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秀(朔州市平魯區文化和旅游局,山西 朔州 036800)
革命文物是在戰火和硝煙中、在鮮血和信仰中誕生的。在中國的近現代時期,革命文物作為歷史和精神的承載者、記錄者,它見證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屈的靈魂和頑強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不忘先輩意志,牢記身負使命,在砥礪中前行。革命文物所承載的不僅是紅色記憶,還生動再現了“革新精神”。作為歷史的佐證,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奮進,對其的保護發展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紅色文化有重要意義。
朔州市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全市六區縣中有四個縣區被納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名單,即晉綏片區,包括朔城區、平魯區和右玉縣,晉察冀片區包括應縣。朔州近現代歷史館中保存著革命文物的各種類型遺存,根據第一批和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第一批和第二批紅色資源遺址等相關信息整理結果,革命文物代表性建筑共計11處,大致可分為三類,即烈士紀念設施類、名人故居類和辦公場所類。
1.烈士紀念設施類
此類設施是為了紀念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以及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紀念碑、紀念塔等紀念建筑本身并不是紀念事件的直接載體,但卻構成了紀念地標,是對重大歷史事件或具有重要紀念意義和教育意義的歷史事件的生動表達。紀念碑、紀念塔等紀念建筑的構筑年代較近,但依然是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革命文物。
塞北革命紀念館建有大門、甬道、碑前廣場、塞北人民英雄紀念碑、館前廣場、塞北革命紀念館、烈士墓區等。紀念館前面為一層,后面為二層建筑,外觀造型形似古代烽火臺、古老的長城。李林烈士陵園分為上、中、下苑,中軸線上從南至北依次建有60級臺階通道、李林騎馬青銅像、紀念碑、李林烈士墓,軸線兩側建有重大事件、革命烈士漢白玉浮雕和革命英烈名錄影壁等。李林,原名李秀若,1915年出生于福建省龍溪縣,1936年12月12日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4月26日在東平太村的蔭涼山犧牲,年僅24歲。應縣烈士紀念塔矗立在院正中,塔高8米,底座直徑10米,塔基磚砌,塔身為木構樓閣式兩層建筑,六角挑面,四周圍以木柱。第一層有南北二門,東西四窗。第二層六面均為木制隔扇,外有圍欄。塔剎高5米,塔內豎紀念碑一幢,碑高5米,直貫上、下二層,碑為四棱柱形。右玉革命烈士陵園分為兩個臺地,一層臺地上建紀念塔,二層臺地上建羅天澤烈士像和紀念館。紀念塔由基座、塔身組成,通高13米。基座方形,塔身方柱體,大理石貼面,塔頂置剎桿,上置紅五角星1枚。這四處革命烈士陵園充分體現了朔州的地域特色,集中展示了朔州人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光榮歷史和崢嶸歲月。

李林烈士陵園— 紀念碑
2.名人故居舊居類
故居舊居是與歷史人物的個人事跡密切相關,是紀念追憶歷史人物的重要場所,以建筑為主。其中,故居可以是祖輩居住的老宅,也可以是當時新建或臨時的居住場所,舊居是歷史人物在此工作生活時發生重要歷史事件的住宅。
口子上村賀龍路居建于1945年,坐北朝南。該路居為民國時期建造的石券窯洞,面寬四孔,平頂,其他窯洞均為后置。此路居是八路軍第120師師長賀龍同志為了國家的統一,轉戰于平魯地區臨時工作的場地,同時也給平魯人民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
曹汝謙故居建于清代,為一處清朝中末期四合院,舊稱曹家大院。故居現有正房5間、南房5間、西下房3間、東下房2間,為土木、磚木混合結構。曹汝謙故居為曹汝謙出生地,其在此度過少年時期并在舅父鄭業、鄭績的影響下接受共產主義。1987年3月,徐向前元帥親筆為曹汝謙烈士紀念碑題寫碑名。曹汝謙故居,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場所,對于紅色文化傳承以及紅色旅游開發,激勵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入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3.辦公場所類
機構駐地或者是某次重要會議的舉辦地,多為地上建筑,其中有民宅、廟宇、祠堂和學校等。這些建筑中民宅的數量最多,隱蔽性較強,是革命活動場所的最佳選擇之一。廟宇、祠堂、學校等公共建筑規模較大,為多進式院落,且具有一定的防守功能,適合機關辦公、軍隊駐扎以及革命活動的開展。
綏蒙軍區司令部舊址修建于清代,為一進院落,磚掛面石窯3間,耳窯東西各一間,東西下窯各3間,均為石砌。西山抗日根據地上木角村朔縣縣委縣政府舊址為一進院落,石砌窯洞7間。西山抗日根據地朔縣縣委縣政府舊址為一進院落,石砌窯洞5間。大石口抗戰縣政府舊址曾是縣政府駐地,在此領導全縣人民進行抗日斗爭,成為紅色政權所在地。舊址坐南向北,一進院落布局。現存的大門、南房、東廂房和北房,均為清代遺構。正房明間辟六抹槅扇門6扇,中置風門和簾架橫披,兩次間辟支摘窗。這四處革命辦公場所均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轉戰到朔州各地區,進行敵后作戰時的實物佐證,他們在這里號召大家積極獻糧獻策,參軍參戰,為抗日斗爭作出貢獻。
右玉縣委舊址坐南向北,分別設交通班、檔案室、辦公室、宿舍、會議室等辦公場所。其中,最大建筑為原禮拜堂改制的會議室,面寬四間,進深四椽,硬山頂,筒板瓦蓋頂。右玉縣委舊址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右玉縣委辦公場所,是一所平凡而又古老的院落,又是一所不平凡而又充滿現代氣息的院落,它曾承載著右玉書記和干部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前赴后繼,功成不必在我”的夢想和胸襟,承載著右玉人民戰勝風沙過上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是右玉精神的發源地。

右玉縣委舊址正門
第一,簡單古樸,實用性強。因地處敵后抗日根據地,多以當地較為隱蔽、易隱藏的建筑體例為主。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建筑形制多為當地特色民居,并非為革命活動而專門選址、規劃、建造留存下的革命舊址,其最基本的物質特征往往受地域生活和文化傳統影響,如口子上賀龍路居為平魯特色石券窯洞,冬暖夏涼,宜室宜居。因當時八路軍將領賀龍轉戰平魯地區,借用老鄉的房子留下一處紅色革命遺址,也給平魯人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第二,宏大滄桑,注重傳統。在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革命類教育,革命紀念建筑在各地快速發展,而且蘊含豐富的革命內涵,極具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如應縣烈士紀念館,塔基為磚砌而成,塔身為二層木構樓閣式建筑,六面木制隔扇,塔內放有紀念碑,把中國傳統式樓閣式建筑融以肅穆宏大的革命建筑風格,將傳統與現代建筑形式相結合。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和農村建設日新月異的變化,見證革命歷史和征程的革命文物建筑保存下來的數量有限,同時由于年久失修、自然侵蝕等原因,這類建筑基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殘損、利用率不高等問題。
一是多數年久失修,急需保護修繕。受自然原因影響,長年累月風化侵蝕和人們長期生活生產的影響,保存現狀不佳,亟待保護修繕。有些建筑常年得不到保護修繕,出現墻體開裂、墻皮脫落嚴重、屋面上瓦片部分破損等多種文物病害,已不能正常使用,急需進行保護修繕來確保文物安全。
二是革命文物開發利用有待加強。當前革命文物資源開發手段不多,社會參與度不高,活化利用相對滯后,缺乏保護和利用的整體規劃,應梳理革命文物資源,加強項目策劃。如右玉縣委舊址,對外開放現場教學點,即右玉干部學院和右玉精神展覽館。他們全面展示了70多年來,右玉干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建設綠色美好家園的奮斗歷程。
我們要加強革命文物資源統籌規劃、整體保護和展示利用,發揮革命文物資源在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實做到保護好革命文物,弘揚好革命精神,傳承好紅色基因,繼承好紅色文化。
強化革命文物教育功能,提升傳播能力,突出社會效益。積極策劃和舉辦蘊涵朔州紅色文化的革命主題系列展覽、展演、展播、展映等活動。講好朔州革命故事,傳承朔州紅色基因。編寫反映朔州革命文物特色的通俗讀物,整合區域革命文物旅游資源,推介一批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推出革命文物公益廣告,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平臺進行常態展示,加大革命文物的宣傳力度。
強化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政策支持,健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多元投入體系,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革命文物建筑本體保護修繕和保護開發工作。加強對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獻檔案史料、口述資料的整理、調查和征集工作。
依托右玉精神展覽館、右玉縣委舊址、塞北革命紀念館、李林烈士陵園著力策劃打造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涵豐富的革命文物精品陳列展覽以及修繕保護曹汝謙故居,打造成應縣革命展覽館,成為全市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其他革命類建筑也根據建筑體例和功能,納入保護利用范圍,借鑒其他地區類似建筑活化利用案例經驗,推動革命文物代表性建筑在合理利用方面落地見效。
革命文物是歷史最好的見證,我們要堅持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文物一起推進,互相貫通,統籌協調,使革命文物所蘊藏的精神財富跨域時空,熠熠生輝,激勵人們風雨無阻,堅毅前行,照亮奮斗新時代,啟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