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夢瑄(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 100040)
展覽作為博物館最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是博物館開展業務活動,為公眾服務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也是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徑。臨時展覽作為博物館展覽體系的重要支撐,具有展出周期短、選題自由、更新快、時效性強、形式豐富等特點。近年來,博物館的熱點展覽也成為年輕人的打卡圣地,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分享也具有情感溢價的社交效應。巡展這一臨展方式,作為可以使借出和借入展覽的雙方文化機構和觀眾三贏的方式,越來越受到關注。
博物館的展覽是挖掘與利用博物館文物資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實現文物本體安全的前提下,文物的展覽頻率越高、周期越長,文物保護的價值就越高①。但在我國,普遍存在博物館文物利用率低的問題。特別是在一些大館中,豐富的文物資源與較低的展出率不成正比。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勵小捷在2014年的加強文物合理利用工作交流會上提到:國內中央和地方共建的9個博物館的文物展出率僅在1.2%~2.5%,平均低于2.8%。故宮的文物展出率僅有0.6%,而同為世界級大館的盧浮宮則達到了60%,差距極大②。博物館巡展增加了藏品的流動性,有利于提高藏品的展示利用水平。
新時代下的博物館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應不斷充分發揮其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的作用,努力為觀眾提供更加豐富、更高質量的博物館文化產品,滿足人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博物館推出優秀展覽除了需要具備豐富的館藏文物,展覽的策劃和組織還需要學術、資金和人力支持,涉及博物館內多部門精心協作,以確保展覽的學術性和觀賞性。一些地方博物館受上述因素影響,不具備策劃優秀臨時展覽的能力,博物館缺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產品。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新建博物館,或者是一些博物館館舍條件不斷得到改善,但對觀眾卻依然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引進巡展項目,在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的同時,可以在業務交流中借鑒經驗,提高自身公共服務能力。
1.重磅展覽(blockbuster)巡展
具有轟動效應的重量級巡展通常會極大地刺激觀眾需求。在西方,這種趨勢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出現。博物館界通常認為“圖坦卡蒙的寶藏”巡展標志著“重磅展覽”的興起。圖坦卡蒙是當下最著名的埃及法老,對于西方乃至全世界來說,“圖坦卡蒙”不僅是一項考古發現,更引領了一個世紀的文化熱潮。該展覽于1972年首展于大英博物館,吸引了約160萬名參觀者③。1976年11月到1979年4月,作為美國與埃及的文化外交項目,展覽在國家人文學科捐贈基金(NEH)的資助下,在美國六個城市巡回展出,引發巨大轟動。在國家美術館展出期間,該展覽就吸引了83.5萬觀眾前來參觀。展覽紀念品的銷售空前火爆,每周銷售收入達10萬美元。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時,參觀人數更是達到了127萬人,這其中包括了近64萬名紐約市外的游客,對紐約市經濟貢獻達1千余萬美金。

圖1 國家博物館巡展“虎瑩:新時代·新命運”在蘇州灣博物館(吳江博物館)展出 圖片來源:蘇州灣博物館公眾號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重磅巡展通常是一次廣受歡迎的高質量臨時展覽,有時是配合國家文化戰略而舉辦;主辦方博物館的品牌影響力、數量充分的文物真品、充足的籌展經費以及周密的市場營銷計劃都是重磅巡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在帶動博物館自身實現社會與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會帶動地區經濟的提升。因此,引進重磅巡展一直以來都是具有一定人力和物力資源的博物館的重要戰略舉措。
2.緊抓市場興趣點的小型巡展
上述提到的重磅巡展主要特征是大規模高品質的文物或藝術品真品,這些展品可能由一個機構提供,也可能來自多個機構的合作。高品質的文物展品意味著高額的運輸和保險費用。上海博物館引進的“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展覽共有52件展品,僅保險估值就超過60億元④。同時,精美的展陳設計也需要足夠的資金才能得以呈現。但在全球博物館運營經費逐漸縮減的背景下,即使是大型博物館也難以經常舉辦重磅展覽。博物館界對于“重量級”巡展也開始重新思考。
另一方面,隨著博物館逐漸樹立起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更加注重觀眾的觀展體驗,注重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譚平認為,博物館在展覽策劃中呈現出最直觀的兩點變化。一是在內容生產上,從以“實體文物”為主體過渡到以“文物及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為主體”。博物館不再滿足于單純展示文物,更傾向于營造一個歷史文化語境去詮釋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這也使得展覽類型逐漸由“大型通史類展覽”向“中小型專題類展覽”轉變,文物選擇逐漸由“國寶類”高級別文物向內涵價值豐富的文物轉變⑤。這一轉變也體現在博物館巡展類型上。一些地方博物館想要打造小而精、具有豐富內涵的展覽,因此展品體量雖不大,但能夠講述文物故事,更好地激發公眾對于歷史文化興趣的巡展越來越受到引進方博物館的歡迎。

圖2 遇見梵高:梵高的臥室 圖片來源:梵高博物館官網
國家博物館“虎瑩:新時代·新命運”巡展是以單一文物“虎瑩”為主題策劃的主題展覽。自2022年初起,巡展已在哈爾濱市博物館和蘇州市蘇州灣博物館開展。39件(套)國博館藏文物系統講述虎瑩從流失海外到重回祖國并入藏國博,一個多世紀的漂泊故事,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從貧弱走向復興的偉大變革,受到觀眾的喜愛。
在國際上實現良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果的單一展品展覽已屢見不鮮。2017年至2021年,英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著名的“迪皮”(Dippy)梁龍模型在英國境內8個場館進行巡展。巡展期間共吸引210余萬參觀者,其中有70%是第一次看到梁龍模型,80%的參觀受訪者表示這一展覽提高了孩子對科學的興趣,高質量展品為展覽引進方帶來了新的觀眾群體,提高了經營收入,同時對巡展地區經濟起到促進作用,收益共計達3500余萬英鎊④。由此可以看出,能夠抓住觀眾興趣點的小型專題展覽也可以助力博物館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3.數字展覽巡展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現代化博物館在展覽展示上運用最新的3D展示、動畫模擬、虛擬現實技術等,使博物館的展示更加富有趣味性,提高了展覽的活力,從而使觀眾的參觀體驗得到提升。
梵高博物館擁有世界上數量最豐富的梵高作品。由于梵高畫作本身非常珍貴且脆弱,梵高博物館尋找各種不同的方式去替代原作展出,于是,以“遇見文森特·梵高”為主題的沉浸式展覽在全球巡回展出。展覽運用現代新媒體技術,“以一種全新的光影和視聽方式,帶領觀眾走進梵高的世界,挖掘藝術作品背后的故事”⑥。展覽雖然沒有展出一件藝術品,但極具互動性,提供多重感官體驗,讓參觀者可以“走進”梵高的世界,將教育與娛樂融為一體。
但數字化展覽也給博物館界帶來了新的課題。“當今博物館學理念越來越傾向于站在觀眾視角進行反思,一切以觀眾的體驗、感受為出發點。如果沿著這一理念方向發展,更加強調交互性甚至以觀眾體驗為目的的虛擬展覽是否可以替代實物展覽?展覽中“物”的價值究竟如何體現?”⑦—⑧
組織一次巡展通常會涉及雙方博物館的多個部門,隨著博物館巡展業務的廣泛開展,各文博機構的借展管理模式也日趨規范。
1.細化項目工作,分工更加精細化
巡展涉及工作種類眾多,包括立項前的展覽推介、協議磋商、場館考察,也包括展覽內容的策劃、運輸保險等一系列問題,館際間的溝通與協調通常會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因此,為保證巡展項目有條不紊地進行,消除部門壁壘,建立共同承擔巡展任務的工作機制尤為重要。
筆者所在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從2019年起由經營開發部統籌負責博物館國內巡展項目,并制定《中國國家博物館巡展工作規程(試行)》等管理制度,規范巡展項目申報審批、項目實施和項目結項的工作流程。該規定指出策展人是巡展項目的直接負責人,經營開發部負責巡展的推介工作。策展人負責抽調各部門相關人員組建巡展團隊,通常包括展覽、藏品保管、文保院、社會教育、文創、設備及安保等部門,同時經營開發部的展覽推介人員也在巡展團隊中配合策展人實施巡展項目。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根據進展情況和問題,定期召開項目協調會,協調無法獨立完成的工作。此外,在展覽結束后,策展人統籌負責各項工作資料,包括協議、展品清單、圖片、來函閱辦等,統一由經營開發部存檔,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鑒。
2.安全第一的工作原則
國博的巡展工作始終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在實際工作中要求巡展場館根據布展安全與環境相關規定提供設施報告與安保計劃。對于新建場館,巡展團隊中安全保衛、設備管理、文物保護等相關部門人員還要赴承辦場地對展廳和庫房的消防、安防設施系統、環境控制等進行實地安全環境考察。故宮博物院具備多年舉辦巡展的經驗,嚴格要求每一次展覽結束后展品都必須送回故宮博物院進行查驗和保養,確認文物處于健康、穩定的狀態后才能進行下一次展示。
博物館間的展覽交流的背后通常有較高的投入。除了可見的展品運輸保險等費用,投入更多的其實是包括時間、設備、專家資源、技術等在內的隱形資源。2016年,一份名為“巡展經濟研究報告:英國巡展活動分析”⑧的文件指出,在英國,一個國內巡展的平均預算為52500英鎊(約50萬元人民幣)。在英國境內,博物館間的展覽交流一般會采用成本回收模式來運作項目,但通常不會向借展方收取費用,而是從博物館外部爭取資金。包括英國國家藝術委員會(ACE)、英國國家彩票遺產基金(NLHF)和(英國)文化、媒體和體育部(DCMS)等部門,以及一些基金和基金會。這些資助可能會提供給借入方用來支付借入藏品而產生的費用,或者是提供給國立博物館開展文物出借項目。此外,有償國際巡展成為一些英國國立博物館的創收來源,展覽收入也會用來支持境內博物館交流。
財政經費是我國博物館展覽經費的主要來源。經調研,由于受到年度展覽經費預算的制約,地方博物館單個國內展覽的引進預算通常是20萬~50萬元。西方由企業或基金會贊助展覽的合作機制在我國尚未形成。博物館應該充分利用自身辦展經驗優勢,打造巡展展覽品牌,主動廣泛尋找社會資源的支持,探索雙贏甚至是多贏的巡展模式。
注釋
①王龍,孫岱萌:《展覽合作“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館際合作辦展模式探析》,《中國博物館》,2017 年第3 期第98 頁。
②甘永:《博物館連鎖模式研究及國內博物館連鎖前景分析—以古根海姆博物館為例》,山東大學文物與博物館,2016 年第66 頁。
③馬嬌瑞·凱吉爾(Marjorie Caygill):《大英博物館及其參觀者》,2020 年4 月23 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729242690657353&wfr=spider&for=pc。
④《42 萬人參觀破創紀錄!一家博物館連續推出現象級展覽背后的思考與探究》,《上觀》,2023-05-08。
⑤喻珮,徐鵬航:《“文博熱”持續升!你為什么喜歡去博物館》,《瞭望》,2023-05-01.Museum Partnership Report,DCMS,2021 年7月第11頁。
⑥“邂逅文森特·梵高”全球首演中國巡回展明年5月亮相北京,2015 年8 月6日,http://art.china.cn/zixun/2015-08/06/content_8136131.htm。
⑦閆志:《中國博物館展覽設計研究報告》,《中國博物館發展報告(2019—202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 年第93 頁。
⑧Charlotte Dew:Economics of Touring Exhibitions Survey Report:An Analysis of Touring Exhibition Practice in the UK,Touring Exhibitions Group(TEG),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