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玲 | 北京市大興區亦莊第五幼兒園
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美妙的旋律可以深入人心,影響人的心理活動和感知,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幼兒的整體心理發展水平。北京市大興區亦莊第五幼兒園通過開展能夠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音樂活動,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幼兒的審美經驗,使他們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
生活世界的幼兒音樂教育。音樂存在于幼兒的生活中,幼兒不可能只在上音樂課的時間才唱歌。同樣,幼兒的律動也不只在音樂課時間才會出現。幼兒開心時會跳躍、高音發聲、拍手、扭屁股、轉動身體,生氣的時候會大聲哭喊、拍人、踢東西、扔玩具,這都是生活中自然出現的音樂律動和歌唱的原型。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應從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取材,教師應記錄幼兒自我充實的片段式、非連續性音樂表現行為,幼兒生活中的音樂表現方式就是音樂劇場動作的來源之一。
早晨來園后,幼兒簽到時,教師會用“天氣兒歌”歡迎幼兒。當個別幼兒簽錯時間時,教師會用幽默的方式改變歌詞唱道“你再看一看日期吧”。雖然有時候仿編的語言不夠工整,音調也不夠準確,但是此時的音樂“活”起來了,架起了師幼互動的橋梁。
自然世界的幼兒音樂教育。自然世界是由極具生命力的個體有機組成的,其中可自主運動的動物、四季變化的植物是幼兒最關切的部分,幼兒可以從中汲取很多的音樂元素。此外,靜態的自然物也是幼兒可以操作、探索和研究的內容,比如土壤、石頭,幼兒可以用身邊唾手可得的自然物來創作和表現音樂。
自然環境中無窮變化的動植物滋養了幼兒的精神世界。天空中淅淅瀝瀝的小雨、噼里啪啦的大雨和窗戶上留下的雨點痕跡都會激發幼兒的探索熱情,他們觀察雨滴的滑落,用手或嘴巴接著雨滴,感受雨天的涼爽。這些體驗都是幼兒表達音樂的基礎。
自我世界的幼兒音樂教育。幼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他們不僅會坐在椅子上傾聽,還會在感受樂曲的情緒情感、速度快慢、力度強弱后隨音樂律動。幼兒開心時會哼唱歌曲,在地面上蹦蹦跳跳,不開心時會用一兩根手指敲打材料或默不作聲……音樂是幼兒表達內心情緒的工具。為幫助幼兒進一步認識自我、表現自己,教師應用欣賞的眼光發現、觀察幼兒的藝術性表達,鼓勵幼兒開展藝術類創作,將幼兒主動的無意識吸收的音樂元素提煉為有意識的音樂表達。
社會世界的幼兒音樂教育。音樂有助于提高幼兒的溝通能力。戶外自由游戲時間,幾個幼兒手拉手一起唱《拉圓圈》時,旁邊草坡上的幼兒跑過來說:“我可以加入你們嗎?”幼兒因為歌曲聚到一起,他們樂此不疲地重復這首好聽的兒歌,拉圓圈的時候隨著歌詞內容變化而調整圓圈的大小范圍,就這樣一遍又一遍地快樂玩耍。音樂是幼兒集體生活中的黏合劑和調味劑,同伴關系因為音樂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
幼兒是天生的藝術家,幼兒發現美和感受美的潛能源于現實生活和自然環境,而后的表現美和創造美源于幼兒有表達自己和連接他人的主動意愿。教師不僅要考慮音樂教育的目標,還要站在幼兒的視角去理解和研究音樂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以此呵護好每一個幼兒的藝術天性,讓幼兒的藝術潛能插上翅膀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