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柳均(連云港市博物館,江蘇 連云港 222006)
漢代不僅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工藝制作方面也有長足的發展。漢代銅鏡工匠以其精湛的技藝和對美的追求,使得漢代銅鏡成為當時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就當下而言,我國對漢代銅鏡的制作工藝研究頗多,但是對銅鏡制作工藝的發展影響因素探討相對缺乏。基于此,分析漢代銅鏡的制作工藝并探討工匠熟練度與科技進步對工藝發展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漢代是中國銅鏡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我國出土了大量的漢鏡,相較于戰國時期,漢代銅鏡不僅數量多,而且在制作工藝和表現方式上也有明顯的發展。漢鏡具有“刻畫精巧,文字瑰奇”的特點,形狀基本為圓形,而且漢鏡的緣逐漸由突緣轉變為平緣、斜緣,鏡鈕也由半環形的鈕轉變為獸形鈕等[1]。漢鏡背面的紋飾從靜化向動化發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象征祥瑞的各種瑞獸、瑞鳥分布四方成為銅鏡的主要裝飾元素,同時在外緣添加各式各樣的水波云紋、連續云藻紋等。漢代銅鏡銘文凸起,具有深刻的內涵,銘文的內容充分表達了當時人們對神仙的尊崇,體現人們對平安富貴和吉祥如意的祈愿,深刻反映了漢代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社會歷史發展情況,歷史價值很高。
昭明連弧銘文鏡是一件直徑為16.5厘米的圓形鏡子,其設計精巧,細節考究。鏡子的圓鈕和圓鈕座呈現完美的圓形,座外飾有一圈窄素帶。這圈素帶與鈕座之間通過短曲線相連,形成一種優美的曲線美感。在兩周短斜線紋的間隙中,銘文被精心刻制:“內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夫而日而月而不而泄”。字體方整,給人一種莊重而精細的感覺。銅鏡的高平沿設計使得整個鏡子顯得更加大氣,素寬緣的設計則增添了一絲簡約之美。
日光連弧銘帶鏡是一枚直徑8.2厘米的圓形鏡。其紋飾分為內外兩個區域。內區的圓鈕座外部有線紋,并飾有一周內向八連弧紋。而外區則以兩周櫛齒紋為內飾,銘文帶則以特殊的篆隸式變體書寫,為“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每個字之間都有符號相隔,文字的邊緣則顯得寬闊而素雅。
四乳四虺鏡是一種直徑為8.8厘米的圓形鏡子,半球鈕,圓鈕座。底座外部飾有四組短線條紋和凸弦紋。主紋以兩周櫛齒紋為廓,內部則環繞著四乳與四虺紋。這些紋飾不僅增加了鏡子的美觀度,還展現了工匠的精湛技藝。四乳部分有圓座,而四虺則呈現鉤形軀體,兩端相同,平緣寬而素雅。漢代銅鏡將紋樣均分,以形成對稱而統一的裝飾圖案。漢代工匠在制作銅鏡時,等分法被廣泛應用。通過將紋樣均分,工匠創造出對稱而統一的裝飾圖案。這種設計手法不僅使鏡子更加美觀,還彰顯了古代工匠對美的追求和精湛的工藝水平。四乳四虺鏡模鑄十分精良,鏡子的設計精致而獨特,栩栩如生。
1.工匠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銅鏡作為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物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是傳遞著古代工匠們的智慧和匠心。在漢代,銅鏡制作工藝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起到推動銅鏡制作工藝進步的作用。漢代銅鏡制作工藝在材料選擇上實現了突破。早期的銅鏡多采用純銅材料制作,制作工藝相對簡單[2]。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匠開始嘗試使用不同的合金材料,如青銅、黃銅等,以提高銅鏡的質量和光澤度。這種材料的改進不僅讓銅鏡更加耐用,還增加了銅鏡的裝飾性,使其成為一種高端禮品。漢代銅鏡制作工藝在雕刻技術上有長足的進步。早期銅鏡的雕刻以簡單的紋飾為主,缺乏細節和表現力。隨著工匠對雕刻技術的不斷探索和創新,銅鏡上的紋飾逐漸變得更加精細和復雜。工匠開始雕刻吉祥圖案、神話故事等內容,使得銅鏡不僅具有實用功能,還具備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2.工匠技藝對銅鏡的紋飾等方面的影響
漢代工匠在銅鏡的紋飾方面付出大量的精力,運用各種各樣的紋飾技法,如浮雕、鏤空、刻花等,使得銅鏡的表面紋飾變得精美豐富。這些紋飾不僅包括動植物、神話傳說等自然元素,還融入博局紋、瑞獸紋、神獸紋、畫像紋等,展現漢代社會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追求[3]。同時,漢代銅鏡在銘文雕刻方面有所創新,以日光銘鏡為例,此鏡銘文富有變化,其中以“見日之光”作為首句的占大多數。然而,也有極少數的“見日之光,天下大明”銘文鏡具有透光的物理效果,被稱為“透光鏡”,是現存的藝術珍品。此外,漢代工匠還創新出蟠螭紋、草葉紋、星云紋、連弧紋等紋飾,如蟠螭紋鏡,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蟠螭紋鏡基礎上進行一些改進。雖然主要紋飾依然是蟠螭紋,但其他裝飾手法則展現出鮮明的漢代特色。根據不同的紋飾和構圖方式,可以將漢代的蟠螭紋鏡分為四種類型:纏繞式蟠螭紋鏡、間隔式蟠螭紋鏡、規矩蟠螭紋鏡和簡化蟠螭紋鏡,如圖1所示。

圖1 纏繞式蟠螭紋鏡
在制作銅鏡時,漢代工匠在材料選擇方面作出了創新。工匠通過長期的試驗發現,銅鏡容易生銹,不夠清楚。為解決這個問題,工匠開始嘗試在銅鏡表面加涂汞錫劑。錫具有抗氧化的特性,使得銅鏡更加耐用。《淮南子·修務訓》中也有相關記載:“明鏡之始下型,朦然未見形容;及其粉以玄錫,摩以白旃,鬢眉微毫可得而察。”這一創新不僅提升了銅鏡的質量,還能夠有效延長銅鏡的使用壽命。工匠還在銅鏡鏡面的處理方面作出重要的貢獻[4]。銅鏡的表面往往會出現氧化、斑點等瑕疵,影響鏡面的光潔度和清晰度。為解決這個問題,工匠開始采用拋光和磨光的方法,將銅鏡表面處理得更加光滑。這種處理方式不僅能夠提高銅鏡的質量,還使得鏡面更加清晰明亮。工匠在銅鏡制作中的創新和提升,使得漢代銅鏡成為瑰寶。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也是科技進步的黃金時代。在這一時期,漢代人民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技進步對銅鏡材料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漢代人民在冶煉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了高溫熔煉的技術,通過改進爐膛結構,提高爐膛的溫度控制能力,使得銅礦石能夠更加充分熔化,提高銅的純度和質量。同時,漢代冶金工匠還發明出一種新的冶煉工藝—水力冶煉。這種工藝利用水力將銅礦石研磨成粉末,然后與水混合,通過重力分離的方式讓銅粉沉淀下來,從而獲得更純凈的銅材料[5]。這些冶金技術的進步為銅鏡制作工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漢代人民還對銅鏡的材料進行改良,使用高錫青銅。高錫青銅銅質銀白,質地緊密,不僅延長了銅鏡的使用壽命,還有效增強了銅鏡的抗摔性。但鏡子較重,顏色多為深灰或泛綠,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漢代銅鏡
漢代的科技進步在銅鏡制作工藝中引入“母模”進行銅鏡鑄造。例如漢代臨沂齊國故城的陶制鏡范,即使用“模制法”與“刻制法”兩種方法制造,但當下對“模制法”與“刻制法”并存頗有爭議,并進一步引申出“同范鏡”與“同模鏡”的探討。日本學者認為“同范鏡”的方法存在,即以一枚鏡范鑄造多枚銅鏡。但我國學者認為,“同模鏡”的方法更加符合漢代實際,以同一件“母模”翻制出多枚鏡范。這種鑄造方式使得銅鏡鑄造的效率大大提高,促進漢代社會的文化藝術水平提升,也為漢代社會的繁榮作出重要貢獻。
在漢代銅鏡制作工藝的發展過程中,工匠技藝的精進與科技的進步之間是相互輔助、相互促進的關系。漢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繁榮昌盛的時期,銅鏡作為當時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其制作工藝也日益精進。漢代工匠在銅鏡制作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深入研究銅的特性,掌握了銅鏡的制作工藝[6]。通過多次試驗和實踐,工匠們逐漸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制作流程,從銅材的選取、熔煉、鑄造到拋光、雕刻,每個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和反復打磨。工匠注重細節,追求完美,使得漢代銅鏡的制作工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科技的進步為工匠的技藝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在漢代,人們開始使用更先進的工具和設備,如爐灶、鑄模等。這些科技的引入使得銅鏡的制作更加高效和精確。例如爐灶的使用使得銅材的熔煉更加均勻,鑄模的運用使得銅鏡的形狀更加規整。科技的進步不僅促進了生產效率提高,還為工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創新空間,使得工匠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工匠技藝的精進和科技的進步相互促進,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工匠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創新,推動了科技的發展;而科技的進步又為工匠的銅鏡制造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和工具,使工匠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技藝。這種相互促進的關系,使得漢代銅鏡制作工藝得到長足的發展,推動銅鏡制作工藝不斷完善,為后世的銅鏡制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銅鏡制作工藝發展僅憑工匠技藝的提高是不夠的,科技進步也是重要推動力。漢代的科技水平相對較高,工匠開始運用一些新的工具和設備來輔助銅鏡的制作。例如使用更為精確的測量儀器,使得銅鏡的尺寸更加準確。同時,還引入了刻花和鍍金技術等新的加工工藝,使得銅鏡的裝飾效果更加豐富多樣。工匠技藝和科技進步在銅鏡制作中的協同創新,使得漢代銅鏡在品質和藝術價值上都取得巨大的突破。銅鏡不再僅僅是一種實用工藝品,更成為一種具有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的藝術品。漢代銅鏡的制作工藝不僅受到當時社會的推崇,而且還對后世的銅鏡制作產生深遠的影響。工匠技藝和科技進步的相互借鑒和融合,使得漢代銅鏡制作工藝得以迅速發展。工匠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將傳統的手工藝與新的科技手段相結合,推動銅鏡制作工藝的進步。漢代銅鏡制作工藝的繁榮,不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創造力,也體現出中國古代工藝制作的卓越成就。
總而言之,漢代銅鏡制作工藝的發展中,工匠技藝的精進與科技的進步相輔相成。工匠的經驗和技藝積累為科技的進步提供了基礎,而科技的進步又為工匠們的技藝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同時,漢代銅鏡制作工藝的發展離不開工匠技藝和科技進步的共同作用。工匠憑借精湛的技藝和創新的思維,不斷改進銅鏡的制作工藝;科技的進步為工匠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設備,使得銅鏡的制作更加精細和高效。這種協同創新的模式,不僅推動了漢代銅鏡制作的發展,也為后世的工匠和科學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漢代銅鏡制作工藝的繁榮與進步,不僅是我國古代工藝發展的一個縮影,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