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觀興
(中建海峽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0)
目前,我國的人口結構類型發生了重大改變,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傳統的養老社區多數采用整合社區內各種服務資源,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的基本形式,且大多數老年服務設施設計不合理,適用性較差,基礎設施及配備也比較單一,老年人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教學內容比較單一,教育功能缺失和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的矛盾愈發顯現,無法適應新時代背景下老年人精神上的需求。為此,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老年人配套基礎設施,提升老年人教育的社會關注度,建設適應我國當代老年人現狀的教育中心已經勢在必行。本文以莆田市老年文體教育中心為例,從情感體驗角度出發,探討老年人教育中心的設計。
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同狀態下的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存在差異,有的是老有所學,有的是老有所樂,還有的是有所為,或者兼而有之。基于當前養老社區現狀及社會發展趨勢,養老社區的建設重心應從“老有所養”慢慢轉向至“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學”,重視老年人精神需求,讓老年人有更多的社會參與感。同時提倡探索學院式老年教育中心的養老模式,涵蓋“頤、樂、學、為”四個維度,把對老年人的精神服務作為建設重點,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選擇、更美好的老年生活[2]。
退休后的學習,可以幫助中老年人一定程度上克服與世界的“脫節感”,學習可以讓老年人覺得自己的生活更幸福和有意義,覺得自己能夠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同時保持大腦的功能,結識更多的朋友,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莆田市老年文體教育中心是在當代背景下為迎合老年人現狀建設的項目,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玉湖片區玉湖公園東北側(見圖1所示)?;乇眰缺晨咳f科住宅小區,與莆田“兩館一宮”隔湖相望,毗鄰玉湖公園,擁有優越的景觀資源和區域優勢。建設總用地面積約20000m2,總建筑面積約為4100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為27000m2,地下建筑面積約為14000m2,建筑密度為45%。項目建設完成后將給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學習、交流及活動的新平臺,為進一步改善新時代下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提供一條新的方向,同時將極大地豐富城市內涵,提升城市品質和形象。
圖1 莆田市老年文體教育中心鳥瞰圖
根據項目地塊現狀的綜合分析,基地現有原生風貌的景觀資源和玉湖新城片區的政策支持是先天優勢條件,項目對周邊地塊的影響及呼應是方案設計的重點,如何在都市建筑的咫尺之間尋找新的方式打造具有文化內蘊的新城建筑值得深入思考。
方案設計旨在連接都市,站在城市規劃的角度,創造一個多元的社區、開放的舞臺。同時考慮以人為本,構建復合性老年教育中心,形成一個無墻的街區,一個無邊界的活動場所。重視人性關懷,構建一個傳統體驗與細致教學完美結合、教學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湖畔書院(見圖2所示)。
圖2 建筑效果圖
項目整體設計強調基地周邊自然環境與人的活動及建筑環境的整合,規劃時充分考慮基地的景觀資源和特點,項目位于莆田市玉湖片區玉湖公園東北側,基地北側緊鄰住宅小區,空間較為封閉,南側、西側臨水敞開,因此在布局上把北側封閉的空間作為設計背景,南側、西側作為主要的景觀朝向,與湖景形成資源共享,遵循“看與被看”的設計理念,使老年文體教育中心充分享用近水空間資源的同時也作為湖畔的一景,降低新建建筑對城市道路空間壓迫感的同時也為北側現有住宅留出了景觀視線通廊,充分尊重并融入現狀基地環境特征,使新建建筑與基地原有生態環境進行有機結合,形成良性互動[3],見圖3所示。
圖3 規劃設計示意圖
參照中國傳統書院模式,以垂直書院為設計出發點,在基地靠近湖面的西南側采用層層后退的活動大平臺形成面向湖景的開放空間,整體布局西高東低,面向水面逐步升起,既可以有效避免建筑對北側現有住宅建筑的日照遮擋,又可以拓展豎向的景觀空間,爭取最大的景觀面為老年人文體教育中心服務[4]。建筑整體采用多個半圍合院落布置的方式,形成縱向的序列空間,以東南向為主要采光朝向,既有效避免西曬問題,又能保證教學辦公等功能空間的采光需求,使老年人能夠在教育中心中獲得更好的教學及活動體驗。
整個建筑的景觀空間與建筑體量交錯互動,建筑圍合的院落形成向心內聚的空間格局,外部由自然景觀圍繞,而內部為學術交流空間,彰顯出教育中心交流、探索特性和開放、輕松的氛圍,符合老年人教育中心的基本需求。建筑首層大部分挑空,使外部景觀資源可以向建筑內部滲透,層層疊加的室外平臺,創造出與各個功能相適應的立體景觀,面向玉湖采用退臺的處理,作為室外交流活動空間的同時,也使城市綠地和近水空間的景觀能夠盡收眼底,同時利用坡屋面營造的景觀空間,與湖景形成資源共享,使建筑與原生態環境有機結合,形成良性互動(見圖4所示)。
圖4 立體空間形態示意圖
俯瞰整個老年人文體教育中心,環形景觀系統從外部延伸,由外而內,延伸至整個建筑內部,猶如生長中的根莖源源不斷為整個建筑輸送著生機,從湖面上看,整個建筑消隱于湖面和叢林之后,漂浮的景觀平臺呼應粼粼波光,既能遮陽避雨又是景觀休憩的空中庭園(見圖5所示)。
圖5 設計效果圖
將主入口設置于基地西南側的規劃路,利于基地與外界聯系,通過主入口廣場將人員分別引向老年人文體教育中心的活動入口和教學入口,流線上互不影響又相互聯系。沿建筑外側設置環形機動車道,外環形車道寬4m,連接主次出入口,除聯系各功能分區外,環形車道在滿足消防安全的同時實現人車分流的內部交通環境。一層平面圖見圖6所示。
圖6 一層平面圖
項目主要由教育空間、會議辦公空間、活動場所、服務場所四大功能組成(見圖7所示)。建筑主體為五層、局部三層,并設置一層地下室,依據項目主要功能分成活動中心組團和教育中心組團,活動中心組團位于基地西側,教育中心組團位于東側,兩組團之間通過長廊連接,分區明確并聯系便捷。
圖7 平面功能設計示意圖
設計將活動空間置于底層,與室外活動空間臨近,同時在活動空間中適當位置設置更衣室及淋浴房,方便老年人活動后的更衣淋浴,在活動組團中設置的內天井,也使得老年人能夠在室內活動中有更好的運動體驗,體現人性的關懷[5]。教學及辦公功能空間置于上部采光比較好的位置,面向湖面景觀。各空間動靜分區明確,同時結合各功能主要使用人員日常行為習慣,配套設置室內外互動空間、屋頂互動空間及景觀平臺,在建筑之間形成的庭院作為學習園地和活動小廣場,成為交流、學習、互動、休憩的場所。
建筑形體采用折線形的屋頂形式,以福建傳統的古厝為設計立意,旨在表現傳統的福建民居印象和傳統建筑元素的傳承與提煉,整體色調以白色調為主,與磚紅色和淺黃色墻體穿插,整體建筑形象簡潔大方,穩重經典。整體建筑風格注重簡潔、清秀,以體量高低錯落和虛實對比營造出豐富的現代建筑形象。同時通過空中的戶外平臺空間作為主要的形態元素,通過設計將植被、喬木、水景組織在一起,那一個個片段仿佛傳統山水畫中散點的意境,組成了當代多層建筑的空中“山林”。
將生態環境及人文關懷教育系統作為老年文體教育中心的核心運營系統,并以此系統構成健康社區的規劃概念。建筑內平臺系統將四大功能空間組團串聯起來,教育中心內人員通過各個開放空間到達不同的功能組團,老年人們可以無障礙地到達各個空間,去交流學習、互動交際[6]。開放空間的同時延伸視線范圍,同時采用暖色調涂料、木飾面作為主要內裝材料,營造溫暖的空間環境(見圖8、圖9所示),創造更加放松的學習氛圍,消除鋼筋混凝土帶來的冰冷都市感,使得老年人更有意愿去融入其中,從而提升老年人的歸屬感。
圖8 內庭院效果圖
圖9 夜景效果圖
同時考慮適老化設計,堅持“以老年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從老年人的視角出發,切實去感受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重點關注老年人視覺、觸覺、嗅覺、靈活性、力量的衰退,通過設置智能感應地腳燈、恒溫水系統、緊急呼叫報警系統、無障礙地面、上吊軌推拉門等創造滿足老年人生理以及心理需求的建筑及室內空間環境,去適應隨著年齡增長出現身體機能衰退的老年人,為他們的日?;顒雍统鲂刑峁┍M可能的方便。
綜上所述,老年人教育中心如同一個微型的社會,設計應當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物質需求及精神需求,從老年人的視角出發,體現生命的關懷,堅持“以老年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創建一個老年人適應、有廣泛社會參與度的幸福街區。針對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精神需求,本文分析了建設新型老年文體教育中心的必要性,并以莆田市老年文體教育中心設計為例,從設計理念、規劃設計、立體空間設計、平面功能設計、立面設計、人性化及適老化設計等方面分析了該中心的設計方案。設計中重視人性關懷,構建出一個傳統體驗與細致教學完美結合、教學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湖畔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