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璐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進入21世紀,我國對鐵路運輸更加重視,鐵路建設在我國發展迅猛,催生出一批數量巨大規模不一的新型鐵路客站,不僅需要滿足功能復雜的運輸需求,提供便捷舒適乘車條件,還要與城市建設協調發展,憑借新穎生動的造型,融入城市文化,彰顯地方特色。本文主要列舉玉磨鐵路幾個代表性站房,闡述地方特色元素在站房設計中的融入手法及其效果,體現地方特色元素應用于站房設計的重要意義。
隨著鐵路交通的發展,大批量鐵路站房應運而生,新型站房的造型大多體現了強烈的現代感及地域文化,它們通常是整條線路的亮點,直接沖擊旅客視覺。站房造型的視覺感受、室內空間及裝修效果帶給乘客的舒適程度均直接影響乘客對整條鐵路線的印象。我國一、二線城市多設大型、特大型站房,其大體量、明快流暢的造型使其立刻成為城市中的經典地標建筑,而各縣級市更多配置中小型站房,這類站房規模雖小,但數量龐大。
以往國內大多中小型站房造型設計以現代風格為主,室內裝修風格統一,主要為鐵路運輸服務,展現簡潔、典雅的現代建筑形象,而近幾年國家與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站房突出地方特色,表達城市文化,融入周邊環境,成為城市名片。地方特色融入站房同樣可提升站房質量及內涵,改善服務水平,提升公眾形象,展現綜合國力。
玉磨鐵路作為中老鐵路國內段,承載著“一帶一路”的美好愿景,有展示國門形象的重要意義。沿線各地區各站房均展示云南地區不同地段風俗風貌,其處理手法值得云南、貴州等少數民族眾多有明顯地方建筑特色的鐵路站房借鑒。
玉磨鐵路位于云南,與老撾同屬熱帶、亞熱帶地區,站房造型需更加注重體現國內地方特色,內裝突破以往單一風格,與老撾站房形成對比,體現各國風采。中小型站房體量較小,形體作為構思重點,既要體現地方特色,又不能過于零散,失去交通建筑的穩重感[1]。
建筑體塊及體量是造型設計的基礎,中小型鐵路站房以中部高大兩側低矮的對稱三段式體塊構成為大原則,在此基礎上進行形體塑造。小型站房亦有采用過不對稱體量造型的案例,但數量并不多,整體效果出彩,風格更偏活潑,但在中型站房中應用易失嚴肅端正之感,因此也僅限于在小型站房中應用。可見在體塊構成上中小型站房發揮的余地并不多。
建筑的顏色選取以素雅為原則。整體效果簡潔干凈,不宜有過多色彩。云南少數民族眾多,民族色彩十分豐富,但過多明艷鮮亮的顏色用于建筑,會使建筑更像精致的民居或是娛樂建筑,這就背離了交通建筑穩重簡潔的形象,即使民族色彩令人著迷,但在站房設計大原則下取其一二點綴即可。站房色彩選用上還需注意不要與地方特殊建筑色彩過多重合。例如勐臘站(如圖1所示),站房設計初期參考地方建筑選用了紅瓦屋面,黃木色檐口及暗紅色立柱,配色濃重極具地方風味。然而站房規模小,紅黃配色又是當地寺廟統一用色,易于混淆,且考慮到用色相似可能對少數民族民俗不敬,因此改為藍灰色屋面,取消紅色立柱,色彩淡雅輕盈。野象谷站設計初期同樣采用紅瓦屋面及黃木色,為保留建筑特色避免與寺廟建筑過于雷同,屋面正立面采用黃色格柵、黃木色梁柱搭配,檐口輔以白色,將建筑風格區分開來。大片紅色屋面面對山墻,從前方看去隱約可見,為整體增色。
圖1 勐臘站優化后方案
云南民居最突出特點便是各式坡屋頂,雙坡、四坡、重檐均應用于民居中,部分地區民居屋頂屋脊帶有端部翹起設計。云南樹木繁茂,木材易得,因此大部分民居采用木結構,檐口帶有木結構標志的斗拱、下椽。墻面材料也取材于當地盛產的石材、泥土、木板,顏色以土黃、灰色為主。云南越往南走夏季越炎熱,這些地區的民居還有一大特色便是房屋通風散熱設計,例如架空的底層以及開敞的外廊。繼續深入各地方市縣又可發現建筑細節不同,聚居少數民族不同,出產特色產品不同,文化底蘊不同,可選用的設計題材也豐富多樣。
為使建筑特點鮮明,需根據各地區建筑、特產、文化等元素,選取較為獨特的幾項作為設計題材。
基于站房三段式構成要素,站房整體形象重點通過屋面展現。玉磨線墨江站位于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哈尼族有其特有的蘑菇房,屋面轉折圓潤,似一把雨傘遮擋房間。站房屋面選取了這一特征,屋面分為四坡,每道分水線處理成弧線,形似蘑菇,站房采用標準三段式構成,中間候車廳部分高大,兩側辦公用房部分偏低依附在兩旁,三組體塊屋頂均設計為“蘑菇頂”,根據各部分體量大小進行調整,高低起伏形成聚落之感。墨江站為中型站房,規模較小型站稍大,利用些許富余面積在站房前方設計了門廊,在三段式構成的基礎上豐富空間層次。門廊立柱參考墨江盛產紫米酒的酒瓶造型,柱四條邊線由弧線構成,由下至上逐漸展開再收緊,與屋面線條呼應,屋檐下方裝飾鋁條板,對應民居屋面木結構下椽,在細節上展現設計者對設計理念的充分把握(如圖2所示)。
圖2 墨江站效果
寧洱站位于寧洱縣,為滇南要沖,是茶馬古道必經之路,“茶”與“馬”立刻成為該站構思題材。建筑順應站房中部高兩側矮的基礎體塊,根據高低走勢利用弧線銜接,塑造出馬鞍的感覺。正立面大面積采用縱橫交錯的格柵,提取自竹編茶簍,而建筑最頂端格柵抽象為四片茶葉并列排開,以此表達茶馬古道文化。顏色選用上選取當地墻面慣用的石材灰色,竹器木色以及樸素的白麻,體現厚重的文化底蘊(如圖3所示)。
圖3 寧洱站效果
野象谷站是小型站房,毗鄰野象谷旅游景區,站房塑造偏向靈動之感。站房正中采用傣族特色尖頂,兩側隨著層高降低逐漸疊級下降,下方并排的弧線線條裝飾闡釋雨林意向,顏色上選用了當地傣族建筑慣用的紅色與黃色,彼此結合精致充滿活力(如圖4所示)。
圖4 野象谷站效果
如果說建筑造型結構是一個人的外在骨像,裝飾裝修便是他的內心性格,內裝與建筑結構相輔相成,與外觀氣質相合又可表達更細致的內容。
2.3.1 特色元素的符號提取
云南少數民族眾多,各色特產豐富,可選取的裝飾紋樣數不勝數。應用于站房裝飾中,也需遵循一般設計風格,保證干凈整潔的室內空間效果。少數民族圖騰紋樣復雜,要與站房公共空間相匹配,需要再進一步簡化、提煉。
墨江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站房與哈尼族民居立意呼應,首先選用哈尼族圖騰白鷴鳥進行創作。將白鷴鳥圖騰元素相結合,中間為太陽圖形,四周作山海構成圖案,象征哈尼族智慧、勤勞和光明的前程。墨江還有其獨特的雙胞胎文化,縣城內建筑門洞等也有采用雙人臉造型,設計采用“雙”這一概念,將與人臉類似、由圓潤曲線組成的如意作為元素,兩個一組拼接,上下仍以山海圖案陪襯,代表吉祥如意(如圖5、圖6所示)。
圖5 太陽白鷴鳥紋樣
圖6 雙拼如意紋樣
寧洱縣位于普洱市中部,云南普洱茶歷史悠遠,以其最別具一格的特點,獨領茶之風騷。站房內部裝飾與造型設計理念統一,以茶葉作為重點研究對象進行符號創新。葉片本身便是非常好的設計題材,葉子簡化為菱形,葉脈作斜向線條,效仿印章陽刻陰刻的手法,彼此穿插拼接,便是很美的圖畫。葉片脈絡同樣可單獨提取,排列演變為四角或六角圖形,應用于局部(如圖7、圖8所示)。
圖7 葉片拼接
圖8 脈絡演變
寧洱全縣皆山,地形縱橫交錯,因此墻面設計運用中國水墨畫中的皴法,用白麻與灰麻石材縱橫交錯,體現山峰巍峨壯麗。現場施工中,考慮到石材色彩不可控,墻面易顯得臟亂,后期取消這一設計,統一為灰麻墻面,重點突出吊頂。
野象谷地處西雙版納國家及自然保護區,匯集眾多珍貴動植物。設計時從野象谷突出代表“大象”提取元素,結合屋面疊級將屋面橫向分隔設計為四角圓角處理的矩管,隨屋面彎曲好似象鼻。將大象的足跡演變為圓角矩形單元,效仿足跡排列,體現設計主題。內部裝飾同樣將外部雨林元素納入設計范圍,提取雨林中常見的棕櫚植物作為設計元素,把外部簡潔粗獷的線條柔化細化,曲線轉折更復雜,縱橫交織就像一片片棕櫚葉,體現熱帶雨林地域特征(如圖9、圖10所示)。
圖9 象鼻造型
圖10 棕櫚葉紋樣
2.3.2 簡化紋樣在裝飾裝修中的應用
玉磨線墨江站太陽白鷴鳥圖案作九宮格造型,底板進行雕刻處理,在候車大廳中間形成主要視覺效果,四周吊頂隨檐口起坡,將中部抬高,突顯主體圖案重點部位。候車廳室內包柱作為輔助裝飾,于柱頭采用了雙拼如意圖案,柱中部設一道簡化線條,連接柱頭與地面。原設計空間色彩沿用外裝木褐色,從墨江當地民族服裝提取哈尼青色作為空間點綴色,呼應主題。現場施工中,由于站房內部還存在座椅、靜態標識,顯示大屏等裝置,局部青色已無法起到點綴作用,甚至使室內色彩更加雜亂,因此改為白色,與周邊裝飾色彩協調統一(如圖11所示)。
圖11 墨江站候車廳效果
寧洱站屋面吊頂利用鋁條板表現出陽刻葉片效果,用穿孔鋁板表現出陰刻葉片效果,兩者穿插排列富有韻律。葉片脈絡組成的紋樣應用于柱角和頂棚下方,強化茶葉文化主題。內部用色選取普洱茶湯的棕褐色,與外部統一保持沉穩的基調(如圖12所示)。
圖12 寧洱站室內效果
野象谷站象鼻元素靈感來源于屋面結構走勢,屋面中部尖頂局部高出一小部分,“象鼻”由站房兩側開始,順屋面至升起頂棚邊結束,恰好是象鼻朝上噴水的形象,造型生動,有吉祥安樂之意。棕櫚元素采用鋁板轉印方式與柱面結合,表達地域特征。站房外部黃色過于活躍鮮亮,內部采用降低飽和度的楓木色,候車廳作為旅客等候區域,更需要溫馨寧靜的氛圍(如圖13所示)。
圖13 野象谷站室內效果
綜上所述,鐵路客站不僅是解決旅客乘車的交通建筑,還代表著城市形象,與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在玉溪至磨憨鐵路工程的站房設計中,充分結合地方特色,考慮自然環境、社會人文,使站房脫離于千篇一律的模板,具有獨立“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