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丹寧,老盛林
(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電力裝備是國家“能源強國”“制造強國”的重點領域之一,也是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四五”規劃重點發展產業。在“雙碳”戰略背景下,為契合國家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需要,我國電力裝備的供給將向數智化、信息化、綠色化方向發展,電力裝備的生產方式、產品形態、研發手段和服務模式隨之發生深刻轉變[1]。智能制造專業群原有的課程內容和實踐教學體系無法滿足電裝備制造相關產業對人才需求,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一是缺乏面向能源電力和電力裝備智能制造業“崗課賽證”融通的實踐教學體系;二是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基礎上,進一步理清專業群內各專業知識技能的內在邏輯關系,根據能力遞進重組專業實踐課程群。
所謂專業實踐課群程是指根據電力裝備智能制造崗位對能力、知識、素質的目標需求,構建與實踐內容關聯密切的,具有一定內在邏輯理路并具備一定層次性、連貫性的實踐教學體系[2],主要包括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群、專業核心實踐課程群。
對此,智能制造工程專業群的人才培養需結合國家能源發展戰略部署和區域電力裝備制造產業的實際需求,通過對接電力裝備制造“專精特新”企業群,構建基于電力裝備智能制造業產教融合課程群和實踐教學體系,實現課程內容與生產過程對接,進一步提升專業內涵建設與電力裝備智能制造業的適應性,以滿足新形勢下電力裝備制造業向中高端化發展的人才需求。
根據國家能源體系發展十四五規劃、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政策文件的對電力裝備制造產業的未來發展要求,結合區內各電力裝備制造“專精特新”企業、區外業界名企專業的調研結果,總結歸納電力裝備制造產業智能制造類崗位典型工作任務,主要包括:一是傳統電力裝備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提升傳統電力裝備的生產效能,降低碳排放量;二是新型清潔能源風電、光伏以及儲能等電力設備及其配套機電設備的生產、安裝、調試以及遠程運維等;三是“5G 技術+工業互聯網”與電力裝備深度融合,通過智能控制技術實現對電力設備的遠程運維以及與其相配套的智能網聯設備安裝、調試和維護等;四是電力裝備制造生產過程中智能產線的運行與維護;五是用電設備和變電設備的智能巡檢以及高壓線路勘測和巡檢等。
根據電力裝備智能制造業典型工作任務和能力需求,將其細分為電力設備生產制造、電氣設備運行與維護、電力裝備智能產線裝調、電力設備的安裝與調試、電力設備檢測、電力設備智能化系統集成、電力裝備智能控制以及電力勘測與電力巡檢等8 個工作領域,智能制造專業群圍繞8 個細分工作領域設置相關專業并開展人才培養。圖1 為電力裝備智能制造業的崗位群對接專業群譜系圖。

圖1 電力裝備智能制造業崗位群對接專業群譜系圖
依托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電力裝備制造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攜手國內機器人、運動控制、工業互聯、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關鍵產業鏈技術鏈重點龍頭企業和電力裝備應用大型國有企業等,匯聚校企雙方的優勢資源,組建電力裝備智能制造“專精特新”產業學院校企命運共同體。通過聚焦電力裝備智能制造業的8 個工作領域,搭建“育訓結合,產教融通”實踐平臺,構建“一學院,兩基地,四能力”實踐教學體系,如圖2 所示。即依托電力裝備智能制造“專精特新”產業學院平臺,搭建校外校內兩個實習實訓基地,根據電力裝備智能制造業職業技能體系和高職學生認知規律,分階遞進構建“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創新實踐”四個層次的實踐模塊,形成培養學生“基礎能力-專業能力-復合能力-創新能力”實踐教學體系。

圖2 實踐教學體系框架
基礎實踐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和職業行為習慣養成為目標,通過“機械制圖與CAD”“電工電子技術”等專業群基礎共享課程,筑牢學生工程圖識讀和電工電子技能等基本技能。通過“智能制造認識實習”“電力生產與雙碳通識教育”等崗位認知課程,讓學生到電力裝備制造相關企業了解電力裝備的生產工藝流程,認知電力裝備智能制造業崗位標準和技能標準。通過電力文化的熏陶提前熟悉企業的職業氛圍,增強學生的對專業和崗位的認同感,激發學生學習專業技能的內生動力。依托學院的工匠精神培養基地和大師名匠工作室,通過“金工實習”“勞動教育”等基礎課程的實踐,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促進學生勞動習慣、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道德的養成,為產業發展培養“德技”雙馨的人才。
專業實踐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為主線,通過機械基礎、液壓氣動、傳感器、電機檢修、機械設備檢修等機電類以及電氣控制、可編程控制器、變頻器、觸摸屏等控制類專業共享基礎課程的學習實踐,夯實單體機械設備檢修和電氣控制技術等通用基礎技能,為學生開展專業方向課程學習和未來職業成長可持續、可遷移奠定專業基礎。
各專業根據電力裝備智能制造產業的工作領域分工,對照本專業職業標準,結合電力裝備崗位工作職責,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專業方向課程。通過專業方向課程的學習,不斷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讓學生具備設計、創新和轉化能力。
綜合實踐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素養和學生的工程思維為主線。通過引入頭部企業X 證書,不斷追蹤行業技術的新業態,對標X 證書的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全面檢查學生專業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學生通過參加各類職業技能競賽接受系統的工程訓練以及在企業跟崗實習過程中不同崗位的系統學習和實踐,逐步樹立“技術轉化、技能實踐、應用創新”融為一體的工程思維,讓學生具備將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轉化為現場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創新實踐以培養學生革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為目標。通過“創新創業基礎”等課程深化學生的創新理念,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依托學院的機電協會和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室,圍繞實訓設備管理維護和升級改造、教師橫向科研課題、學生職業技能競賽等第二課堂,組建學生興趣小組并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將第二課堂的成果轉化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作品和畢業作品,不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專業群共同制訂實踐教學框架體系,以培養學生機械裝調和電氣控制兩大技能為主線,在對專業群基礎技能總結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各門專業基礎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教學方法重新整合和優化,把聯系性強、連貫性好、能夠相互滲透并形成互補的系列課程組建“通識類”“機械類”“電氣類”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群[3],見表1。通過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群的構建,實現專業群內師資隊伍共享,教學資源共建,進一步促進課程教學內容優化和教學方式改革,為專業核心課程群“課崗賽證”融通實踐打牢基礎。

表1 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群設計
各專業根據目標崗位的生產實際對技能的需求,通過對接崗位工作任務、對標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及學生職業技能競賽,構建“崗課賽證”融通的專業核心課程群并開展實踐,見表2。

表2 “崗課賽證”融通專業核心課程群
智能制造專業群緊密對接電力裝備智能制造業8 個工作領域中的工作崗位,各專業根據崗位能力需求和職業標準提煉本專業核心能力,選取典型工作任務和生產流程作為載體,建設基于電力裝備智能制造真實生產場景本專業核心技能實訓室并開設實訓項目和課程,構建本專業3~4 門核心專業課程群。專任教師到電力裝備相關企業開展專業調研和工程實踐,收集典型工程實踐案例,主動參與企業“專精特新”的核心工藝、關鍵技術攻關和研發,把企業實踐結果和企業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按照知識技能體系融入課程的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和生產過程對接。
一是依托我校與廣西電網公司共建的廣西電工作業實操考試示范基地,對照低壓電工操作證的職業從業標準,將低壓電工操作證的知識技能和考核標準,分別融入“電工技術”“低壓電氣控制技術”“電工上崗證綜合實訓”等課程,實現專業群低壓電工操作證考證全員覆蓋。二是對標現場工程師職業要求,深化與能夠賦能電力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智能化、數字化等先進技術知名企業的校企合作,引入“運動控制技術”“物聯網單片機技術”“工業視覺技術”“工業互聯技術”“機械產品三維數字化造型”“超聲波檢測技術”“工業機器人編程”“無人機駕駛”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操作技能和知識考核要點“顆粒化”后有機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各專業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規格對照企業職業能力要求,選取一項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作為本專業全面檢驗學生是否掌握職業綜合技能的考核標準,確實為電力裝備制造產業的提質增效輸送能現場解決技術應用問題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建立“專業-行業-區級-國家”四級學生職業技能競賽機制。各專業對標國家級職業技能競賽標準和技術要求,按照本專業的知識技能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選取競賽項目。以參加國家級職業技能競賽為目標,通過“一專業一賽項”的選拔、行業競賽的錘煉、區級選拔賽的競爭,不斷展現專業群學生職業技能水平,在新老學生之間形成“星火相傳,技藝傳承”“人人盡展其才”的學習氛圍和文化底蘊。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職業技能競賽,使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得到及時的更新迭代,促進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職業技能競賽的內容基本源于工作崗位的實際要求,是當下行業技術發展潮流和趨勢的反映[4]。因此,各專業應及時梳理各級競賽的新知識、新技能、新標準以及競賽的評價標準,歸納總結后以知識點的形式分類融入課程標準,以確保本專業的知識技能體系和課程內容能夠緊跟行業的技術前沿,為“教、學”注入新動能。
(1)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近3 年為社會輸送1955 名合格畢業生,61%的就業新能源電力、電力裝備制造等大型企業。學生獲區級技能競賽一等獎7項,培養出“廣西大學生年度人物”“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優秀學生。
(2)專業建設成效顯著。建成機電一體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2 個廣西高水平專業群,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認定為國家級骨干專業,智能制造技術實訓基地認定為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獲得“全國高校機器人產教融合50 強”和“工信部產教融合專業合作建設試點”。
(3)教師團隊教學業務水平和專業能力顯著提升。近三年,教師在教學技能競賽獲區級二等獎以上3 項,獲得中級以上雙師型教師10 名,考取特種作業資格證書9 人,獲得1+X 職業資格師資證書8 人,1人獲得“2022 年自治區優秀教育工作者”。
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作為具有電力行業背景和文化底蘊的智能制造專業群,要充分發揮特色專業和電力行業背景的辦學優勢,依托電力裝備智能制造“專精特新”產業學院的建設,匯聚電力裝備制造企業和行業重點龍頭企業,推動技術、人員、設備等優質資源在校企之間雙向對流,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的內涵。在校企共同建設產教融合實習實訓基地的基礎上,構建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專業核心課程“崗課賽證”融通實踐,實現課程內容與生產過程有效對接,進一步提升專業群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為區域發展提供更適合電力裝備智能制造業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