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露,楊 勇(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網絡數字化時代,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數字化”的趨勢。網絡文學、動畫、游戲、網絡符號等數字內容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中國文化的諸多元素是如何成功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現代傳承如何與世界和諧共處,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敦煌壁畫中的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于畫面和樂器舞蹈的大膽幻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古代勞動者對佛教的崇拜與信仰。但是由于敦煌藝術傳播方式的局限,敦煌傳統文化逐漸不被人們所熟知,燦爛的歷史古跡逐漸被人淡忘。為了傳承這些璀璨的文化瑰寶,同時為國產動畫注入新的活力,創造出帶有民族特色的動畫作品,向人們展現敦煌文化的獨特魅力,筆者認為將敦煌壁畫中的元素融入動畫創作,伴隨著樂器之聲,可以重現曾經的輝煌歷史。通過動畫的方式展現傳統文化,制作優秀的動畫作品,可為動畫傳達民族性奠定基礎。
敦煌壁畫指中國敦煌石窟內壁的繪畫藝術作品,其中,按壁畫內容具體可分為佛像畫、經變畫、人畫像、裝飾畫、故事畫和山水畫。上述六類壁畫,除裝飾圖案外,一般為有情節的壁畫,如統治階級和工人階級的活動,有結婚、跳舞、少數民族等社會活動。敦煌壁畫中的樂舞是敦煌藝術的精華部分,它是多元文化交匯融合的藝術結晶。動畫已經成為廣受大眾喜愛且傳播力深遠的一種藝術方式。用動畫的手法去賦予敦煌樂舞這些靜止的藝術以生命,使其不再是定格的瞬間,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和傳承。本文選定敦煌樂舞元素和動畫歌舞動作,對其進行設計剖析,試圖找出兩者之間的共性和個性聯系,給予敦煌歌舞動畫類作品理論指導。
1.敦煌樂舞文化的形成淵源
366年,樂舞壁畫在傳入敦煌莫高窟之際就已經被廣泛用于石窟內的鑿洞建造,至唐代敦煌的樂舞壁畫中便逐漸出現了包括北涼、北魏、西魏和北周四個歷史時期的壁畫樂舞。這些領土完全被這些少數民族占領和控制,因此,這一時代的建筑壁畫上明顯出現了反映這些少數民族特殊性格的畫面,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是如飄帶般地奔跑和展翅飛舞,帶有顯著的北涼風格,人物動作粗野,神態木訥。
進入宋朝,敦煌壁畫樂舞主要承接唐代風格,稍加創新。如圖1所示,圖中的菩薩服裝在敦煌壁畫中非常罕見。顏色搭配看起來具有神秘感,舞蹈和人物等壁畫也有自己的特點,這是波羅藝術風格。

圖1 西夏時期的榆林窟壁畫
2.敦煌樂舞元素的種類特點
敦煌壁畫中包含樂舞的種類大致分為經變畫樂舞、供養伎樂舞和佛教樂舞。
經變畫體現了敦煌壁畫樂舞藝術的禮佛屬性。如圖2所示,畫中兩側站著樂伎,地毯上兩名舞者相向而舞,服裝和舞姿都極具美感。

圖2 唐代西方凈土變圖
供養伎樂舞如圖3所示,在這五棵樹的左邊,有一人坐著彈琵琶,旁邊站著大人和小孩。院外有六個人,其中有五個人在獨舞。輕松的節日氣氛反映了當時的場景和舞蹈技巧。

圖3 北周時期善事太子入海品圖
敦煌壁畫是宗教思想的產物,佛教音樂舞蹈的規模大于民間音樂舞蹈。除了上述古典繪畫的音樂和舞蹈外,還有飛天的佛教故事、化生伎樂、月宮等。這些壁畫帶有濃厚的佛教氣息。
1.基于敦煌樂舞元素的動畫歌舞動作的設計目標
以歌舞動畫的形式表達敦煌壁畫樂舞藝術,不僅符合敦煌美學要求,而且可以依靠現代科學技術來廣泛傳播,從而達到傳承敦煌文化的目的。但是如何在作品創作中體現樂舞精神、樂舞韻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現代審美需求是符合大眾對現在美的事物的認同感,當我們將精神內核和美麗外形結合,就能很好地展示敦煌樂舞的美感。
2.基于敦煌樂舞元素的動畫歌舞動作的可操作性
動畫是一種虛擬的藝術,可以展現無限的幻覺。敦煌壁畫元素與動畫藝術元素具有相同的“虛幻體質”,這為敦煌歌舞動畫藝術形式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從藝術形式上看,動畫承載了一些無法實現的東西,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因此,用動畫來表現關于敦煌壁畫的幻覺是可行的。從創作者的情感角度來看,動畫可以更生動地詮釋情感內涵。
動畫《九色鹿》是1981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的藝術片。九色鹿選自北魏莫高窟第257窟壁畫《鹿王本生圖》。動畫片《九色鹿》在主題、題材、人物設置、情節發展等方面直接再現了敦煌壁畫的故事,主要傳達了“因果報應”的思想,其藝術風格和手法獨具特色,將傳統圖像作為藝術電影的一種表現形式,為藝術電影的制作開辟了新的途徑。
1.壁畫九色鹿到動畫《九色鹿》的轉化
這幅壁畫中的人物不多,要創建一個簡單的基于圖形的完整動畫,需要添加大量匹配背景和藝術風格的圖像。為了迎合觀眾的審美,《九色鹿》遵循了古典民間敘事模式,展現了善與惡之間的斗爭。
在色彩選擇方面,《九色鹿》動畫首先表現了敦煌壁畫色彩統一而多變所具有的神秘歷史感。動畫從點綴著綠洲的亮黃色沙漠開始,這是九色鹿出沒的環境。其次,商人和深藍色的沙漠駱駝商隊在雨雪中迷失了方向。最后,在藍色和灰色的陰影中,引入鹿,以緩解混亂。雪林中動植物的明亮色彩打破了畫面單色的枯燥感。背景遠山的色彩也給人一種歷史悠久的印象。赭石的使用暗示了這個王朝的政治背景。
敦煌壁畫反映了中國繪畫造型中線條的變化。經過千年的發展演變,線條已成為敦煌壁畫造型的主要元素。在造型方面,九色鹿充分吸收了抽象的、包括具體形象特征在內的敦煌壁畫造型特征。當人、動物、花、樹出現時,動畫是線性的,呈現了幾只鮮活靈動的鹿。
2.敦煌壁畫樂舞元素在歌舞動作設計中的運用
《九色鹿》動畫中一共有兩個重要的歌舞片段。第一個場景如圖4所示。歌舞伎穿著襯衫,肩膀戴有佩飾,以敦煌壁畫中的飛翔形象為參考。他們肩膀上的彩帶從一邊旋轉到另一邊,以活潑的節奏發生變化,展現了他們頭部、肩膀和臀部的舞蹈姿勢。“S”形的肢體動作和節律,塑造出圓潤流暢、柔和優美的運動軌跡,體現了飛天形象的飛動之美。舞會配樂以簫樂琵琶為主,領舞舞伎手舞帔帛、反彈琵琶,隨著音樂舞動。舞蹈家的皮膚很黑,就像變色后的飛天形象。深色的皮膚和衣服,刻畫了一個模糊的形象,含蓄地表達了宮廷的愉悅氛圍和觀賞者的冷漠,為下一個故事奠定了基礎。

圖4 宴會上舞伎樂舞畫面
第二個片段如圖5所示,主要場景是王后偷聽到九色鹿的魔力之后,在夢境中夢到了身穿飄逸長裙、手挽絲帶、手持樂器的仙女。整個畫面被籠罩在深藍色之中,藍色非常適合表現夢境的虛幻。仙女們身姿舞動,身披彩巾,腰系長裙,頭戴冠帶,藍色和赭石的鮮艷搭配,表現出王后希望自己也能成仙的美好幻想。

圖5 夢境仙女
在敦煌壁畫中,樂舞文化是壁畫中最主要的構成部分。樂舞元素融合了印度、西域、中原的文化,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神內核,在千年歷史長河中應運而生。動畫《九色鹿》將敦煌壁畫樂舞元素融入歌舞動作設計,以動作塑造為主,樂器配合為輔,在表現人物的基礎上演繹動律、樂舞的美好。這種做法無疑是成功的,但是敦煌文化博大精深,不僅要挖掘樂舞元素,還需要多角度展開探索,尋找能為動畫帶來價值的元素并加以引用和設計,才能獲得市場關注,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視覺設計的根。藝術更多是一種文化的顯現,缺少文化的依托,藝術就會像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一樣,失去特色和生命力。因此,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展現敦煌壁畫所擁有的中國特色以及獨特韻味,這應該是當代壁畫創作首先要完成的命題。
第一,傳承傳統壁畫技藝。線條、色彩、空間構圖等是繪制一幅精美壁畫的精髓,以線造型、以色襯型、以圖繪型。傳統的壁畫不僅具有良好的觀感效果,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為當代壁畫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第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當代社會,怎樣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當代壁畫設計,成為當代壁畫創作亟待解決的問題。當代壁畫應該依靠本民族輝煌的傳統文化,將人們廣泛接受的歷史、神話、人物以及詩歌、文學、民俗等優秀文化融入當代壁畫創作,再結合當下,重塑一個具有時代感的場景。
傳統視覺符號是文化現象的一種概括與提煉,它能展現隱藏在文化現象下的共性和特性。因此,從傳統視覺符號中尋找創意并運用到當代設計中是極有意義的。但是,當代和過去相隔甚遠,而符號產生的背景、環境也發生了變化。一味地套用,不僅容易造成形式的單一,更容易造成公眾的審美疲勞。因此,要想使傳統視覺符號擁有無窮的生命力,必須對其進行解構創新。
第一,要對傳統視覺符號進行解構再造。“解”是分解的意思,即將完整的符號拆開打散;“構”是構造的意思,即將打散的符號重新組合。解構使傳統視覺符號產生新的視覺體驗,具有新的生機活力和傳播價值。第二,要對傳統視覺符號的內涵進行拓展和創新。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其內涵應根據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革和文化的進步作出相應的調整。這樣就能既為當代藝術創作的繁榮提供內在動力,也讓當代大眾更加理解和熱愛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