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麗(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1331)
冶鑄技術是商周考古的熱點問題。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冶鑄遺址被發現,使整個銅器生產過程的研究成為可能。
作為冶煉和鑄造中提高窯爐溫度的重要設備,目前與鼓風相關的陶管研究還較欠缺。國內關于陶管的研究較少,前人對鑄銅遺址出土陶管的研究,或篇幅較小,或是與其他鑄銅遺物一起進行描述。岳占偉等①認為商代還處于人工皮囊鼓風階段,陶管可能是熔銅時的鼓風器具。陳建立②曾將我國商周時期鑄銅遺址出土的陶管與國外古代鑄銅遺址發現的陶管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兩者具有相似性,討論了我國早期冶金技術中發現的西方因素,認為陶管為鼓風嘴。雷興山③以周原李家墓葬出土的一件陶管所具有的墓主身份指示意義為切入點,指出周原遺址西周時期部分手工業作坊區內居址遺存與墓葬的主人同屬于一個特定人群。英國冶金史學者泰利柯特④在《冶金史》一文中將鑄銅遺址出土的陶管稱為風嘴,并結合其他鑄銅遺物,對風嘴的功能進行簡單描述。日本學者近藤晴香⑤對商周時期鑄銅遺址出土陶管的差異性進行推測,商周時期存在兩種不同的鑄銅系統,且兩者之間存在界限。總的來說,國內外對鑄銅遺址出陶管的研究并不多,幾乎沒有專題性研究。
本文對商周冶鑄遺址出土的陶管材料進行了整理,發現對于鑄銅遺址出土的陶管似乎沒有明確的性質界定,有些發掘報告稱之為陶管,有些則按其功能進行劃分,稱之為鼓風嘴或鼓風管,其作用也存在爭議。鑒于以上原因,本文在整理陶管材料的基礎上,對商周時期陶管的出土情況、類型和功能等問題進行探討,希望可以加深人們對陶管的認識。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商周鑄銅遺址被發掘,出土陶管數量也隨之增多。商代早期的鄭州商城鑄銅遺址曾出土過12件中空的陀螺形器,頂小底大,周壁圓鼓,中間有一圓孔(圖一,1)。偃師商城出土的4件陶漏斗形器,似喇叭狀,兩頭都有空,器型小(圖一,2)。商中期的鄭州小雙橋遺址出土的一件小陶管,呈不規則圓柱體,頭部稍粗,管體略細,中間為圓形穿孔(圖一,3)。商代中晚期,江西吳城遺址出土了15件陶鑄件,圓管形,中空,有些帶有突棱(圖一,12、13);安陽洹北商城鑄銅作坊遺址出土了大量中空陶管,形狀多樣,有些帶有帽(圖一,9、10)。商代晚期的殷墟共出土了78件陶管,其中,包括苗圃北地31件(圖一,4、5、6)、孝民屯東南地44件(圖一,7、8)、任家莊南地3件(圖一,11),安陽辛店地區還出土了2件陶管。此外,武漢魯臺山郭元咀遺址出土了陶管3件。
西周早中期的寧夏彭陽姚河塬遺址出土了一件陶管,為泥質紅褐陶,手工捏制,由首部與嘴部粘接在一起(圖一,14)。洛陽北窯西周早期鑄銅作坊遺存出土過陶管。西周中晚期的陜西岐山孔頭溝遺址出土了10余件陶管,泥質,呈黃褐色和紅褐色,大多殘斷,形狀可分為圓錐狀和傘狀(圖一,15)。西周晚期偏早的周原遺址墓葬中出曾出土過1件陶管,器身呈圓柱形,一端有帽,中間有孔,器表飾螺旋狀溝槽。陜西周原莊李西周鑄銅遺址出土了陶傘狀管28件、陶管2件,陶傘狀管傘部到頂端逐漸變細,中間有一孔,為西周晚期(圖一,16)。春秋早中期的河南滎陽官莊遺址鑄銅作坊出土了13件陶管,陶管大體呈圓錐狀,中間有孔,表面有燒制前留下的刮削痕跡(圖一,17)。

1.鄭 州 商 城(C5T84 ②:15)⑥;2.偃 師 商 城(1983YSVIIIT1 ⑤:14)⑦;3.小 雙 橋(99IXH33:3)⑧;4~6.苗 圃 北 地(PNH235:3、PNT217 ③:5、PN ⅣT5A ⑥:61)⑨;7、8.孝 民 屯 東 南 地(1658/SH233:102、1628/ST2711 ?:10)⑩;9、10.洹北商城(H363:2、H458:1)?;11.任家莊南地(H31:1)?;12、13.吳城遺址(1974QSWT6Z3:3、1975QSWT6 ③:12)?;14.寧夏姚河塬遺址(2017PYⅠH2 ①:11)?;15.岐山孔頭溝(HH63:16)?;16.周原莊李西周遺址(H14:14)?;17.滎陽官莊遺址(H1966 ①:5)?
商周時期鑄銅遺址出土的陶管盡管在某些形制上具有相似性,但也存在些許差異。前文共整理了商周時期鑄銅遺址出土的陶管176件,年代從商代早期到春秋早中期,下面首先按照形制和結構的不同對其進行分型分式,其次在年代方面對其規律性進行探討。
A型陶管共76件。內部中空,陶管的一端有帽,呈蘑菇狀或傘狀。標本H363:2,出土于河南安陽洹北商城,商代中期,為泥質灰陶,較粗端有帽,帽上刻有渦紋,長6.1厘米、孔徑0.8厘米。標本H53:19,出土于河南安陽辛店,商代晚期,器身呈淺紅色和青灰色,帽端略殘,長4.9厘米、孔徑0.6厘米。
B型陶管共21件。內部中空,管身四周有突棱或節狀突起。標本PNⅣT5A⑥:61,出土于安陽殷墟苗圃北地,商代晚期,泥質紅陶,管身一周圍有三個尖狀外凸的泥丁,長5.7厘米、孔徑0.5厘米。標本H7∶106,出土于周原莊李西周鑄銅遺址,管身較細,圍有一圈餅狀物,長4.3厘米。
C型陶管共14件。內部中空,整體器型呈圓管狀或呈圓柱體,無帽,也無突棱。標本99IXH33:3,出土于鄭州小雙橋遺址,商代中期,夾砂紅褐陶,手制,呈不規則的圓柱體,長5.2厘米、孔徑0.7厘米。標本H165∶25,出土于河南安陽洹北商城,泥質灰陶,兩層套管,下端收縮,長6.1厘米、孔徑0.8厘米。
D型陶管共49件。內部中空,整體器型呈圓錐體狀,無帽,無突棱。標PNH235:3,出土于安陽殷墟苗圃北地,商代晚期,一端有折棱,長4.4厘米、孔徑0.4厘米。標本H2222②:2,出土于河南滎陽官莊鑄銅遺址,春秋早中期,泥質,做工粗糙,長4厘米、孔徑0.4~0.9厘米。
E型陶管共16件。內部中空,整體器型呈陀螺形或漏斗型。標本C5T84②:15,出土于鄭州商城,商代早期,泥質灰陶,管身素面,高8.2厘米。標本1989YSIVT18⑥:1,出土于偃師商城,商代早期,夾砂灰陶,管身素面,殘高6.8厘米、孔徑0.6厘米。
按上述鑄銅遺址出土陶管的型式劃分,本文整理了陶管的類型演變,如表1、表2為各個類型陶管數量統計表。研究中發現,商周時期的不同階段,陶管的形制和結構也有所不同。

表1 陶管類型演變圖

表2 各類型陶管數量統計
商代早期的陶管形制較為特殊,主要是E型陶管,為中空的陀螺形器或呈喇叭狀的漏斗形器,與后期所發現的陶管器型差別很大,且在商代中期以后基本不見。因此有學者推測E型陶管與其他類型陶管應屬于兩種不同的器物,發揮的功能和作用也不同。商代中期和晚期的陶管類型更為多樣,四種類型都有,不同的是,商代中期發現的四種類型的陶管數量較晚期更少,且在商代晚期D型陶管數量最多。西周至春秋早中期,陶管類型也有所變化,主要為A型陶管,數量也是最多的,其次為D型陶管與B型陶管,C型陶管數量較少或是不見。此外,據表1和表2,我們可以發現A 型陶管與D型陶管在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早中期延續使用,不同的是,A型陶管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晚期更為普遍,而D型陶管主要出現在商代晚期、西周中期和春秋早中期;B型陶管基本集中出現在商代,西周后少見或是不見;C型陶管的使用則主要為商代中晚期,西周后不見。
由于陶管常伴隨著熔爐及陶制熔爐器皿的殘塊出土,在殷墟又只見于鑄銅遺址中,估計是與鑄銅有關的一種器具?。陶管作為一種特殊的鑄銅工具,具體功能是什么呢?
目前,對于陶管的功能與作用的討論,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鑄銅遺址中發現的陶管為一種鼓風設備—鼓風嘴,有學者推測陶管可能是熔銅時的鼓風器具,安裝在木質或竹質管狀物之上,木管或竹管另一端銜接皮囊,匠人用皮囊鼓風,陶管接近于火,竹木質管狀器不易被火燒毀?。胡剛等?提出了另一種可能:陶管可能是熔銅爐上的“調溫器”,即用封、啟管孔或拔、塞陶管來調節熔爐內的溫度。
對于以上兩種推測,本文認為陶管為鼓風嘴的可能性更大。遼寧省凌源市牛河梁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中曾發現一些帶有小孔的坩堝殘片,經復原后發現爐壁上的小孔為鼓風孔。鼓風孔內壁未見有磨損痕跡,表明鼓風器具并未通過鼓風孔與爐壁相連,其鼓風方式應是用人力吹管鼓風?。2019年,湖北武漢黃陂魯臺山郭元咀商代遺址出土了三件帶有火燒痕跡的陶管,而火燒的黑色痕跡主要集中在陶管的粗端(圖二)。陶管使用時可能是與火接觸的,人們在利用吹管鼓風時,將安裝陶管的一端對著熔銅爐,對著未安裝的一端吹氣,這樣可以防止吹管直接接觸高溫火源,延長吹管的使用壽命。此外,有些陶管上存在刮削的痕跡,或是與其他器物搭配使用而進行整理的痕跡,若與陶管的搭配物是吹管的話,本文認為也是符合這一情況的。

圖二 武漢郭元咀遺址出土陶管?
在國外曾出土類似的陶管,在俄羅斯伏爾加河下游的卡利諾夫卡地區,一座早期鑄銅工匠墓中,發現了諸多鑄銅遺物,其中就包含了陶管③。該墓葬出土的陶管被認為是鼓風嘴,鼓風嘴的細端與鼓風器相連接,再通過鼓風器將風送入爐中。古埃及底比斯墓葬壁畫中就描繪有第十八王朝(約公元前1500年)冶金者用吹管鼓風熔煉的情形。圖中四人蹲跪在小型熔爐坩堝周圍,緊握鼓風管一起向熔爐內吹風,反映了早期人們利用陶管口吹鼓風工作的情景。
盡管陶管作為早期吹管鼓風工具這一猜測是可行的,但是人通過吹管鼓出的氣體體量有限,對大型的熔爐而言,不可能達到較高的冶煉溫度。且商周時期是我國青銅器鑄造的繁盛時期,僅靠人力吹管鼓風冶煉熔銅來鑄造青銅器,似乎并不理想。與古埃及底比斯墓葬壁畫熔煉圖情形相似的是,在一些商周鑄銅遺址中,發現了一種名為“將軍盔”的小中型坩堝,內壁糊泥,胎體較厚,猜測可能是用來裝銅液的器具。在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中,發掘出土了二里崗文化時期用作坩堝的陶大口缸,其表面粘有銅煉渣,口徑28厘米,高33厘米。在鄭州商城南關外鑄銅遺址中,也出土了二里崗時期用于熔銅的陶大口尊坩堝,出土時其內壁上粘附有燒結的煉渣和銅汁凝液,殘高32厘米、底徑9厘米。此類中小型坩堝熔銅設備較大型的而言,體積較小,所熔煉的銅塊數量較少,若用人力吹管鼓風以增加熔煉溫度是可以做到的。因此,本文認為,陶管作為一種特殊的鑄銅工具,可能是早期人們用于吹管鼓風的工具之一,且與小中型的熔銅器具搭配使用,或用于融化銅塊,或用于鑄造小型青銅器具。
鑄銅遺址中出土的陶管作為一種特殊的鑄銅工具,在青銅器的鑄造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商朝時期,發現陶管的數量最多,使用更為普遍,類型更為多樣,隨著青銅器鑄銅技藝的發展,煉銅技術的提高,至周代陶管數量減少,類型逐漸變得單一,直至后期消失不見。隨著青銅鑄造業規模的擴大,早期簡易的吹管鼓風方式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先進的機械鼓風方式,而作為鼓風工具的陶管,其變化發展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代冶金鼓風設備的發展過程,更體現了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技術的進步,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業的發展與繁榮。
注釋
①岳占偉,王學榮,何毓靈,等:《河南安陽市孝民屯商代鑄銅遺址2003 ~2004 年的發掘》,《考古》,2007 年第1 期。
②陳建立:《中國古代金屬冶鑄文明新探》,科學出版社,2014 年,第447 頁。
③雷興山:《論周原遺址西周時期手工業者的居與葬—兼談特殊器物在聚落結構研究中的作用》,《華夏考古》,2009 年第4 期,第96-97 頁。
④(英)泰利科特:《世界冶金發展史》,華覺明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5 年,第45 頁。
⑤近藤晴香:《大周原地區鑄銅遺存與西周的政體》,《三代考古(六)》,2015 年,第371 頁。
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城—1953 ~1985 年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 年,第339、709 頁。
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偃師商城》(第一卷),科學出版社,2013 年,第700 頁。
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小雙橋:1990—2000 年考古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12 年,第379 頁。
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 年,第31 頁。
⑩中國社會科學院:《安陽孝民屯(三)殷商遺存·鑄銅遺址》上冊,文物出版社,2020 年,第375、379 頁。
?何毓靈,岳占偉,趙俊杰,等:《河南安陽市洹北商城鑄銅作坊遺址2015 ~2019 年發掘簡報》,《考古》,2020 年第10 期,第20 頁。
?孔德銘,焦鵬,孔維鵬,等:《河南安陽市任家莊南地商代晚期鑄銅遺址2016—2017 年發掘簡報》,《中原文物》,2018 年第5 期,第16 頁。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樹市博物館:《吳城—1973 ~2002 年考古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05 年,第360 頁。
?馬強:《寧夏彭陽縣姚河塬遺址鑄銅作坊區2017~2018 年發掘簡報》,《考古》,2020年第10 期,第47 頁。
?種建榮,郭士嘉,雷興山:《陜西岐山孔頭溝遺址鑄銅作坊發掘簡報》,《南方文物》,2019 年第3 期,第65 頁。
?周原考古隊:《周原莊李西周鑄銅遺址2003 與2004 年春季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11 年第2 期,第284 頁。
?趙昊,郜向平,丁思聰:《河南滎陽市官莊遺址鑄銅作坊區2016 ~2017 年發掘簡報》,《考古》,2020 年第10 期,第62 頁。
?岳占偉:《2000—2001 年安陽孝民屯東南地殷代鑄銅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06 年第3 期,第379 頁。
?李延祥,韓汝玢,寶文博,等:《牛河梁冶銅爐壁殘片研究》,《文物》,1999 年第12 期,第44-50 頁。
?胡剛,程小鋒,謝育武,等:《武漢市黃陂區魯臺山郭元咀遺址商代遺存》,《考古》,2021 年第7 期,第66 頁。
?GIMBUTAS M: Bronze Age of Culture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eope,Hague:Mouton&Co., 1965 年第548 頁。
? 戴向明,田偉,湯毓赟,等:《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2018 ~2019 年發掘簡報》,《考古》,2020 年第7 期,第7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