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 浙江省麗水市云和縣實驗幼兒園
新學期開始,我在益智區投放了色彩鮮艷、形狀各異的木珠。木珠深受幼兒的喜愛,他們用木珠開展穿珠、分類、拼畫等活動。小班幼兒手部小肌肉動作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幼兒很快穿出一串長長的項鏈,有的幼兒卻很難成功,想要放棄。針對幼兒不同的游戲需求,我重新調整了材料投放和游戲組織方式,引導幼兒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活動。
◎鏡頭實錄一:區域活動,兩個女孩在益智區穿木珠。只見小十月非常熟練地穿起了一條長長的項鏈,和以往顏色隨意搭配的串珠不同,它是由兩種顏色有序穿成的。于是我問她:“這么漂亮的項鏈,你是怎么穿的呀?”小十月想了想說:“我先穿黃色的珠子,再穿粉色的珠子,一個黃、一個粉,一個黃、一個粉。老師,我的項鏈好看嗎?”我伸出大拇指說:“項鏈真漂亮!”游戲分享環節,我展示了小十月的這條項鏈,幼兒紛紛拍手說:“真好看。”“老師,我也想這樣穿。”……
◎鏡頭實錄二:接下來幾天,班里幼兒經常嘗試有序穿木珠。但是,除了個別能力強的幼兒能夠順利完成外,其他幼兒穿出的木珠依然是無序的。一次談話中,我請幼兒說一說怎樣才能穿出有序的項鏈。有的幼兒說:“可以把木珠按照一顆黃、一顆紅的順序擺好,穿的時候就不會出錯了。”還有的幼兒說:“可以用水彩筆把項鏈先畫出來……”結合幼兒們的想法,我在益智區投放了圖示卡,讓他們參照不同圖示有序穿珠,并進行自我糾錯。
◎鏡頭實錄三:安全活動課后,幼兒們對門簾產生了興趣。經過商議,大家決定開展一次“門簾制作小競賽”活動。分組后,有的幼兒拿出紙和筆將設計的門簾畫下來,有的幼兒拿著木珠在桌面上擺放調整。幼兒設計的串珠模式各式各樣,有ABAB模式、AABAAB模式、ABCABC模式,甚至還有難度更高的AABCAABC模式。接著,幼兒拿出木珠根據自己的設計圖忙碌了起來。在穿珠過程中,他們還會不停地進行自我分類和糾錯。經過不斷努力,幼兒終于完成了自己設計的門簾。
◎游戲反思:在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幼兒從一開始的無序穿珠到有序穿珠,再到最后完成創意穿珠。在有規律的排列組合中,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得到了明顯提升,模式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發展。
追隨興趣,提升幼兒游戲水平。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因為個體差異,對相同的游戲會有不同的表現和反應。教師應細心觀察,關注幼兒游戲動態,在了解幼兒興趣、能力水平、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再進行適宜的指導。
巧設支架,助推幼兒模式發展。模式排序是幼兒數學認知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涉及邏輯思維及推理判斷能力的發展,對幼兒抽象思維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對小班幼兒來說,有序穿珠活動是新鮮的,同時也具有一定挑戰性。他們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延續活動,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系,才能對“找規律,接著排”建立感性認識。看起來似乎是簡單的重復,其實是幼兒游戲經驗積累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重在用心追隨幼兒不斷變化的興趣點,為游戲的發展創設條件,巧設支架,以幫助幼兒的模式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點 評——
游戲是兒童的學習方式,游戲中的學習往往是由內部動機引發的、自然而然的、有效的。正如案例中幼兒自發地運用教師投放的木珠開展穿珠、拼畫等活動,小十月不經意間按照一定規律穿出的漂亮項鏈,引發了一系列更加復雜的穿珠游戲。這是幼兒園游戲自然性的體現。與此同時,幼兒在不斷地穿珠游戲中逐漸獲得與優化了“模式”的經驗,這是幼兒園游戲教育性的體現。正因如此,教師的適宜支持是幼兒園游戲教育性得以實現的內在所需,同時也是在自然性與教育性之間實現動態平衡的重要條件。誠如案例中教師通過材料引發、提問激發、分享提升等多元途徑,助推幼兒將原本游戲中自發地按照一定規律進行的穿珠行為,逐漸升華為更具目的性、復雜性與挑戰性的活動。
——浙江師范大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副教授 秦元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