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市公司透明度指數看,高透明度公司的市值普遍較高,總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在較高水平。
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看,A股上市公司對ESG的認知維持在較高水平,但ESG信息披露仍落后于實踐,實踐ESG的障礙是缺少細化政策指引、知識技能不足及專業人才匱乏。ESG信息披露相關政策的出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障礙,推動公司的ESG實踐。32%的公司因政策加大了減碳力度,46%的公司對上游供貨商的ESG要求有所提高。
上市公司對ESG投資和公司市值之間是否有線性關系,以及是否可以增加市值仍存在一定分歧。更多的公司將布局提升追蹤ESG的績效能力,65%的公司認為ESG相關投資應占總利潤的5%及以下。
光華-羅特曼信息和資本市場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本文由盧海教授及研究團隊成員李丹、宋祿霖、王鈺、吳書月完成。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的支持下,光華-羅特曼信息和資本市場研究中心每年發布中英文白皮書并更新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指數。
感謝新財富在指數研制過程中的戰略合作與支持,感謝所有參與本次指數通訊調查的分析師、機構投資者、上市公司董秘,感謝參與實地調研的上市公司。
自2019 年5 月起,光華-羅特曼信息和資本市場研究中心(簡稱“研究中心”)已連續5年發布中國資本市場信息質量白皮書和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指數。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是衡量資本市場誠信的一個重要維度,研究中心構建的透明度指數結合了主觀指標(廣大市場參與者的觀點)和大數據基礎上的客觀指標(上市公司會計盈余質量、監管機構的調查和處罰記錄等),旨在全面綜合反映上市公司的信息質量和透明度。
2023年2月,研究中心和新財富通過電子郵件聯系了4662家上市公司的董事會辦公室,邀請其參與通訊調查,共收到535家公司的自愿詳細回復,回復率為11.5%。2023年的白皮書從可持續發展(ESG,環境、社會和治理)的視角,對比過去3年中國資本市場對ESG的理解,實踐以及布局的變化,探討ESG信息披露相關政策的出臺是否對公司運營和產業鏈產生影響,洞察ESG理念在中國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2023年度透明度指數也持續涵蓋了ESG相關指標。希望通過分享我們的研究成果,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資本市場對ESG價值理念的推動,支持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從上市公司對ESG理解的調研結果來看,認為ESG對企業吸引投資和長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認同度仍維持在90%以上的較高水平(圖1)。值得注意的是,認同“ESG是公共關系或營銷議題,對維持和提高企業公眾形象有重要作用”的公司比例達到80%,占比較2022年的72.2%、2021年的57.6%明顯提高,說明公司認為ESG信息的傳播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賦予企業社會資本。
從上市公司在ESG方面的實踐進展來看,9%的公司認為其ESG實踐在業內已取得領先地位(圖2),較2022年增加了5個百分點(2021年僅為2%)。此外,36%的公司已形成正式制度并披露ESG相關信息。可以發現,45%的受訪公司已落實并披露ESG工作,較2022 年的39%和2021年的24%逐年提高。公司ESG實踐程度有一定提高,可能基于國家的政策力度、投資者壓力,或是管理層ESG信息披露意識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23%的公司雖尚未披露ESG相關信息,但已經在運營中考慮到ESG因素,ESG信披雖仍落后于ESG實踐,但相比于2022 年的24%的比例已有下降趨勢,這應該緣于修訂后的《年報格式準則》提供了披露ESG相關信息的指引。鑒于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ESG實踐中,監管機構更需要完善和健全相應制度以支撐企業ESG信息披露。
上市公司在經營中已將ESG議題納入各個方面的考量,ESG與公司業務的整合程度較2022年整體有3%-9%的提高。其中,公司在選擇供貨商過程中納入ESG相關考量的提升幅度最大(9%,圖3)。


圖2 :上市公司ESG實踐階段

圖3 :ESG與上市公司業務的整合程度

圖4:未來5年上市公司對ESG議題的戰略考量
ESG與公司業務的整合戰略考量仍將集中在環境E和社會S層面。E方面,環境法規和氣候變化及碳相關議題的整合程度變化不大,分別較2022年略微下降1、2個百分點(圖4),但仍維持較高占比。S方面,上市公司計劃在各個維度提升布局,其中消費者偏好轉變和投資者偏好轉變這兩項議題的布局相比2022年均提升了9個百分點。
關于上市公司在2023年會參與的ESG投資布局方面,提升與投資者和股東就ESG議題溝通的重要性較前兩年提升了一位(圖5)。同時,設定ESG相關績效考核指標,提升公司追蹤ESG相關績效能力的投資布局較2022年上升了9個百分點,可見公司越來越關注ESG投資的回報。而提升員工在企業內部可持續發展的可能,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投資布局較2022年萎縮了3%。
上市公司實踐ESG的動機和障礙方面,履行社會責任、提高品牌聲譽、增強投資者信心及協助公司辨認自身機遇與挑戰,仍是上市公司披露ESG相關信息的主要動機(圖6)。其中,履行社會責任動機近3年重要性持續提高。
上市公司將ESG相關議題納入戰略規劃時遇到的主要三大障礙仍為缺乏ESG相關的人才、知識和指引(圖7)。其中,缺乏相關知識或專業技能這一障礙較2022年提高6個百分點,重要性上升到第二位。缺乏指引和相關人才兩大障礙同2022年相比雖仍居高位,但分別得到4、3個百分點的緩解。可見,監管機構各項行動方案的出臺落地,已為上市公司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有效的行動指引,而缺乏ESG知識和技能是公司正在面臨的日益凸顯的挑戰。

圖5:2023年上市公司確定會參與的ESG投資與布局
企業注重ESG投資是否緣于此舉有助提升企業市值?調研結果顯示,59%的受訪公司認同注重ESG投資與布局會增加市值,沒有任何公司持相反意見(圖8);21%的公司認為二者之間是非線性關系,適量注重ESG會增加市值,過度強調ESG會減少市值,這一比例較2022年減少了4個百分點,與2021年的結果相同。此外,還有19%的公司對二者的關系不確定,這一比例較前兩年有明顯提升。整體看,認為ESG或適量的ESG對市值有利的公司占比為80%,與2021年的69%相比明顯提高,卻與2022年的82%相比有所下降,顯示上市公司對ESG投資和公司市值之間是否有線性關系,以及是否可以增加市值仍存在一定分歧。
企業參與ESG實踐,可能涉及相關投資從而影響其近期盈利。為此,我們詢問了上市公司對ESG投資額應占總利潤比例的考量。結果顯示,2023年有65%的受訪公司認為這一比例應為5%及以下(圖9),3%的公司改變了過去不愿意投資ESG議題的想法,這些公司可能開始持觀望態度或轉向少量投資(5%及以下)ESG相關議題。

圖6 :上市公司披露ESG相關信息的主要動機
修訂后的《年報格式準則》和《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指引》新增了ESG相關細則,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和ESG相關工作因此發生了哪些改變?調查結果顯示,主要變化為公司的ESG工作得到管理層或董事的重視和關注(74%),以及得到投資者和重要股東的支持(48%)和得到更加細化的ESG報告指引(46%)。此外,22%的公司認為ESG信息披露工作應由企業自主選擇,按自身特色自愿披露,8%的公司并沒有受到相關政策的影響。

圖7 :上市公司實踐ESG遇到的主要障礙
通過調查上市公司2021年年報是否按照政策修訂,以及在第五章披露報告期內為減少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時,我們發現64%的受訪公司選擇披露減碳措施和效果,其中,54%的公司在年報內作相關披露,10%的公司并未在年報中作具體披露,而是請讀者參考公司的ESG報告。
36%的公司在該章節選擇“不適用”,主要原因有,公司碳排放量小,沒有減碳的必要(57%);29%的公司因為政策要求不夠清晰,不確定如何披露;還有13%的公司認為所處行業不屬于環保部門公布的重點排污單位或沒有涉及生產活動,因此選擇不披露。僅有2%的公司表示公司雖然碳排放量大,但未開始減碳。
32%的公司因信披要求而加大了減碳力度。其中,94%的公司認為這反映了國家政策風向,70%的公司認為披露后會受到投資者、監管層等各方的重視和監督。

圖8 :上市公司認為注重ESG投資與布局和公司市值的關系

圖9 :上市公司對ESG相關議題的投資占公司總利潤的預期
相應地,61%的公司并未因此而加大減碳力度。其中,因為碳排放量小,認為沒有額外減碳的必要的公司占53% ;已在做減碳工作,不需要額外加大力度的占49% ;同時還有11%的公司因對于如何核算碳排放、如何減碳等缺乏指引,因此無法落實減碳工作。
隨著生態環境部2022年初頒發的《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準則》等ESG相關新政策出臺,企業嚴格執行E領域的碳減排的要求對其生產效益是否會產生影響?調查結果顯示,14%的公司認為會增加生產效益,4%的公司認為會減少生產效益,效益的影響程度大部分集中在5%及以下。此外,37%的公司認為沒有影響,45%的公司不確定。
上市公司對E和S因素的公開披露是否會影響生產決定?調研結果發現,29%的公司認為會影響,相反,48%的公司認為不會,還有24%的公司表示不確定。
此外,上市公司是否會把E和S要求影響的部分業務轉移到上游供貨商? 20%的公司表示會,38%的公司表示不會,還有41%的公司不確定。
作為世界工廠,受訪的上市公司中既有大量提供原材料和部件的上游企業(40%),也有提供最終產品和服務的下游企業(60%)。調研結果發現,46%的公司提高了對上游供貨商的ESG要求,這一比例較2022年降低6個百分點;12%的公司認為來自ESG要求較高的國家和地區的供應商數量有所增加。ESG信息披露有顯著的合規成本和聲譽成本,所以一些企業可能會把供應商從透明度比較高的國家和地區,轉移到透明度低或者是沒有強制披露要求的國家和地區。

圖10 :上市公司ESG實踐概況
同時,39%的公司認為來自下游客戶的ESG要求有所提高,這一比例較2022年降低6個百分點;最后,5%的受訪公司認為來自ESG要求較高的國家和地區的客戶數量有所增加。
調研結果顯示,2023年受訪上市公司中僅有36%的公司設立獨立委員會或部門,專門負責ESG事務。6%的公司在2023年首次發布ESG相關報告,36%的公司在近5年開始發布ESG相關報告。34%的公司發布了1-5份ESG相關報告,近半數(46%)公司發布ESG相關報告的頻率為每年1次。通過圖10,可以大致了解中國上市公司ESG實踐的概況。
2022 年,與ESG相關的團體和地方標準以及ESG評級機構快速增長,如何構建中國ESG管理和評價體系這一熱點問題,受到資本市場參與者的密切關注。作為被評級的對象,上市公司是否會關注其在ESG評級機構中的表現?調查顯示,47%的公司會關注評級表現,同時通過溝通反饋渠道和分析研究評分指標來提升公司的得分;還有49%的公司雖然會關注,但未做相關了解;僅有4%的公司表示從未關注自身評級表現。
面對ESG評級機構之間的差異性,上市公司從被評級公司角度出發,對改進ESG評級提出如下建議。首先,評級機構應盡快針對不同行業和性質的企業,設立具有針對性和細化的ESG評級標準。在保證評級標準統一規范,評級維度更全面的同時,增加與企業的溝通反饋渠道;其次,監管機構應制定統一的ESG信息披露指引,從而規范評級標準;最后,上市公司自身也應普及可持續發展理念,開展培訓,逐步拓展ESG信息披露覆蓋范圍。

數據說明:PA25為25分位,P75為75分位

ESG作為一個在國際市場上流行的責任投資理念,如何在中國走得更遠?上市公司高管給出了如下建議。首先,監管機構需要有更明確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推動ESG相關制度落地,同時使ESG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其次,企業應該將ESG內化為自身的發展動力,加強ESG方面的建設,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實現正向循環;此外,應發揮第三方評級機構的作用,扶持國內專業評級機構的發展。中國需要在對標國際ESG標準框架和評級機構的同時,結合國情,自主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ESG評級體系;最后,應倡導投資機構在長期價值投資中納入ESG相關指標,將ESG作為投資的重要評價標準。
在新財富合作和支持下,研究中心研制了中國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指數,自2019 年起連續4 年發布,2023年發布第五屆信息透明度指數。樣本公司包含于2021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所有A股公司(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北證),共4675家。
透明度指數包括主觀指標(60%)和客觀指標(40%)。主觀指標包含對分析師、機構投資者、上市公司董秘的調查(各占16.67%權重)以及分析師、機構投資者和董秘對上市公司ESG實踐的評價(10%),客觀指標包含財務報表分析(20%)和監管問詢記錄(20%)。
排名前300的公司(簡稱“Top300公司”)平均透明度指數為3.16,其中中國神華(601088)透明度指數得分最高,為4.87(附表)。Top300 公司中,約75%的企業得到了分析師的推薦,約66%的企業得到了機構投資者的推薦,約85%的企業得到了董秘的推薦,平均ESG得分為2.04。Top300公司很少受到監管機構的處罰和問詢函,平均監管問詢得分為4.82,平均盈余質量評分為3.71,其中超過75%的企業盈余質量處于所有上市公司的前50%。
Top300公司中,制造業占絕大多數,超過了50%,這與制造業公司基數大有關。從平均指數得分來看,農林牧漁業、房地產業、采礦業、金融業、衛生與社會工作、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和建筑業的公司平均指數得分較高。
Top300公司中,有56.3%是民營企業,平均指數得分為3.13。43.7%為國有企業,平均指數得分為3.2,略高于民營企業。
Top300公司中,有161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有139家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有249家在主板上市,38家在創業板上市,13家在科創板上市。主板上市的企業平均指數得分較高,為3.17,創業板和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平均指數得分分別為3.09和3.05。
Top300 公司平均上市年限為15.1年,非Top300公司平均上市年限為12.1年,略低于Top300公司。
Top300公司在市值上要遠大于其他企業,截至2022年12月31日,二者平均市值分別為1020 億元和104億元。Top300公司2022年的平均總資產報酬率(ROA)比其他企業高出4.1%,凈資產收益率(ROE)更是高出12%(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