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琪 聶康才 高維嘉 付 瑜 陳玉琴
(西南民族大學建筑學院,四川 成都,610225)
人類聚落除了城市、鄉村以外,還有一類因某種特殊功能而聚居的特殊聚落,如寺院聚落便是特殊聚落之一[1]。我國民族眾多,存在著多種宗教信仰,也有許多文化融合。各民族之間由于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宗教信仰等不同,使得其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在建筑風格、形式上千差萬別[2]。川西高原獨特生境、獨特文化地理區域必然蘊育獨特的人類聚落形式。其中高寒高海拔的生境對寺院聚落的形成、演變至今的形態有著重大的影響。
在研究川西高寒高海拔特殊聚落——寺院聚落中,我們將聚落分為融合型寺院聚落和獨立型寺院聚落兩大類型,其中融合型聚落又細分為城寺型寺院聚落、(鄉)鎮寺型寺院聚落、村寺型寺院聚落三個小類,從中選取了四個典型寺院聚落進行研究,分別為白玉寺寺院聚落、草登寺寺院聚落、林坡寺寺院聚落以及棒托寺寺院聚落,見圖1所示。
圖1 典型特殊聚落位置示意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本文運用GIS、RS等技術,以聚落空間為主線,研究氣候、場地、自然條件、交通、社會、經濟、宗教等內容,分析聚落形成、演變的特點,探索川西高寒高海拔地區寺院聚落的適應性,分析并歸納總結出高寒高海拔寺院聚落空間的適應、存在原因。并提出村落與寺院發展適應性的形成和改造的策略和建議,對典型寺院聚落進行調查記錄歸檔,進而提出引導、調控、保護、傳承、發展的思路與策略,為地區的發展與保護提供建議,對鄉村振興、傳統文化及村落保護發展有一定實踐意義。
目前,聚落研究的主要方向為村落空間形態及布局、村落建筑或環境景觀特征,或提出聚落保護的相關建議,相關文獻有學者黃馨予發表的《基于人類聚居學理論的河西走廊傳統聚落空間形態研究 ——以肅南縣馬蹄藏族鄉為例》;學者邵婷、楊盡、向明順的《四川省不同地貌區鄉村聚落空間格局及影響因素分析》等。部分學者對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的保護策略、空間改造和利用方法等進行實踐方法的研究[3-6],此類文獻有學者趙雅樂的《災后重建區鄉村聚落空間韌性評價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北川羌族自治縣為例》;學者曹馨躍的《韌性視角下黑龍江省鄂溫克族鄉村聚落景觀評價及策略研究》等。此外,部分學者借助空間句法等手段對傳統村落進行量化研究。但是,目前對特殊聚落進行研究的文獻仍然較少。
大多學者對國內外藏傳佛教寺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寺院建筑上。學者們把更多的目光集中于青藏高原腹地,關于西藏自治區范圍內的大量寺院建筑研究已經比較深入,全區范圍內的總結性論文與專著也頗具規模。關于分布在青海、甘肅、內蒙古、云南、四川等地區的藏傳佛教寺院建筑也有較多的文章、論文見刊,已然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7-9]。
本文研究的特殊聚落中的寺院聚落是由學者聶康才、學者文曉斐首次提出,他們在第25屆民居建筑年會上發表的《川西高原藏傳佛教寺院聚落綜述及多源數據支持下分布特征研究》,從聚落人居環境的角度進行融貫的綜合性研究,并詳細科學地記述了特殊聚落中的寺院聚落在空間上的分布特征。除上述學者相關研究外,對于寺院聚落的研究仍較少,對此,筆者希望本文能對寺院聚落的相關研究做出一定補充。
川西獨特的高寒高海拔生境,孕育形成獨具特色的寺院聚落,影響聚落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兩個,即地理因素以及人文因素。不同類型的寺院聚落由于本身所處地理位置、氣候環境、交通條件、民俗文化等形成不同的布局方式,也因適應不同的影響因素具有不同的發展方向。一般而言,城寺型寺院聚落相對(鄉)鎮、村寺型寺院聚落來講,往往處于較為平坦開闊的位置,聚落面積較廣,交通便利,氣候適宜較多人居住生活,文化特征由于文化交融并存而具有復雜的特征;獨立型寺院聚落往往處于山谷或山間,相對融合型寺院聚落更具神秘色彩。
本文主要從寺院聚落選址和布局對局地氣候的適應、外部交通聯系的演化機制以及寺院生活物資的保障機制三個方面出發,研究典型寺院聚落的適應性。
川西高原地區氣溫低,降水少,日照充足,幾乎沒有夏季氣候,冬季可長達半年以上。川西高原較高的海拔高度、坡度等因素影響人們的居住與生活,嚴峻的自然條件及地理環境影響了寺院聚落的選址與布局。
寺院聚落的選址與山水格局、地理環境具有較強的聯系,本文選取四個典型寺院聚落對其選址進行研究,見表1所示。
表1 寺院聚落山水格局適應性分析
不同類型寺院聚落的布局極大體現了對氣候、海拔等自然條件的適應性,本文主要從建筑的布局、建筑墻體以及道路寬度等方面對寺院聚落的選址和布局對局地氣候的適應性進行闡述。
(1)為適應冬季干燥寒冷、長冬無夏、春秋短促、晝夜溫差大的氣候,寺院聚落的建筑布局一般為南北向,以獲得充足的陽光,并且為適應氣候影響,聚落主要建筑與次要建筑間形成獨特的形態聯系,如白玉寺寺院聚落多采用院落式建筑形式,房屋相互遮擋,產生一定陰影面積,在夏季能夠有效阻擋日曬;草登寺寺院聚落總體呈向心型組織布局,房屋鱗次櫛比、錯落有致,以達到日照充足時建筑相互遮擋的效果;棒托寺寺院聚落在建筑空間、街巷空間等均適應氣候,做到保暖防寒的效果,高低大小形狀各異的塔錯落其間,形成抵御寒冷的屏障。
(2)寺院聚落的建筑墻體多用泥土或者不透水的巖石筑成,厚重敦實,可以有效隔離夏季室外的炎熱空氣,也可以有效防止冬季室內熱輻射散失,使室內溫度相對舒適。建筑空間結構緊湊,墻體大多不設窗,只開通風孔,既有效地降低夏季室外強烈日照引起的室溫波動,同時滿足采光通風的要求,寺院墻體的入口一般不開在北側,適應冬季寒冷氣候,防止由于南北側開口的寒風影響正常生活。除此外,為防雨、防潮,寺院內地坪往往高出周圍道路,采用暗溝排水。
(3)寺院聚落一般外圍存在較寬道路,能夠通風適應夏季炎熱特點,而內部道路較窄,并且蜿蜒曲折,以適應冬季寒冷氣候,達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如草登寺寺院聚落,聚落內部交通較窄,為支路道路,聚落建筑圍合達一定程度時,存在一些較寬道路。
聚落與外界聯系,發生各種必要性的活動等均需要通過交通來實現,在研究選擇的典型寺院聚落中均存在必要的交通要素。城寺型寺院聚落建設用地范圍較廣,為適應必要的經濟活動等,需要豐富而完整的交通體系;相對而言,鄉鎮型、村寺型寺院聚落則缺少完整的交通體系,一般沿聚落周邊存在主要道路,聚落內則為通達的支路;獨立型寺院聚落則有所區別,聚落一般獨處一地,距離周邊的村落等存在一定水平距離或空間距離,由于部分寺院位于山頂或者獨立的河岸,交通相比較前三種類型較為簡單,一般由主要的一條道路引導出入。
除交通本身的布局這一重要的要素以外,交通水平同樣是一重點,城寺型寺院聚落往往具有更加便捷的交通工具以及交通消費水平,對寺院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對四種寺院聚落類型的交通適應性進行分析,見表2所示。
表2 寺院聚落交通適應性分析表
寺院聚落最大的特征是聚落中存在寺院這一要素。寺院是人們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既是信徒參拜之地,也是僧人修行所在,寺院與人們其他生活的功能存在融合和分離兩種現象,均是寺院聚落形成中適應環境、適應人類活動的結果。寺院聚落中寺院給與聚落中或聚落以外的居民宗教服務的同時,獲得周邊居民的物資補充,從而支持和保障寺院的發展。
不同類型的寺院聚落由于包含功能的差異,寺院與聚落內部以及周邊如何建立物資供應關系也有所不同。采用對比分析方法,對不同類型的聚落內部寺院物資的供應關系進行梳理,見表3所示。
表3 寺院聚落寺院物資供應聯系適應性分析表
寺院聚落周邊一般存在居住以及基礎商業功能,便于寺院實現物資的交流轉換,在較小范圍內滿足在此地居住的僧侶以及居民的居住生活。不同類型的寺院聚落寺院與周邊環境聯系的主要區別在于周邊功能的豐富程度以及與周邊功能交往的便捷程度,城寺型寺院聚落往往具有更多的功能類型,逐漸發展演變形成諸多功能,不僅方便了聚落內部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了聚落與周邊區域的聯系,從而獲取足夠的物資,有相對完整的物資鏈條,從而具有更多生活保障。相對而言,鄉鎮型寺院聚落以及村寺型寺院聚落則缺少了豐富的內部物資供應場所,不適宜較多居民的生活居住,獨立型寺院聚落則再次之。
川西高原高寒高海拔生境下的寺院聚落,為適應環境發展逐漸形成各種適應機制,如選址和布局對局地氣候的適應機制、外部交通聯系的演化機制以及寺院生活物資的保障機制等,從中展現了聚落強大的生命力。只有適應了高原獨特的環境、因地制宜,才能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川西寺院聚落及其在上千年發展的歷史中形成了豐富的文化積淀,在寺院聚落的整體保護中,應關注寺院聚落的適應性與存在的適應機制,來對聚落進行規劃與保護,目光也不應僅僅聚焦在寺院建筑,還應該重點保護其特色空間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