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琪(南京市覓秀街中學,江蘇 南京 211100)
在工匠精神的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大環境下,傳統手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大力傳承與創新發展。南京絨花作為典型的傳統文化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六朝古都的歷史沉淀里,仍以其豐富的花草植物造型、鮮艷的色彩及深厚的文化寓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里占有重要地位。
南京絨花被大眾喜歡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的諸多思索,這讓南京絨花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設計的衍生品中,找到了兼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新思路。
在唐朝被作為貢品的南京絨花,在明清時期的手工業作坊中發展達到鼎盛,后因戰爭阻礙了發展,這項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人少之又少。
諧音“榮華”的南京絨花,常被用作簪花、帽花、擺飾等。其是一項傳統手工藝,制作對原材料要求高,需選用蠶絲、銅絲為主材料,經過煉絲、染色、劈絨、勾條、燙絨、打尖、傳花、粘花等步驟方可制作完成,較為耗費時間。這項傳統手工藝,在機器生產的時代浪潮中漸漸被湮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匠精神,如今只能靠家族血脈相傳,藝術產業規模不大。珍貴的南京絨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保護性傳承與創新性發展。
南京絨花精良繁復的制作工藝,使其具有獨特的內部結構和功用,如絨花發簪、首飾,是用多條絨條打尖,再用銅絲纏繞組合,固定在發飾之上;而大型的絨花頭冠,是在鐵絲支架基礎上,將多個絨花并組,再修剪、粘合等;而擺飾則多是組合單一的絨條,可粘合造型不同的圖案、文字。
南京絨花有較鮮明的造型特征和色彩美學。不同的造型手法,會賦予絨花不同的主題內涵。寫實制作法直接表現人們對自然界鮮花易逝的感嘆;諧音法,如蝙蝠、壽桃絨花象征“福”與“壽”,寄托美好愿景;借物抒情法,如松、鶴,象征延年益壽的愿望。用不同物象表達意象,為現代設計文化作了鋪墊。南京絨花色彩明麗,首飾傾向于對自然界花卉植物的還原,飽和度較高的純色,制作的擺飾種類則更為豐富。在現代設計中,人們更加大膽地運用了漸變色、對比色,使得絨花更立體、真實。傳統色彩美學在現代發生轉變,使色彩搭配更為時尚。

圖1 《簪花仕女圖》中的簪花造型
南京絨花具備傳統圖案的精致和手工藝的考究。中國禮服、國風服飾設計,通過選用南京絨花,凸顯傳統韻味,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化服裝設計中的視覺表達。
選用南京絨花的植物造型,利用其絲絨質感,與簡單利落的剪裁相融,可以相互襯托,形成點睛之筆。立體的絨花裝飾與平整的面及刺繡圖案進行搭配,對服裝的平面化裝飾圖案有了立體化的創意突破,或在裙擺,或在領口袖口,或在腰間,都增添了國風服飾的可賞性和視覺表達的豐富性,讓傳統的手工藝得到創新傳承和發展。
借由南京絨花的文化寓意,深度解讀國風服飾,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加深了國風服飾的設計內涵。以“鶴”“蓮”“魚”等絨花造型裝飾的中式禮服,加強了國風服飾設計文化的可讀性。
運用高飽和度的絨花色彩,如“梅花”“菊花”等絨花小面積點綴的同色系服飾,使中式禮服在大氣中不失典雅精致。在色彩點綴方面,常有幾種方式,如簡化絨花造型元素,形成圓、三角、方塊等幾何形,進行“點”的形式美排布;通過調整銅絲的彎折曲度,以單個、多個絨條的組合,形成“線”的角度、粗細變化;通過“點”“線”組合運用,形成不同形態的面。這些點線面的組合是南京絨花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表達。
南京絨花的傳統符號語言,通過重新解構、組合,在現代室內空間設計中得到進一步的創新和轉化,可將傳統語義植入現代室內裝飾設計。室內裝飾設計中的家居、擺件、裝飾配飾等都可運用絨花衍生品設計。
室內空間設計,可輔以傳統文化的手工藝品擺件進行裝飾。時代在變,人們對家居擺件的審美品位也逐步提高。選用南京絨花制作的桌面擺件、裝飾掛畫,可美化新中式、復古風格的家居設計空間。將南京絨花的造型及符號語言提煉出來,與其他設計進行糅合,可形成南京絨花概念化的設計衍生品。提取絨花概念,把絨花造型以印花形式印在抱枕、沙發、桌布等面料上,也是一種將絨花概念重置的室內空間設計的表達手法。
通過與設計品牌進行跨界融合,南京絨花在室內空間設計中也大放光彩。愛馬仕品牌的櫥窗展示空間設計,即是以南京絨花做出空中飛舞的羽毛造型,結合絲巾,實現輕盈的南京絨花和飄舞的絲巾聯通之感。絨花的花色與絲巾的圖案色彩相呼應,絨花的植物造型與絲巾的圖案紋樣相統一,絨花蠶絲的輕盈感和絲巾的柔軟飄逸氣質相契合:這些呼應的細節,讓愛馬仕絲巾展示陳設空間的設計,在富有現代感的同時不失傳統意味,帶給人時尚和傳統雙重審美效果,同時也讓南京地域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際時尚品牌的空間設計展示中,找到了傳統特色的席位。

圖2 愛馬仕櫥窗設計
當南京絨花與其他物質材料結合,可以生發出不同的設計產品創意。通過將簡單造型的南京絨花和木、金屬、樹脂等材料結合,形成不同軟硬質地、不同透明度、不同光線折射率的材料組合。在有對比反差的材料運用中,消費者既能在產品中感受絨花的精美和細膩,又能在堅挺的木質、金屬等材質中感受理性的工業設計,形成對比沖突的產品之美。
將南京絨花和樹脂相結合制作燈具,在材料上一般選用高透光性、高性價比的樹脂。同時其染色性,亦是對色彩的包容。兩者融合設計的燈具產品,可達到實用與美觀相結合的效果。輕盈的材料又能達到量產的規?;L厣氖止そq花,又達成了限量版獨一無二的設計,這些特點可擊中消費者心理。絨花與木材、金屬等材料融合設計,形成了質感反差,也是一種巧思。
在南京絨花、卡紙等材料結合的文創產品衍生品設計中,同樣運用了反差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有效傳承和創新發展。在國風文創衍生產品設計之中,將紙質材料作為載體,可形成豐富的設計語言。將傳統的紙面折扇,融合南京絨花,形成扇面立體絨花畫,是對傳統中國畫的新時代語義表達,借用絨花工藝的符號運用轉化,形成一幅幅具有中國傳統意境的扇面,實現傳統文化符號于現代文創產品中的新應用,這是對南京絨花的現代化賦能。
傳統的南京絨花手工藝在現代社會背景下發展有一定局限性,傳統工藝在新時代中的創新發展,是繼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當下,結合數字媒體等信息化技術,可進一步創新南京絨花的視覺表達形式。
南京絨花造型多以動植物為主,色彩明艷,而如今結合數碼噴繪設備及環保材料,針對流行趨勢和受眾人群的審美品位進行改革創新,以高級灰的莫蘭迪色、近似色、類比色進行和諧的色系噴繪,形成高雅清新的新絨花之風。
再者,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將南京絨花的造型進行平面化,對金屬板、木板、卡板、PVC板等板料進行圖案線雕,鏤空出平面化的南京絨花圖案,使得現代的媒材具有傳統文化的溫度和內涵。
南京傳統手工藝在現代化社會發展中受到很大的沖擊和影響,南京絨花的制作成本較高、工藝復雜、學時較長、流程繁復,投入時間久、精力大、回報率低,給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帶來了一定的阻礙,讓傳統的絨花技藝發展陷入瓶頸。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是一種挑戰。南京民俗博物館的趙樹憲先生,作為南京絨花傳承人,始終堅持走在純手工技藝的傳承之路上。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們新時代青年需要進行保護性傳承和創新性發展。
結合現代設計語境,對傳統的南京絨花技藝進行創新化設計的融合,是打開傳統技藝創新設計和發展大門的鑰匙,是未來復活傳統文化的設計新趨勢,對傳承傳統工藝本身、文化發展和設計改革都有一定的意義與價值。
南京絨花的傳統工藝具有精良的品質,傳統視野里的祈福、報喜功能,在現代設計中發展為傳統造物對人文精神的追求。提取南京絨花的精髓,融入現代設計,如服裝設計、室內空間設計、產品包裝設計等,對絨花的形式、寓意等進行設計解構,形成與現代材料相互融合的新設計;或賦予南京絨花新的工藝,將絨花通過信息化技術進行復刻,形成數字化的藝術表現成果,可增強南京絨花技藝的現代化演繹。這些絨花設計作品是現代人所追求的一座心靈居所,可安放他們的精神追求。這是傳統工藝在新時代的復興,也是對傳統工藝的敬畏與發揚。
南京絨花,一項具備傳統文化內涵和工匠精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的發展,仍然備受關注。這不僅是由于它本身所具備的高雅精致、細膩明艷、寓意美好的特質,也因為它在現代化社會中通過設計語境的不斷推陳出新,在傳承中改革發展。
歷史源遠流長的南京絨花技藝,具備了造型美、色彩美、文化美的特征,通過造型的符號化轉化、色彩的現代化設計以及文化的深入化融合,在服裝設計、空間設計、產品設計、數媒設計中,不斷得到賦新和運用。自然之花易逝,而南京絨花,憑借在現代設計語境中的轉譯,得以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