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有斌

海康機器IPO擬募資60億元,發行市值預計位于240億至600億元之間,寬闊的上下限意味著其發行定價將面臨激烈博弈。站在“AI+機器人”風口,海康機器過去幾年通過降價搶市場效果明顯,2019-2021年,其營收增長近2倍,凈利潤則增長近10倍。但和主要同行相比,其機器視覺業務毛利率明顯偏低,移動機器人業務毛利率和同行基本拉平,此后降價空間或有限。
過去數年,海康機器獲得的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合計高達5.4億元,占其同期總利潤的55%。此外,其又將毛利率更高的無人機業務轉讓給海康威視,上市后如何保持營收規模和盈利能力高增長,將決定其估值水平。創新業務接連進行資產證券化,不僅讓海康威視緊跟時代步伐,還有效激活了大公司內部的創新效率,提高了團隊士氣。
中國制造業正向智能化轉型,“AI+機器視覺+機器人”技術的運用,成為智能制造的關鍵力量。在這股浪潮中,以安防業務起家、長于“視覺”業務的海康威視,正從數字化向網絡高清化,再向智能化進階,努力踏準制造業升級的鼓點,而其旗下針對具體場景的各創新業務也踏風而起。
2022 年12 月, 海康威視(002415)旗下首家分拆上市的創新業務子公司、以“智能家居+云平臺”為主業的螢石網絡(688475)成功掛牌科創板。
眼下,其分拆上市的第二家子公司?杭州海康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海康機器”)擬登陸創業板,有望成為“海康威視系”第三個上市平臺。
不僅如此,海康威視2022 年年報顯示,海康微影、海康汽車電子、海康存儲三大創新業務板塊的營收均已超過10億元,更多子公司分拆上市或在路上。
這些創新業務的發展速度明顯快過母公司,且享受更高估值。同樣引人矚目的是,通過員工跟投計劃等,海康威視管理層在創新業務子公司中享有高比例的股權收益。
海康機器于2016年4月設立時,海康威視及其員工持股平臺合計投資2億元。至IPO時,海康機器估值超過240億元,7年時間增值百倍以上,員工持股平臺的持股市值將達到百億元規模。海康機器管理層身家基本千萬元起步,掌舵人賈永華持股財富約為12億元,超過很多上市民企實控人。
時代的變化是唯一的不變,尋找未來的增量是每個企業的使命。而“孵化創新業務矩陣-推動資產證券化-改善利益共享機制”的組合打法,不僅讓海康威視緊緊跟上時代發展步伐,還有效激活了大公司內部的創新效率,提高了團隊士氣。3000億元市值的海康威視,在主營業務增長幾近停滯的情況下如何求變,尋找生存的機遇,或值得借鑒。
過去5年(2018至2022年),海康威視營收規模從497億元增長至832億元,年均增幅逾15%。不過,2022年,其營收增速“斷崖式”下跌,至2%,幾乎停滯,歸母凈利潤更是成立21年來首次下滑,同比減少約23.6%。
但其創新業務卻是另一番景象,過去5年營收從約27億元增至151億元,區間增幅為459%,2022 年增長23%,遠超海康威視整體增速。
在資本市場,海康威視的子公司也迎來收獲期。2016年,海康威視成立子公司海康機器人,借助在視頻技術上的積累,布局移動機器人、機器視覺等業務領域,聚焦智能制造。處在這一高增長賽道,海康機器繼承了海康威視多年在軟硬件、算法和營銷體系等方面的積累,羽翼漸豐,眼下其上市申請已獲受理。
據招股書披露,海康機器擬IPO募資60 億元,發行不低于8000 萬股且不超過2.4億股,則預計發行價介于25-75 元/股之間。發行完成后,海康機器的總股本將增加至8億至9.6億股,則估值最低預計為240億元。如果其發行價能摸高至75元/股,即只需發行8000萬股,則其發行后總股本將達到8億股,總市值將高達600億元。
這意味著,相較大多數IPO公司相對確定的發行市值區間,海康機器的發行定價將有著更高的不確定性,也將面臨資本市場更多的博弈。
2019 至2021 年,海康機器營收從9.41 億元增加至27.68 億元,增長近2倍;歸母凈利潤則從0.45億元增至4.82億元,增加近10倍。
海康機器未披露2022年全年營收,不過其1-9 月實現營收27.86 億元,已超過2021年全年;實現凈利潤4.28 億元,凈利潤率約15.36%。我們從海康威視年報追溯到了更多信息,其2021年機器人板塊營收27.62億元,和海康機器當年營收基本一致;2022年機器人板塊營收39.16 億元,若將此視為海康機器全年營收,則同比增長四成左右。按照海康機器前三季度凈利潤率15.4%測算,其2022年凈利潤大約為6 億元,對應240 億元發行市值,市盈率約40 倍;若應對600 億元發行市值,則市盈率高達100倍。
至2023 年6 月28 日,海康機器所在的A股Wind“電子設備和儀器”板塊,去掉市盈率異常的公司(正負1000倍以上),150余家公司的市盈率平均值約為47倍,中值為38倍。若以40倍市盈率定價,海康機器和行業平均估值較接近。此前螢石網絡的發行市盈率約為41倍,和海康機器發行市盈率下限基本一致。
A股基本沒有和海康機器主營業務完全一致的公司,其兩大業務板塊機器視覺和工業機器人的可比公司主要包括匯川技術(300124)、埃斯頓(002747)、奧普特(688686)、凌云光(688400)和大恒科技(600288)等,至2023年6月28日收市,市盈率(TTM)分別為39 倍、160 倍、58 倍、63 倍和54倍。
海康機器若取40 倍市盈率,則和匯川技術、大恒科技較為接近。市盈率高達160倍的埃斯頓,2022年營收約39億元,和海康機器人較接近,其主營業務為“工業機器人和成套設備”,占總營收的7成以上,歸母凈利潤僅有1.7億元,而機器視覺業務為主的奧普特則只獲得58倍市盈率。相對來說,眼下市場對機器人業務的估值,要高于競爭激烈的機器視覺板塊。
從2015 年開始,海康威視發布年報同時加上“致股東”信,迄今已有8年。信中的核心關鍵詞從視頻監控,到AI云,再到智能物聯,公司定位早已經超越傳統的安防巨頭,成長為以視頻為核心的智能物聯網解決方案和大數據服務提供商,并孵化出諸多創新業務,為其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

智能物聯時代,賦予萬物“知”與“被知”的可能性,海康威視基于”視覺“優勢,延伸打造出八大創新業務。
一方面,智能物聯時代,賦予萬物“知”與“被知”的可能性,空間無限,但需求始終呈現碎片化、場景化特征,如何在滿足個性化需求、形成場景化解決方案的同時,最大程度獲得商業上的規模效應,是行業參與者的難點。另一方面,海康威視堅持研發投入,將感知技術從可見光擴展到紅外光、紫外光、X光、毫米波等領域,探索聲波、超聲波等領域,不斷推進溫、濕、壓、磁等感知手段,拓展多維感知,根據各行各業的特定需求進行融合應用。
2013年,海康威視推出“螢石”品牌,首次涉足創新業務,隨后于2014成立機器視覺業務中心。2016年,海康威視密集成立螢石網絡、海康機器、海康汽車和海康微影等獨立公司;2017-2020 年,每年均有新業務公司創立,最終形成八大創新業務,各個業務板塊聚焦不同細分領域。目前,海康系已經形成母公司海康威視+螢石網絡、海康機器+海康汽車、海康微影、海康存儲+海康消防、海康睿影、海康慧影的“1+2+3+3”的業務格局。
螢石網絡以開放式云平臺為核心,利用云計算、AI、物聯通訊和運動控制等技術能力,為家居和類家居用戶提供智能化產品和服務,產品直接面對終端用戶。海康機器以視覺感知、AI和導航控制等技術為核心,深耕移動機器人和機器視覺兩大領域,為智能制造企業提供核心基礎設施。
螢石網絡2022 年率先完成分拆上市,海康機器緊隨其后,有望在2023 年掛牌,為創新業務中第一梯隊。
海康汽車聚焦于智能駕駛領域,以視頻傳感器為核心,結合雷達、AI、感知數據分析與處理等技術,為乘用車、商用車以及各級消費者和行業客戶,提供安全和智能化產品。海康微影以紅外熱成像技術網為核心,立足于MEMS技術,向全球提供核心器件、機芯、模組、紅外熱像儀產品以及整體解決方案。海康存儲提供包括固態硬盤SSD、存儲卡、網盤、移動固態硬盤PSSD、固態U盤等多種存儲產品,業務覆蓋消費級、企業級、工業控制級視頻監控級和數據中心等各種場景。

數據來源:企查查,新財富整理(中國電科間接持股海康威視,海康威視和青荷投資間接持股海康汽車)
上述三項創新業務,年營收均各超過10億元,為第二梯隊,有望追隨螢石網絡和海康機器的步伐,繼續籌謀分拆。
2023 年2 月,海康威視公告稱,全資子公司石家莊森思泰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森思泰克”)擬新增注冊資本23.98 億元,其中,海康威視擬以持有的控股子公司海康汽車60%股權、控股子公司蕪湖森思泰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44.4%股權,共計作價13.45 億元,對森思泰克增資,持有森思泰克不低于56.1%股權。同時,森思泰克擬以公開掛牌方式引入一個或多個戰略投資者,后者投資金額共計10.53 億元,將獲得不超過43.9%股權。增資完成后,公司仍將維持對森思泰克控股權。以此預計,其汽車電子業務板塊將以森思泰克為資本運作平臺。
海康消防則以物聯可視為核心,向城市和企事業單位、小微用戶等提供智能消防物聯網和智慧化管理解決方案,集智慧感知、智慧防控、智慧管理、智慧救援四維一體。海康睿影是以X光成像技術為核心,主要生產非可見光探測設備,針對智慧安檢、工業檢測等領域客戶。海康慧影則深耕智慧醫療領域,主要服務于醫療器械行業客戶,努力與客戶攜手推動手術室和診療室兩大場景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目前其已推出手術顯示屏和電子內窺鏡成像系統等產品。
這“三小”創新業務,還需要更多時間成長。
總的來看,海康存儲和海康微影是海康威視向產業鏈上游拓展,其余六大創新業務則是向下游領域拓展,完善其在視覺物聯領域的全新布局。
產業升級迭代的同時,海康威視內部的利益分享機制也在改善。作為激勵員工的重要一環,2015 年,海康威視建立內部創新跟投制度,對于公司投資的創新業務,核心員工可跟進投資,通過跟投平臺持有創新業務子公司40%股權。因此,創新業務公司持股結構也基本相同,海康威視持股約六成,其余約四成歸員工持股平臺(圖1)。
不斷壯大的創新業務對海康威視整體估值的提升作用不容小視。2022 年,其創新業務實現營收150.7億元,占比達18%。其中,熱成像、汽車電子、存儲業務三個板塊,應分別由子公司海康微影、海康汽車和海康存儲貢獻,分別帶來營收27.9億元、19.1億元和16.2億元。這三家公司雖未完成股改,但也已經具備分拆上市的條件,更大規模的“海康系”已在路上。
值得注意的是,已分拆上市的創新業務估值普遍高于母公司。
目前,螢石網絡市盈率大約為80倍。海康機器發行市盈率保守估計也有40 倍,均高出海康威視當前27 倍的市盈率。
以市銷率來衡量,海康機器保守市況下發行市銷率約為5.4倍,螢石網絡約為6.7倍,也都超過海康威視的4倍。
海康威視的市值自2021 年7 月登上高點后一度腰斬,至6月28日收市,仍有3100億元,連同海康機器、螢石網絡,“海康系”公司總市值或超過4000億元。
和螢石網絡產品針對C端不同,海康機器主要面向B端,按照營收構成,機器視覺和移動機器人占2021年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62%、33%,且在國內市占率都在10%以上,兩大業務真實競爭力又如何?
所謂機器視覺,就是利用機器代替人眼來作各種測量和判斷,通過圖像攝取裝置,將攝取目標的圖像轉變成數字化信號;圖像系統再對這些信號進行各種運算,根據判別結果來控制現場設備動作。其核心是通過“機器眼”來代替人眼。
一個完整的機器視覺系統包括硬件、軟件兩部分,硬件主要有光源、鏡頭、相機、圖像采集卡等,軟件則主要有機器視覺算法、應用軟件等。機器視覺廣泛應用于3C電子、新能源、汽車、醫藥醫療、半導體和快遞物流等眾多行業。
如在3C電子領域的印刷電路板組裝(PCBA)環節,目前的錫腳檢測主要采用人眼+2D放大鏡進行檢測,速度慢且無統一標準。而采用海康機器“3D激光輪廓儀焊錫檢測”方案,運用3D激光輪廓傳感器及算法開發平臺,可以快速檢測,并取得量化數據。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預計,2025年全球機器視覺市場規模將超過1200 億元,2022 至2025 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3%。2021年,中國機器視覺市場規模138 億元,其中,2D和3D視覺市場規模分別為127億元、12億元。至2025年,中國機器視覺市場規模將達到349 億元,其中,2D和3D視覺市場規模將超過291 億元、57 億元,較2021 年分別增長153%、130%和396%。
作為海康機器的最大營收來源,其機器視覺業務當前有三大硬件產品線:2D視覺產品線、3D視覺產品線、智能ID產品線;軟件以VM算法軟件平臺為核心,同時正在開發3D視覺應用平臺。其中,2D產品占機器視覺業務的營收比例在60%以上。

海康機器的移動機器人單臺毛利高達2.8萬元,圓通、極兔均是其大客戶。
拉長時間線看,海康機器的機器視覺業務營收從2019年的4.92億元,增至2021年1-9月的17.2億元,在總營收中的占比近年保持在60%以上(表1);產品銷量從2019年的大約25萬臺增加至2021年的87.6萬臺,以及2022年前9個月的91萬臺;單價則穩中有降,從約1550元/臺減至1472元/臺。尤其是2020、2021年,海康機器的機器視覺產品連續降價,推動市占率提升。
據GGII統計,2019-2021 年,中國機器視覺市場規模從80億元提升至138 億元;同期,海康機器的機器視覺營收從5億元激增至17.2億元,據此測算,其市占率從6.16%翻倍至12.46%。2021年,機器視覺業務板塊營收(17.2 億元)以產品交付(14.8 億元)為主,占比約為86%,解決方案營收占比為14% ;產品交付中,系統集成商實現銷售占比約74%,終端用戶占比大約12%,經銷商渠道銷售不到500萬元,占比較少。
根據GGII和長江證券的研究,此前,機器視覺由于具備較高的技術壁壘,國內市場由美國康耐視(CGNX.O)、德國巴斯勒、日本基恩士(Keyence Corporation,6861.T)等三家頭部外資企業壟斷,前三大廠商的市場份額(CR3)超過60%。2020年后,國產品牌市占率首次超過50%,2021年,海康機器在國內市場的份額排名第一(圖2)。
不過,機器視覺中高毛利的部分在于光源、鏡頭、相機等核心零部件和軟件算法,而裝備制造和系統集成等環節毛利率較低。如海康機器的機器視覺業務,主要成本是直接材料,其中集成電路、機電物料和主要結構件合計占九成左右。2020 年受疫情影響,供應鏈承壓導致部分高價值原材料漲價,其機器視覺產品平均單位成本同比增長約44元,直接導致當年毛利率下降8個百分點(圖3)。
與主要可比公司相比,海康機器的機器視覺業務毛利率偏低,2021年為46.16%,而基恩士、康耐視科技、奧普特毛利率分別為82.26%、73.26%和66.51%,比海康機器毛利率高約36個、27個和20個百分點。海康機器的毛利率與奧比中光接近,但高于凌云光。如果其主要同行未來也采取價格戰搶市場,相對低毛利的海康機器或面臨巨大壓力。
和機器視覺業務相比,移動機器人處在一個更高速增長的賽道。
GGII統計數據顯示,2017 至2021年,國內移動機器人市場規模從23 億元增至78 億元,由于其主要應用的物流領域叉車替換、倉儲機器人需求等都較為旺盛,2022至2026年,這一業務仍將以年均40%左右增速發展,至2026年末市場規模超過373億元。
作為工業機器人的一個分支,移動機器人能夠根據后臺控制系統的指令進行自主行駛,到達指定地點,完成搬運、分揀、裝配等作業任務。其產業鏈上游是關鍵零部件廠商,中游是移動機器人本體及調度系統生產商,下游是系統集成商和終端客戶。

數據來源:海康機器招股書,新財富整理

圖2: 海康機器在國內機器視覺市場的份額排名第一

圖3 :海康機器各業務毛利率變化
海康機器位于產業鏈上中游,主要包括潛伏(LMR)、移/重載(CMR/HMR)、叉取(FMR)和料箱(CTU)等四大硬件產品線,以及機器人調度系統(RCS)、智能倉儲系統(iWMS)兩大軟件平臺,而且,其大部分關鍵的核心上游零部件可以自研,包括機器人主控制器、視覺傳感器、電機驅動器、電源管理模塊等,這使其提高了一體化程度。
機器視覺產品主要應用在制造環節,移動機器人更多使用在物流環節,如圓通速遞、中國郵政集團、極兔都曾是海康機器的前五大客戶。同時,其也能為汽車、新能源、3C電子、醫藥醫療和電商零售等行業提供智能物流解決方案,實現降本增效。
海康機器的移動機器人平均單價較高,不過也已從2019年的78948元/臺降至2022 年1-9 月的72099元/臺,毛利率則從49%逐漸下滑至35%。這固然和行業競爭加劇有關,但同樣也和海康機器的降價搶市場的策略有關。為了擴大市場占有率,其對“潛伏”系列產品進行適當降價,并加大經濟型產品的推廣力度,拉低了整體均價。“潛伏”系列產品,在其移動機器人板塊中的營收占比超過六成。移動機器人業務以解決方案交付為主,2021 年營收占比大約為84%(終端用戶和系統集成商分別占比39.32%、44.57%),產品交付占比大約16%。
價格策略也被證明行之有效,其移動機器人銷量從2019年的3240臺漲了2.4 倍,在2022 年前三季度達到11053 臺。據GGII統計,2019-2021年,中國移動機器人市場規模為40億元、52億元和78億元。經測算,海康機器的市占率分別為8.3%、8.55%和11.76%,兩年時間增加3.46個百分點,只是效果不及機器視覺產品降價搶市場的收益明顯。根據問詢函披露,2021年,其移動機器人銷量在國內排名第一,且整體市占率為19.88%。
2021年,海康機器的移動機器人平均每臺毛利潤高達28491元,相當于單臺視覺機器產品毛利潤(665 元/臺)的43倍。但受限于銷量,2022年前9個月,其移動機器人板塊的毛利潤占比大約為29%,較營收占比37%少8個百分點,對公司整體利潤貢獻逐漸減弱。
此外,2022 年機器人同行埃斯頓、匯川技術的毛利率分別為33.85%、35%。不過,這兩家公司的主營業務為工業機器人,其應用范疇更廣,行內的頭部企業還是發那科(FANUC)等外企。而在移動機器人市場,國產品牌市占率超過80%,競爭較為激烈,海康機器的移動機器人業務2022年1-9月毛利率為34.63%,未來其將采取何種競爭策略,還有待觀察。
除了機器視覺和移動機器人兩大主營業務,海康機器還有計算機軟件、無人機及其他這兩塊業務,其營收一度合計占總營收的比例接近11%,毛利潤合計占比逾18%。
其中,計算機軟件2019 年營收大約為8213萬元,占比近9%。這部分主要來自于委托海康科技生產時的關聯銷售收入結算,在海康機器自主生產后,該軟件收入2021年后“清零”。
“無人機及其他”業務發展趨勢良好,創收從2019 年1950 萬元增至2021年9979萬元,增長明顯,2020年以后毛利率均在60%以上。盡管如此,海康機器仍將該業務全額剝離。招股書披露,其以2022年7月31日為評估基準日,無人機事業部整體評估凈資產約1033萬元,估值8674萬元,擬全部轉讓給海康威視。
按該板塊2021年利潤3435萬元核算,這一轉讓價低至2-3倍市盈率。若參照海康機器最低40倍發行市盈率,則其無人機業務估值將在14億元左右,相當于以“白菜價”剝離給母公司。
對于為何剝離該業務,海康機器表示,由于公司的無人機產品主要用于安防領域,與機器視覺及移動機器人業務相對獨立,但與海康威視下游客戶應用場景聯系較為緊密,且主要通過海康威視及其下屬企業對外銷售,剝離無人機業務,海康機器可以聚焦主業,提高生產經營獨立性,減少關聯交易。
海康機器和母公司存在較多關聯交易。
2020年8月前,海康機器尚未建立起獨立的采購和生產體系,主要委托海康威視下屬負責生產職能的全資子公司海康科技采購和生產,其中2019 年和2020 年,其向關聯方采購金額占總采購金額的比例高達82%、66%,且海康威視及中國電科一直占據第一大客戶和第一大供應商位置。
隨著自主生產及客戶資源的拓展,海康機器的關聯交易比例有所下降。2022 年1-9 月,海康機器向關聯方銷售金額占營收之比為3.92%,向關聯方采購金額占采購總額之比為9.55%,均已下降到10%以下。
除了業務關聯交易,還有資金關聯交易。2019 至2021 年的三年間,海康機器通過借款合同,將閑置資金交給海康威視統一管理,累計拆出并收回16.35億元、19.12億元和4億元,資金拆借利率按海康威視同期所能獲得的最高活期協議存款利率計算,分別產生利息收入2062萬元、858萬元和42.5萬元,累計2963萬元。
2021年1月后,為滿足業務發展的資金需求,海康機器與海康威視簽訂財務資助合同,額度不超過10 億元,年利率為3.85%。2021 年度,海康機器向海康威視拆入資金16.78億元,歸還16.38億元,確認利息支出約853萬元;2022年1-9月,向海康威視拆入資金8.6 億元,歸還9 億元,確認利息支出324萬余元。
本次IPO,海康機器將補充流動資金9.5 億元,以后再向母公司拆借資金的需求應會大大減弱。整體來看,海康機器的盈利質量還有待提高,因為其享受了較高的政策帶來的稅收優惠和補貼,包括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
2019 年至2022 年1-9 月,海康機器獲得的稅收優惠(增值稅即征即退+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合計高達3.8億元。

數據來源:海康機器招股書、新財富整理(金額和比例取整)

資料來源:海康機器招股書,新財富整理
同期,海康機器獲得政府補助金額合計高達1.6億元,且各期所得稅優惠和政府補助合計占各年度利潤比例分別為227%、135%、44%和35%(表2)。總的來說,各期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總額(5.4億元)占海康機器同期利潤總額(9.8億元)超過55%。
2019 年和2020 年,海康機器實現盈利,集團內采購和銷售單價的價差是內部推力,而外部的稅收優惠政策和政府補助也助力多多。尤其是2019年,政府補助金額4255萬元,另有稅收優惠6000 余萬元,而當年其利潤總額不過4530 萬元。如果缺少相關優惠和補助,海康機器盈利時間將推遲。
營收大增同時,海康機器報告期間的應收賬款/票據余額也在飆升,從4.94億元增加至12.8億元,存貨金額逐期攀升,從2.62 億元增加至17.28億元,2022 年9 月末,兩項資產合計近30.1億元,占合計流動資產(37.9億元)的比例近八成。
備貨、應收賬款雙雙大增,海康機器持續“失血”。2019年至2022年1-9月,其經營活動現金流合計凈流出7.58 億元,除2020 年度外,其余各期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均為負。
2022年9月末,海康機器的資產負債率高達71.44%,而同行可比公司均值為27.88%。海康機器的流動比率、速動比率低于同行可比公司,而資產負債率更是高出超43個百分點,主要因其融資渠道較單一,而同行享受到了上市后的融資紅利。
如匯川技術2019-2021 年累計完成三次定向增發,累計募資36.7億元;凌云光2022 年6 月IPO,募資約23億元,該周期適逢海康機器發動價格戰以擴大市場,同行借助A股平臺,及時補血,應對價格戰也有足夠彈藥。
截至2022 年前三季度末,海康機器有貨幣資金5.38億元,尚不足以覆蓋當期短期借款及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合計6.55億元),流動性趨緊,需要IPO補充資金。
本次IPO,海康機器擬募資60億元,軟件和硬件建設雙管齊下,其中用于擴建產能的主要有三個方向:移動機器人、機器視覺、人工智能的技術平臺和產品研發等,預計投入募資額合計23.7億元,占比約40%(表3)。
2019 年至2021 年,海康機器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21 億元、3.83 億元和4.5億元,占營收比例為34.11%、25.09%和16.27%,研發規模在增加,但投入力度在持續降低。
移動機器人、機器視覺和人工智能三大募投項目應主要投入研發中,合計23.7億元,達到了2021年研發費用的5.3倍。

數據來源:海康機器招股書,新財富整理
海康機器目前研發人員1496名,占員工總數的比例約為44%。其員工中,本科和碩士及以上學歷合計占比近八成,素質整體較優。此前,其研發費用中,薪酬占80%以上,2022年1-9月共計38372萬元,相當于研發人員期間平均薪酬近26萬元,這意味著,其研發團隊年薪均值高達35萬元,在杭州制造業中也算TOP梯隊。預計未來幾年海康機器的研發投入規模和比例將顯著提升,還將吸收更多新鮮力量加入。
本次IPO募投項目最大支出是建設桐廬基地,此地將承接海康機器主要生產制造功能。桐廬縣隸屬杭州,是浙西地區經濟實力較強的縣,桐廬也有“中國民營快遞之鄉”之譽,海康機器的主要產品即應用在物流業,桐廬基地對其貼近客戶拓展市場應有幫助。
根據介紹,桐廬基地建成后年產值超過百億元,機器視覺產能達到500萬臺/年,移動機器人產能將達到7.5萬臺/年,和海康機器現有產能(機器視覺117.6萬臺,移動機器人1.9萬臺)對比,桐廬基地新產能將提升4-5倍。
青荷投資持有多家海康威視創新業務子公司40%左右的股權,在海康機器中,海康機器的董監高持有2.73%股權,員工持有6.61%股權,合計為9.34% ;海康威視的董監高以及核心人員合計持有30.66%股權,拿走大約77%份額(表4)。
海康機器董事長兼總經理賈永華出生于1977 年,是海康威視28 人創始團隊成員之一,曾在研發中心圖像處理與分析部、戰略與市場部、供應鏈管理中心等多個部門歷練,擔任過海康威視高級副總經理。2016年4月,賈永華開始獨當一面,管理海康機器人。
目前,賈永華直接持有海康機器2.087%股權,其還直接持有海康威視大約1981萬股,以此間接持有海康機器0.126%股權,合計持股約2.21%。
若以海康機器發行市值下限240億元測算,經IPO稀釋,賈永華還持有約2%股權,市值約4.8 億元;此外,其還持有海康威視1981 萬股,市值近7 億元,兩項股權價值合計約12億元,其身家超過很多上市民企的實際控制人。
其他高管和核心技術人員,主要財富還是體現在海康機器中,上市后持股市值大都在千萬元以上。青荷投資鎖定期為1年,最終能兌現多少財富,取決于未來幾年海康機器業績增長情況。
而海康威視的董監高,持有海康機器股份市值大約10億元,他們將在創新子公司一家家分拆上市的過程中,收獲一波又一波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