同樣可以成長為優秀的戰略科學家。因此,對于國內精英大學目前高校女性院長失衡的現象,應引起重視。加大對于女性院長的培養與投入,不僅符合社會性別平等的現實要求,而且吸納更多女性精英加入大學學院院長行列,這就意味著潛在的戰略科學家群體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