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璠
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從教多年的陶麗經歷了一段職業生涯的灰暗時光。
由于生育率下降,民辦幼兒園陷入了招生困局。在投資人給定的指標壓力下,2023年伊始,擔任北京市朝陽區某民辦幼兒園園長的陶麗帶領教師團隊開展了各種招生活動。恰逢幼兒園裝修,很多家長都不愿意孩子在一個剛剛裝修完的幼兒園學習生活,使得招生工作更加困難,頻繁加班成了常態。“疲憊的狀態下,所有教師的情緒都不是很好,矛盾一觸即發。”
首當其沖的是招生老師,巨大的工作量且幾乎無“喘息”的節奏,讓他們“壓力太大,只能辭職”。即便如此,招生工作絲毫不能等人,陶麗選擇迎難而上,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然而,不滿的情緒持續滋長。比如,在陶麗和某位教師溝通事情時,教師直接拒絕;還有的教師將情緒反映在班級教育工作上,在戶外活動環節,明明應該給幼兒安排豐富的活動,教師卻不組織游戲,也沒有針對性指導,只是讓幼兒漫無目的地玩耍。“雖然我理解教師,但如果教師做得很過分,我覺得還是應該嚴厲干涉。”不過,由于幼師待遇一般,民辦園招聘優秀的教師并不容易,陶麗所謂的“嚴厲”并不是厲害的懲罰,“即使我扮演領導者的角色,交流過程中也需要時刻注意‘分寸’”。
為什么就不能理解幼兒園呢?擔任園長之初,陶麗常常因教師出現的消極態度而生氣,后來她逐漸意識到,每位教師的職業規劃是不同的,統一的高標準、嚴要求會使部分教師產生抵觸心理,這也是交流不愉快的原因之一。“到底該如何引導不同類型的教師和諧地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呢?”這個困惑長期伴隨著陶麗。
在擔任園長21年的時光中,廣東省惠州外國語幼兒園園長鄺麗麗和教師的分歧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與離職掛鉤的。
2012年,教育部正式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防止和克服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提供了具體方法和建議。變革從一線開啟。但在過程中,除了一大批堅定的支持者之外,有一些教師堅持認為“小學化”的教育是正確的,還有一些教師認為改革的結果不可預料,所以不愿意實踐。在反復溝通和推動教改深化的過程中,鄺麗麗發現部分持不支持態度的教師觀念很難轉變,這使得矛盾難以調和,最終這些教師選擇了離職。這次矛盾帶給了鄺麗麗新的管理啟發:志同道合是做好教育的前提。
引領教師朝著相同的方向奔跑,這成了鄺麗麗努力的目標,但在實踐中,反復是必然的。鄺麗麗觀察過其他同行的情況:一位園長下發某個任務前,由于工作忙碌,該園長沒有及時組織教師協商,沒有具體的計劃、安排,只是要求快速且圓滿完成。粗暴的“自上而下”式管理很快引發了教師的質疑:這件事情有沒有意義?明明做過類似的事情為什么還要做?“圓滿”的標準是什么?鄺麗麗敏銳捕捉到他們情緒后陷入了思考:如今的教師擁有先進的教育意識與教育追求,他們不喜歡做重復而低效的事情,喜歡可以激發潛力的平臺。“但并不是每位園長都有時間能夠及時地反思自己,并反饋給教師,所以很多問題就被‘埋’在了日常的瑣碎事務之下,這會導致嫌隙越來越大。”
“千條線一根針”,大概是對園長管理工作的生動寫照。他們一方面要面對上級、市場帶來的挑戰,另一方面要滿足幼兒、教師、家長的需求。由于處于領導者的角色,很多“夾縫”中的曲折隱入煙塵,無處訴說。(文中陶麗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