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萱亭,陳秋偉(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16)
木雕是一種在木材上進行雕刻加工的雕飾門類。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便能利用大自然中的原始材料制造器具,比如用石頭制造砍削器、用木材制作工具、用泥土制陶等。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木雕藝術逐漸滲入人們的生活。建筑木雕、家具木雕、祭祀木雕、木雕擺件等木雕作品都體現了我國特有的文化精神與審美趣味。
湖南地處洞庭、湘江一帶,因大部分地域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湖南地理位置優越,三面環山,北為洞庭湖,地處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之間,地形以山地、丘陵和平原為主,境內山嶺起伏,河道縱橫,山區木材資源豐富且優質,這為湖湘木雕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
湖南省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重要的文化名省之一。湖南古屬楚地,經過千年積淀,湖南本土文化充分汲取了外來文化的養分豐富發展自身,最終形成了捐華務實和飄逸灑脫相結合的湖湘文化。“經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思想精髓,“兼收并蓄”是湖湘文化的活力源泉,“敢為人先”是湖湘文化有社會擔當的重要體現。湖湘木雕藝術源于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湖湘木雕藝術是湖湘文化的外化,而湖湘文化精神是為湖湘木雕藝術的內核。
漢唐時期國家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足,因此,人們有能力和條件追求器物及屋宇之精美。最初是修建寺廟道觀等建筑需要大量木雕裝飾,但隨著木制工具的發展和木雕技術的不斷精進,人們使用的日常家具、日用品和擺件中也逐漸出現一些木雕裝飾。在這個時期,湖湘木雕藝術發展迅速,憑借構圖巧妙、造像生動等特點,成為全國木雕工藝中一項獨特的存在,吸引了不少外地工匠來此學習。清中晚期以后,受國外藝術風格的影響,湖湘木雕的雕刻造型藝術發生了一些變化,逐漸轉向寫實。但是由于湖南地區地處中部,與外界的交流溝通不如福建等沿海城市便捷,再加上湖南地區自古以來在中原文化影響下形成的民俗傳統、質樸民風,所以湖湘木雕保持了淳厚、樸實的藝術風格。
為了加深對湖湘地域與湖湘木雕風格關聯性的了解,筆者于2023年7月24日拜訪了湖南省收藏協會湖湘分會會長、湖湘精品木雕館館長趙雄先生。趙老師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致力于收藏木雕,目前共收藏湖湘木雕、徽雕、東陽木雕及其他地區木雕共計一萬多件。他多年來致力于木雕花板的研究,曾與他人合著有《湖湘木雕》《傳統木雕》等十余冊中國傳統木雕相關書籍,過手的古代木雕花板不計其數,只需看一眼,就知道雕版出自哪個省或哪個縣。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湖南方言是如此,湖湘木雕亦是如此。趙老師根據地域分布,將湖湘木雕劃分為湘東木雕、湘南木雕、湘中木雕、湘西木雕和湘北木雕,結合各地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分別講解了各地木雕的雕刻風格和特色。
湘東地區的雕刻受到浙江、安徽等地木雕的影響,題材雅致、造型靈秀、雕刻細致、施彩賦色高妙。其人物、花卉都刻畫得較為飽滿。現存于湘潭縣白石鄉被相關專家和齊白石后人確認為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的木雕作品,雖經歷百年風雨,木雕上的鳥獸、樹木卻無一不栩栩如生、精美絕倫。
湘西地區山路崎嶇,少數民族較多,當地木雕在保留楚地巫風傳統的同時也保留了苗族文化中講究象形、對稱的傳統審美觀。湘西木雕通常線條銳利,刻畫細致,給人以嚴謹、莊嚴的感受,例如《棒打鴛鴦》,這件木雕作品刻畫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社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戀環境下,彼此相戀卻無法在一起的無奈故事。第一部分(圖1)刻畫的是一個女人在墻內彈琵琶,借用琵琶之音來表達對墻外男子的思念之情,墻外的男子手拿折扇,眼神迷離,正在忘我地欣賞著女人的彈奏;第二部分(圖2)刻畫的是男女之情被女方家人發現后被強行打斷,女人身體傾斜,微微皺眉,像是受到驚嚇,委屈地接受著家人的指責。男人戀戀不舍地提起衣角匆忙逃跑,一手向上指,仿佛在說“我下次還會再來的”。雖然是描繪男女戀愛這種世俗題材的作品,工匠采用烏木雕刻、上涂黑漆貼金的方式,給人一種傳統家庭家規森嚴的莊嚴肅穆之感。

圖1 《棒打鴛鴦1》

圖2 《棒打鴛鴦2》
湘北毗鄰洞庭湖,與湘西地區相反,湘北地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資源豐富,人民生活滋潤,因此,在湘北木雕中人物臉部常被刻畫得很圓潤。對于動植物的刻畫也是盡量放大其體積來展現當地較為富饒的生活。例如桃源地區木雕一個最大的特色便是將樹葉雕刻得肥大飽滿。湘北木雕題材多描繪生活場景、浪漫愛情和文人題材。比如《招蜂引蝶》(圖3)、《書生暗戀》等。對比湘西木雕,湘北木雕更為柔和,線條更加靈活多變,更具生活氣息。

圖3 《招蜂引蝶》
湘西南、湘南、湘中地處湖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遺留的楚地巫風影響下木雕風格更為傳統,兼具獨特的湖湘氣質。這兩地木雕有一特色—“窗”,即在木雕背后挖個洞,把雕刻原因、雕刻人、雕刻時間、雕刻愿望等寫在宣紙上,封存于此。
據趙老師介紹,湖湘木雕一般采用楠木和香樟木,常用木材還有柏木、黃楊木等,都是湖南地區自產的木材。當時湖湘地帶傳統的木雕世家有行規,砍伐的木頭不能直接開始雕刻,需要存放至少50年,待其水分蒸發,木材干透,才能雕刻。存放越久的木料越好雕刻,越不容易被腐蝕,能夠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如果選用新木的話,在雕刻過程中木頭就很容易開裂,后期存放也更容易受潮腐蝕。
湖湘雕刻并不是特別注重物品原材料本身是否名貴,更注重物品的實用性。其一,過去湖南相較福建、浙江等沿海城市而言,交通不如其便捷,經濟也較為落后,并不屬于富裕地區。尤其是在晚清民國戰亂時期,在整個國家經濟都不太景氣的大環境下,湖南的經濟更是低迷,因而沒有多余的財力追求名貴的木材。湖南多產香樟木和楠木,就地取材不僅物料豐富,還能省下一大筆交通運輸的費用。其二,湖湘精神本身宣揚的就是低調務實和平均主義。湖湘木雕多用于建筑、家具、祭祀等場景,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美觀度很重要,但是工匠們并不想雕刻出來的作品僅被用作擺設,再加上雕刻好的物件,如窗戶、吊頂、床頭雕花板、洗臉架等會隨著使用率的增加受到磨損和腐蝕,出于實用性考慮,工匠們也不會選用名貴的木料進行雕刻。因此,湖湘木雕一般“隨遇而安”,就地取材。
湖南地處內陸,自古以來深受中原文化影響,與沿海經濟發達城市相比,湖南人的表達方式更為含蓄。趙雄老師收藏的一塊床頭雕花板,名為《聚寶盆》(圖4)。菱角在一般情況下寓意“聰明伶俐”,也有人將菱角作為一種禮品來表達對家人的深情厚誼。在這件木雕作品中,菱角卻被工匠刻畫成銀錠的模樣,溢出寶盆。創作者明明心里想的是銀錠,但卻并未在作品中直接進行刻畫,而是使用暗喻這種含蓄的方式來表達這種矛盾的思想,以溢出盆的“菱角”銀錠來表現“聚寶盆”的造型,間接表達了自己對于富足生活的向往。

圖4 《聚寶盆》
湖湘文化強調“實事求是”。因此,湖湘木雕對于木雕創作的題材容忍度高,敢于寫實、敢于諷刺。例如江浙地區文人題材的木雕多刻畫文人用功讀書的場景,或是撫琴或是作畫,韻味十足、雅趣非凡。《作畫書生》這件湖湘木雕作品卻敢于刻畫文人學習時打盹走神的狀態(圖5)。這塊木雕花板中的書生與常見的書生形象大不相同,只見他一只手撐著頭昏昏欲睡,并未發覺自己的另一只手將畫作壓出了折痕,身后原是放手巾的洗臉架被書生用來晾畫,畫的一角也不知何時折了角。書生旁邊有一小生正在磨墨,他看上去比書生還聚精會神。創作者沒有刻意營造書生用功讀書的氛圍,而是抓住了書生“偷懶”的那一瞬。打盹的書生、歪斜的桌子、折角的畫紙,無意間營造了一種畫面整體都很“懶散”的氛圍感,打破了“文人時刻都在學習”的刻板印象。正是這種實事求是的雕刻精神,使得這件作品在眾多千篇一律的文人題材木雕作品中脫穎而出,讓人耳目一新,好不生動。

圖5 《作畫書生》
湖湘木雕以創作者的自我表達為目的。對于主體形象的刻畫較為保守,常以故事情節或是寓意構建為主,畫面中的所有主體都是為創作主旨服務的,強調作品整體的氛圍感。湖湘木雕更加注重技法的個性化和創新性,從取材到呈現,從題材到工藝,從構圖到雕刻,絕不會一成不變。比如《喜鹿封侯》(圖6),圖中的小鹿雖是鹿身,但它的四肢和腦袋卻形似鳥類。類似這樣的造型若是出現在別處木雕中,會讓人覺得很奇怪,但在湖湘木雕中卻司空見慣。

圖6 《喜鹿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