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屈一平 / 中國美術館 朱永安
60年來,中國美術館始終與時代同頻、與人民同行;如今,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上,向著打造國家級乃至世界級藝術殿堂的目標奮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以來,中國美術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精神,圍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典藏大家藝術精品、加強國際國內交流、促進當代藝術創作、打造美術高原高峰、惠及公共文化服務”六個方面扎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僅以典藏藝術精品一項為例,在中國美術館13萬余件藏品中,就有1.3萬余件是2014年10月以來入藏的,超過現有藏品比例1/10。
總結過去,展望未來。中國美術館將以建館60周年為新的起點,對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中國美術館“在高質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質服務上下功夫”的要求,助推藝術融入時代,讓中國美術館的這滴“水墨”更好地匯入國際化浪潮之中,站在世界級的藝術殿堂之上,喚起觀眾與藝術作品之間的情感共鳴。
“好家底”服務大眾,藏品是中國美術館開展各項工作的基礎。
中國美術館收藏從古代至當代的各類經典作品達13萬余件,涵蓋了中國美術,特別是近現代美術發展的歷程。珍藏的藝術作品中有蘇軾、唐寅、徐渭、任伯年等我國有代表性的繪畫大家的國畫珍品,有于右任、高二適、沙孟海等我國知名書法家的佳作,有劉開渠、滑田友、王臨乙等著名美術大師的繪畫、雕塑作品等各類中國傳統美術優秀作品,也珍藏有由德國路德維希夫婦捐贈的畢加索、達利、珂勒惠支等世界級藝術大師的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如今,中國美術館內“國寶”不僅頻頻亮相,形成了“典藏活化”系列展覽的品牌項目,還以“藏寶閣”形成了常設空間——參觀者只需乘坐電梯到六層,就可以看到大師的經典作品。
雕塑家吳文家、吳乙真父子將著名油畫家、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創辦者顏文樑晚年作品《晚霞雪景》無償捐贈給中國美術館時表示:不想藏之獨賞,以致日后流失,中國美術館是收藏此畫的正當歸宿,唯此是對老師的最高敬意。時年97歲高齡的楊振寧將摯友熊秉明親手鍛打的雕塑《筆架》捐給中國美術館時說:“這份永遠的情感只有在中國美術館才能永存。”
值得一提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美術館進一步明確館藏定位,并逐步完善了藏品征集工作的相應制度,以確保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征集工作。制度保障、展廳設置、典藏活化,讓觀眾明顯感覺到“活”起來的國寶更動人。
好展覽吸引大眾,展覽是中國美術館吸引觀眾、留住觀眾的紐帶。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表示,藝術增進友誼、交流加深感情,這些面貌各不相同的作品將編織出文明互鑒的多彩篇章。此次60周年大展,將增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相互了解,以豐富的藝術形式編織“融匯”之美,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增光添彩。
實際上,每逢重大時間節點,中國美術館從未缺席。新時代的中國美術館更加注重以美的語言,刻畫時代的精神圖譜,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中國美術館在第一時間策劃并舉辦“人民的形象——中國美術館藏美術作品展”,以經典美術作品展示人民的精神風貌。
為慶祝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召開,中國美術館推出的“美在新時代”系列典藏精品特展,日參觀量超過2萬人次,曾經出現游客排隊長達2公里的情形。
“偉大歷程 壯麗畫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美術作品展”“偉大征程 時代畫卷——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美術作品展”等主題性展覽活動,都把握時代脈動,以優秀美術作品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
除策劃重大展覽,中國美術館還積極組織重大主題創作。2021年,由吳為山主創的大型雕塑《旗幟》落成于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廣場;在中國美術館建館60周年系列展覽中,由吳為山領銜創作、組織全國優秀雕塑家共同完成的《長征組雕》,第一次以組雕形式表現了長征壯舉,獲得了廣大觀眾高度評價。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9月3日,由中國美術館、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館聯盟共同主辦的“美在融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美術作品展”將與觀眾見面。集中展示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67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180件藝術作品,涵蓋油畫、版畫、雕塑等美術品類,展示當代中國文化的精神氣象和放眼世界的格局與情懷。
“好服務”溫暖大眾,藝術要貼近公眾,是中國美術館始終秉持的態度。
6月17日上午,吳為山為前來觀看“美在新時代——中國美術館建館60周年系列展覽”的近百名觀眾帶來一場極為生動的“館長導賞”,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為大家講述一件件經典美術作品及其背后的動人故事,展廳里不時響起陣陣掌聲。
作為全國政協常委,吳為山曾在全國兩會等不同場合多次提出“加強全民美育”等提案和建議,在他看來,全民審美素養的提升是新文化滋生發展、創新創造的基礎。高品質服務要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標準,強品牌、重創新、抓細節,優化再優化,提升再提升,拓寬覆蓋面,推動全民美育。要使規模巨大的人口成為實現現代化的資源,唯有通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提升人口素質。
2015年2月,中國美術館推出“大師講大美”學術論壇。吳為山為其定下基調:大視野、大情懷和文化大美,用大美之藝和大愛之心來化育大眾,使大眾的審美素養得到不斷提升。中國美術館先后約請過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院長采列捷利等中外名家,探討美學與美育話題。
如何實現“展覽的永不落幕”?如何讓館藏作品能被更多觀眾欣賞?需要依靠新時代的全媒體傳播,將中國美術館的社會效能放大和延長。
2016年1月,吳為山在《光明日報》首次提出“一張報紙便是一個博物館”,將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美育教育”的外延拓展至更為廣闊的空間。之后他又提出“一塊屏幕就是一個美術館”的理念,通過手機客戶端發布“云”項目,專門制作的90集《中國美術館藏經典作品》視頻經“學習強國”等平臺傳播,閱讀總量突破1000萬人次。
近期,為縮短觀眾入館排隊時間,改善參觀體驗,中國美術館優化升級了預約參觀系統并改進驗票方式。這正是貫徹“三高”要求,從觀眾出發,推進高品質服務的一個具體實例。
走“共享”之路,積極發揮中國美術館的“國家文化會客廳”功能。
中國美術館為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講話精神,近10年接待了近千位中外政要和國外貴賓,并獲得了高度贊譽。
9月3日,以俄羅斯著名藝術家祖拉布·采列捷利再次捐贈作品為契機,中國美術館策劃“生命的律動——祖拉布·采列捷利藝術展”,將展出包括9件油畫、5件雕塑、20件版畫捐贈作品在內的80余件采列捷利代表性作品;
9月7日,中國美術館將舉辦“為新時代人物塑像”2023年教師節專場活動,這是“為新時代人物塑像”第20期專場活動,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人民教師致敬;
9月9日,延續中國美術館建館60周年系列展之“墨韻文脈”的主題,中國美術館聯合遼寧省博物館,精選古代山水畫經典之作,將推出“墨韻文脈——遼寧省博物館、中國美術館藏古代山水畫展”;
…………
中國美術館新的甲子已然開啟,強國路上的動人故事正以美的語言向世人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