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然
(南京傳媒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禮記·禮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美食是人的基本需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國民消費的主力軍。從1979 年央視開播的內地美食節目《為您服務》的探索發展,到2012 年《舌尖上的中國》紅遍大江南北,再到如今2023 年互聯網技術加持,味蕾呈現全民參與,相關平臺不斷延伸,新興技術接連涌現,電視端和網絡端跨屏傳播,美食節目的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地方臺是指相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外所有的非中央直接承辦的電視臺,包括省、市和縣級的電視臺。在美食節目創作門檻不斷變低、受到融媒體發展不斷沖擊的情況下,部分頂級頭部平臺美食節目風頭十足,但地方臺美食節目卻正面臨著外部競爭和內部矛盾雙重危機,在發展的關鍵節點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和挑戰。
美食節目作為人最基本的需求的延伸,以不可比擬的大眾性吸引了大批創作者。如今,美食節目歷經近20 年的更新迭代,從傳統的電視媒體到優酷、抖音等各大視頻平臺,再到數不勝數的網絡紅人IP 等等,美食節目從十幾年前的寥寥無幾,到如今的密集更新、數量井噴。面對著復雜的行業現狀和激烈的競爭情況,美食節目迎來了量與質的轉變。
節目類型方面,各大綜藝、紀錄片、真人秀、網絡短視頻等不斷嘗試著直接或間接地加入美食元素。在“美食+”模式下,美食節目賽道不斷擴展。除了于其他品類相結合,還融合了明星經營、八卦情感、旅游探險、自然人文等元素,不斷刷新著不同層面的用戶,展現出國民級別的傳播能量。現如今各大平臺和IP 都充分意識到了美食節目的發展潛力,紛紛躋身競爭隊列,期待能夠在這塊流量池中占據一席之地。
在節目形式方面,早在2016 年,國內就嘗試了以VR 技術為媒介,美食+真人秀相結合的美食綜藝——《南非鋒味》。如今,不少技術領域和媒介平臺都在進行新的融合嘗試,4K 花園與西影集團于2022 年底開啟8K、VR 領域深度合作,將于2023 年聯合推出《千年陜菜II》《邊境線上的好味》兩部美食紀錄片。國內美食節目內容形式的創新表達和前沿技術的創新應用,為視聽領域開拓出了新思路,為用戶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聽盛宴。
節目內容方面,當下的美食節目早已不再局限于美食本身和傳統的廚藝教學摸索,而是轉向到了情感、文化輸出。例如,央視大型季播美食文化類節目——《味·道》,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內容——美食為突破口,試圖找尋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的契合點。從具體的內容上來說,《味·道》的每集節目核心解決一個問題——“不時不食”,同時節目中還會有民俗內容的設置,有百姓當下生活的習俗體現。《味·道》從美食出發,記錄的是百姓的生活方式,展現的是大眾的生活風貌,影響的是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態度。還有湖南衛視推出的美食綜藝《中餐廳》,根據“中餐廳”這一招牌,將視角聚焦于獨屬于中國家庭的餐桌,致力于在中餐廳內做出中國味道。
這些節目在打開大眾味蕾的同時,也讓受眾開始重新關注自己曾經忽視的美食文化,想起內心最深處的那份獨屬于自己的美食記憶。受眾在看節目的同時,也能體味到除了美食之外的多元感受。
在信息社會的迅猛發展背景下,地方臺美食節目的弊端開始暴露出來,大量平臺的出現和多元信息的傳播奪取了受眾的大部分注意力,出現了媒體廣傳和受眾窄收的矛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地方臺與其美食節目增加了對信息資源的傳播,但是相較于其他大刀闊斧進行自我革新和迭代升級的美食節目,部分地方臺美食節目大多都出現了形式固化的情況,關注度快速被其他平臺分流。
創作時間方面,傳統美食節目的制作周期和固定的播出時間難以適應當下的快節奏生活,過于冗長的節目時間不能吸引受眾耐心停留。而當今的美食節目表現形態多元,短視頻、中視頻的崛起,一大批網絡美食博主和IP 逐漸搶占用戶視線,頭部資源被搶占,其創作的“美食+”融合各種元素和題材的內容給予了用戶更多體驗和更多選擇。
創作空間方面,首先,節目拍攝場所比較單調,大多都圍繞著廚房、餐廳進行采景錄制,從而缺少新鮮感和地域特色,與大眾實際生活也產生了一定的距離。而一個成功的美食節目很容易被當作“成功范本”和“人氣密碼”,引起創作者大量的復制和模仿。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國》一鳴驚人之后,很多地方臺紛紛研究其節目范式,推出各類以“舌尖”或“味道”為題的地方美食節目。其次,制作后的播出效果往往與想象有著較大的差距,反而固化的模式使得節目原有的特色被逐漸淡化,日趨千篇一律,極大地降低了節目的趣味性和多樣性。創作人才方面,大多地方臺在面臨行業沖擊的情況下,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而一檔符合當地人需求和審美的美食節目,需要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畫面、深入淺出的介紹、對當地文化的了解等,對創作者往往有著較高審美和能力的要求。
當下的地方臺美食節目盡管都在朝著媒介融合方向努力邁進,但因一味地照葫蘆畫瓢,大多數仍不免出現尷尬的場景,即長視頻深挖趕不上平臺綜藝,短視頻吸引力遠不如平臺博主。
美食節目中食物呈現的“美”,與節目質量有直接關系。而美的呈現,更需要視聽體驗的不斷升級。例如,2012 年開啟美食題材爆火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不但有巧妙的策劃、動人的文案,而且還有專門為其編排的一系列配樂。精美的制作讓這部美食紀錄片直到如今仍在大小屏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無數觀眾的獨特記憶、國內美食紀錄片的經典之作。網友感嘆:“耳朵接收音樂信息,腦中浮現舌尖上的中國的場景,口中自動分泌唾液。”
而這樣細致的制作,無疑需要極高成本的投入。在地方臺的資金本就困頓的情況下,很難為美食節目提供可與當下競爭環境同等的資源。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食節目的制作質量和發展速度,使之難以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雖然地方電視臺在傳媒生態變革中陷入了困境,但作為地方主流媒體,地方電視臺多年的深耕細作仍然為自己積存的優勢。俗話說“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味。”不同地方的美食有著不同的特點,雖然有些地方已經形成了美食文化,但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宣傳力度,沒有采用一定的宣傳方法,地方美食還未形成別具特色的美食品牌文化,無法吸引更多的關注。相較于其他平臺,地方臺更了解本土美食呈現、更能把握本土文化脈搏,最重要的是地方臺與當地民眾距離更近、心理上更貼近,有著其他媒體不可比擬的本土基礎。
因此,針對以上的優勢,地方臺應將創作回歸本土,深挖本土美食的文化內涵,在整合中深耕當地民眾不同圈層的需要。節目內容可以是根據最近氣候和當地風俗進行美食推薦,還可以是當地足不出戶的外賣測評等,讓節目內容回歸到當地民眾需求本身,增強用戶與節目的黏性。
當地的旅游經濟和美食經濟具有十分緊密的關系,一份特色美食的線上傳播,可以吸引一大批線下外來游客,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例如,2023 年在短視頻平臺上翻紅的網絡金句“你一句春不晚,我便到了真江南。”無數網友紛紛前往江浙滬一探究竟;在網絡上爆火的淄博燒烤,吸引無數游客“進淄趕烤”的同時,還衍生出了無數新型旅游經濟,刷新了當地文旅新業態,極大提升了當地的知名度;“江南好景”引人“打卡”,淄博成為“網紅”城市,就是充分利用了媒介傳播的力量和美食文化的優勢,把外部事件變成自身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機遇。
這些案例都對地方臺有著不錯的借鑒意義,地方臺美食節目可以深挖本地文旅內涵,通過近期發生的重大事件、重點人物、重要節日連接網絡熱點進行傳播推廣。也可以與當地文旅、景區之間形成高度融合,選取一些體現當地特色、與旅游相關的美食進行創作,與當地旅游經濟形成聯動。
2023 年3 月29 日,被譽為中國網絡視聽行業風向標的《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3)》 在成都發布。報告顯示,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12 億,向各類網民群體滲透。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7.51 億,成為網絡視聽第二大應用。截至2022 年12 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進一步擴大,在短視頻、直播類應用的帶動下,網絡視聽整體用戶規模保持平穩增長態勢。正因為這些平臺擁有著數以億計的注冊用戶,才能不斷誕生坐擁百萬、千萬甚至是“破億”粉絲量的“網絡大 V”。手機移動互聯網龐大的客戶群體和活躍度,為無數普通的自媒體賬號變成“網絡大 V”提供了可能。
現如今,地方臺都相繼創建了自己的融媒體中心和自媒體賬號,積極加入網絡視聽的傳播隊列。但是在觀看量和粉絲量上也僅是濺起不大不小的浪花。在當下,傳播聚焦于人本身并朝著人格化發展,傳遞信息不再是媒介的最大價值,如何與用戶進行人際關系般的交流成為重中之重。如“四川觀察”“共青團中央”等官方網絡平臺賬號,通過其強烈的網感、接地氣的內容、人格化的互動塑造出了一個個別具一格、富有生活化的IP 形象。在互動里自稱“觀觀”“團團”等可愛的綽號,在評論中用幽默的語言進行自我調侃,在內容上配合特殊音效和表情包配合畫面等等,以多樣化的手段迅速拉近與用戶之間的距離。
在好內容的基礎上構建富有特色的IP 形象,可以有效吸引關注和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再加上地方臺自身多年積攢的受眾基礎,地方臺將本地民眾轉化成私域流量水到渠成。
在新業態、新形態的不斷變化下,地方臺節目想要打造好品牌、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可以靈活結合節目的題材和內容,以多種渠道的方式進行節目推廣,聯合線上線下齊發力。
地方臺美食節目在本臺播放的同時,還要積極適應當下融媒體用戶習慣。首先,地方臺可以利用好自身對傳播的專業性和敏感度,通過B 站、抖音短視頻、微信視頻號等線上平臺對節目進行宣傳,以多平臺賬號形成媒體矩陣。其次,將體量較大的美食節目進行剪輯,使內容更精簡,更能適應短視頻平臺。最后,還可以利用好平臺的直播手段,定點為用戶提供新鮮的內容。
除了線上發力,也要把握好線下時機。可以與商家、品牌方進行合作,推出線下的新品試吃或粉絲折扣等活動。還可以打造線上線下平臺進行聯動,打通不同圈層。例如,年輕人喜歡的音樂主題美食節、老年人擅長的花饃傳統技藝賽、商家關注的當地十佳小吃評比等等,用戶在社交媒體上互動傳播、在現實生活中積極參與,使信息傳播具有針對性,增強本地受眾對地方臺的信任和好感,以此來提升地方臺美食節目的核心競爭力和社會經濟效益。
如今媒介形態的新融合和新發展,深深影響著傳媒業的發展和走向,在此條件下用戶也養成了新需求和新習慣,這些都促使媒體重構整個生產和傳播流程。在信息的采集方面,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腿腳能奔走”。在內容的呈現方面,花樣翻新的形式都需要優秀的文案和視聽語言來支撐。放眼當今主流媒體人才團隊的水平、綜合能力,在大眾互聯網閱聽習慣日益碎片化、淺薄化的趨勢下,顯現出更強勁的優勢和更強大的競爭力。
在這樣大背景下,地方臺美食節目的制作和播出要充分考慮運行的效率和受眾的需求,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輸出。首先,要改革創新運作機制,努力迎合當下的時代轉型需求,調動人員積極性,注意整體工作環境的塑造,加強對原有人員的培訓,使其提升綜合素質、轉變工作理念,不斷推陳出新。其次,要重視年輕人才的引進,加大新一代的專業人才的吸納力度,積極聽取他們對于節目制作、內容呈現的相關建議,為其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讓他們在工作和實踐中展現出年輕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最后,還要加強新進人才的交流培養,在不斷的學習和碰撞中,提高綜合素質、開拓專業技能,為節目質量的提高提供人才保障。
以美食為題材的節目作為人最基本需求的延伸,一直都是受眾的剛需內容之一,在節目創作方面,美食一直都是節目創作的源頭活水。對于美食節目賽道來說,敬畏食物、順應習俗、尊重觀眾,讓美食得以回歸平凡而真實的生活,才能得以實現“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的目標。而這才是真正打動觀眾的“突圍之路”和“人氣密碼”。對于美食節目創作來說,在日新月異、數字技術不斷沖擊的當下,變的只是手段和形式,不變的是其核心價值和內在邏輯。不斷勇于探索、敢于創新是每一類型節目的必然之舉,在時代洪流的不斷沖擊下,勇立潮頭才能出類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