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才

位于歐洲北部的荷蘭,是有名的低洼之國,國土有一半以上低于或幾乎水平于海平面。所以當漲潮的時候,潮水容易流進居民的屋里,嚴重威脅著居民的生命安全。特別是全球氣候逐漸變暖,海平面持續上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如何創造性地使用其有限空間和如何與水抗爭上,在過去的300多年里,荷蘭人通過填海造陸,建防水堤壩,應用抽水系統與海爭地。但從1990年開始,荷蘭人重新開始反思,他們知道不可能將水永遠關在門外,特別是在如今全球變暖,冰山融化和城市不斷擴張。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荷蘭政府請了許多建筑設計師、水利專家、各屆名人、科學幻想家等出計獻策,最后終于想到建造幾種水漲屋高的水上房屋。
第一種:鋼管底座的水上房屋
建造這種房屋,首先需要在陸地上把房屋的大體模樣建好,接著在水面上放上一個底座,這個底座是由許多鋼管組成的,因此會有很大的浮力,然后在底座上安裝房屋的金屬的鋼架,最后把房子組裝起來。一座完整的房屋就建好了。當遇到洪水時,借助水的浮力,使房屋自動浮起來,水漲屋高,房屋就會像一艘安全的船,使人們免遭洪水的沖擊。如果沒有洪水,這樣的房屋就穩穩地坐在原地不動,就如同生根了一樣。這種鋼管底座的房屋主要起到“防”的作用,不必擔心某一天突然上漲的海水對人們造成的危害。當然,這種房屋既要質量輕,遇水有足夠的浮力,又要實用,這是目的。
第二種:發泡底座的水上房屋
鋼管雖然是空心的,但畢竟是金屬材料,重量不容忽視,如果水的浮力不夠大,就浮不起來,就會水漫屋地,影響效果。在此基礎上,設計師們設計了一種發泡底座的房屋。目前,這種發泡底座的房屋已經形成了規模,荷蘭目前就建有許多這樣的水上社區。
發泡底座首先是一個 “大”,水上小區是將水上房屋建在一個大方塊發泡塑料組成的漂浮的地基上。為了讓這方塊達到一定的結實度,必須把它包在水泥里。在它內部也填充了肋骨狀的水泥。在這種方法下做成的漂浮體的尺碼可大可小(這里的小是指一棟或幾棟房屋),并且能夠載重三層的房屋。

還要將沉重的樁子打進了水底的泥中,保證地基和房子固定在原地。這樣,水上房屋可以隨著水位的上升或下降而上下移動,但不會前后移動,人住在房子里不會搖搖晃晃,像暈車、暈船一樣的“暈房”現象大可不必擔心。房屋的基本材料都是在工廠定制好后,直接在地基上拼接而成。但蓋在漂浮體上的房屋不可以超重,所以這些房屋都是木質骨架建筑。房屋的墻壁就是一個里外都被覆蓋著的木頭構架,然后在里層外層覆蓋面的夾空處加上厚厚的隔熱與隔音層。
第三種:混凝土底座的水上房屋
這種水上房屋不是隨水漲屋高,而是固定的高度。荷蘭的建筑設計人員受到了海上鉆井平臺的啟發,希望能夠把房屋設計成像飄浮在水面上的樣子,在他們的構想中,房屋被設計成了2部分結構,一部分是水面上的木質結構房屋 ,一部分是水下的中空混凝土結構地基。

其實,像這樣的混凝土底座的水上房屋早在二戰時就形成了雛形。二戰期間,英國皇家海軍為阻止德軍的進攻,制定了一個“默恩塞爾海洋堡壘計劃”,計劃是在英格蘭開工建造堡壘。堡壘的底部是一艘駁船,駁船上的兩座高塔將駁船與頂部的甲板相連,建筑物都坐落在甲板上。建造完畢后,駁船在被拖拽到英吉利海峽薩福克郡外海面上的怒濤沙洲的指定區域之后被故意鑿沉,以使之陷入沙洲的預定位置。高出水面的部分,有軍事設施和官兵住的房屋。由于水下部分是鋼筋混凝土圓柱,所以不怕海水腐蝕。只要造得有足夠的高度,就不怕海水來襲。這種海上平臺似的建筑,平臺上可是混凝土,也可以是金屬材料,也可以木質材料或其他人造材料。這種形式的水上建筑,也就是原來的高腳屋加上了現代高科技。
水下看不見的工程就是水下排污系統和其他管道工程,污水通過統一的管道輸送出去,絕不能直接排水里。

到目前,荷蘭這樣的水上建筑早已成熟,已形成了許多水上社區了。如果說,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荷蘭水上船屋是令人羨慕的一種生活方式。不過船屋多是漁民打魚和生活場所。而今, 水上房屋已經成了荷蘭人生活的一種時尚,在很多人看來,它不僅是一棟房子,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對付全球變暖的一種最理想的生活居所和工作場地。同時,住在這樣的房子里感覺每一天都像在度假,可以隨心所欲的下海游泳,可以隨時釣魚。我們常說“笑比哭好”,低洼之國的荷蘭面對全球性的氣候變暖和海水持續上漲的趨勢,這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如果不是這樣,果真有一天,南北兩極冰山融化,海水上漲過快,到時候哭就來不及了。
荷蘭是少數幾個被迫長年累月地與水爭地的國家之一,積累了豐富的水上建筑經驗。荷蘭知名建筑師科恩·奧色斯的“水上建筑事務所”,目前已設計過水上學校、公園、公路和住房等多種建筑物,掃清了很多技術障礙。水上建筑物容易移動,一旦它們需要轉移到別的地方,采用推和拉的辦法就可以改變位置。奧色斯甚至為這種建筑方式創造了一個術語:無疤痕開發。這種建筑的理念不是填海造田的侵略式開發,而是將水作為自然的存在物,讓建筑群組成的城市適應水的分布,因而受到了環保機構的稱贊。
奧色斯設計的漂浮房屋,其概念不只是單一建筑物,而在于創造能夠漂浮的社區。他采用樂高積木的概念,讓每一棟漂浮房屋都可跟任何其他的漂浮房屋連結扣合,當洪水來臨時,整個社區就能一起安全的漂浮在水面上。漂浮房屋的結構為建筑開啟嶄新面貌,這種多元的建筑形式不同于陸地上的靜態建筑。漂浮的房屋與都市的組成創造了自由性。其可移動性更打破建筑既往駐在固定地的概念,它可以更不需要依附在固定的環境方位中。

漂浮房屋的創意是在環境氣候變遷的趨勢下產生,對于四分之一國土面積位于海平面以下的荷蘭來說,以現今的智慧與科技設法提出解決之道,學習與水共存,反映了他們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新想法。或許從更源頭來思索,人類本身自省對于環境的共同責任,才是讓地球得以繼續維持人類生存的動力。
2011年,荷蘭一家房地產公司在首都阿姆斯特丹東部建設了43套水上房屋,并將其命名為“斯塔格島”,意為“碼頭上的小島”。這43套住房像小船一樣停在碼頭上,從左至右占地約4個碼頭,每套房子有3層樓,并帶有一個大陽臺,面積達160平方米。
水上房屋的地基是一個外層涂上聚苯乙烯的混凝土大水池,可以保證房屋浮在水面不至于下沉,此外房屋底下還有多個混凝土錨將房子固定住,同時這些錨還可以保證水位上升和下降時房屋也可以隨時與水位同進退。

荷蘭的水上房屋設計著眼于百年大計,因為有關專家估計,受氣候變化影響,未來一百年內海平面將上升1.5米,許多海岸附近地區將被淹沒。果真如此,像荷蘭這樣的低洼之國,國土內又河道縱橫,海面上升,河道水位必然不斷上漲,荷蘭的專家們已經意識到目前修建的攔河大壩已經無法擋住洪水了。
荷蘭人已不再把水看作威脅,相反應當將其視為一種機遇,一次挑戰。“人水共生”這一全新戰略思想的水上住宅項目應運而生。一些國家的沿海地區被淹沒的危險迫在眉睫,但在荷蘭,“人水共生”已成為全國各地風行的理念與模式。人們的生活開始與水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