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澤多姆(Usedom)帶給我的驚喜和震撼是難以言表的。
出發之前,我們只是想在這個位于德國北部被譽為“陽光島”的海島上放松一下心情,將繁忙的工作暫時放在一邊,靜下心來享受一周的海濱假日。除了沙灘和海浪,我對烏澤多姆并無更多的期待,也沒有做任何行程計劃和旅行攻略。躺在沙灘上沐浴著和暖的陽光,閉著眼睛聽著海浪由遠及近的轟響——這幾乎是我對這次旅行的全部想像了。
由德累斯頓出發驅車北上,經過五個多小時的行程,我們到達了波羅的海海岸,頭頂上方盤旋的海鳥提醒著我們,前方便是此次行程的目的地——烏澤多姆。烏澤多姆是德國第二大島,島形狹長,北部四十二公里長的白色沙灘像一條飄在波羅的海上的白絲帶,每年吸引著大量游人前來此地休閑度假。連接內陸與島嶼的大橋建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高出海平面僅有五米多的距離。為了使大型輪船在水上航行時不被橋身阻擋,大橋會在固定時間從中間斷開,一截橋面從一側被吊起,好像有人從上方掀開了蓋子,為輪船打開了一條順利通行的航道。待輪船通過之后,吊起的橋面會被慢慢放下,進出島嶼的汽車才可以再次行駛前進。
終于上了島,然后又開了將近一個小時的車,我們這才找到之前預定好的露營地——于科里茨(ückeritz)。露營地里的房車和帳篷均勻地分布在島嶼北部的海岸線上,形成了一條將近五公里長的露營風景線。郁郁蔥蔥的樹木是這里天然的屏障,為露營生活營造出了一種自然的靜謐的氣氛。海浪拍打沙灘的聲音近在咫尺,可身在露營地的我們卻看不到一點大海的蹤跡,面前像小山坡一樣的海岸堤壩遮擋著我們的視線。暫且壓住向往大海的心情,我們先支好帳篷,然后又在里面小睡了一下,六個多小時的行程確實消耗了我們太多的體力。
當我們醒來走出帳篷時,天空已經變了顏色,從藍色向下逐漸變成粉色、橙色和紫紅色。海岸堤壩上有通往海灘的小路,我們踩著厚厚的細沙走上堤壩,到達最高處時,面前廣闊的大海一下子映入眼簾——海浪溫柔平和地涌上沙灘,然后又緩緩退去,不疾不徐,不眠不休……海灘寧靜至極,兩位老人在海里游泳,一個母親帶著孩子在沙灘上堆著城堡,這就是我們目之所及看到的全部游人。在顏色鮮艷的天空背景下,蔚藍的大海,淡黃色的沙灘,這里的一切都散發出一種圣潔的光輝,寧謐、祥和、溫馨、療愈……我們站在海邊,任海水涌上來沒過我們的腳面,再看著我們的腳印被海水沖刷抹平……人生不就是如此嗎?來過一遭,看到過天空的美麗,感受過海水的清涼,可是走過之后什么也不會留下……這一晚,我在帳篷里睡得格外香甜。至此,我對烏澤多姆的期待被完全滿足了,身體得到了極大的放松,心靈也被溫柔地安撫著。

度假第三天,我們決定去島嶼最北端的佩尼明德(Peenemünde)港口走一走,想看看停泊在港口的船只,嘗嘗美味的海鮮,據說那里還有一座歷史博物館很值得參觀。坐上烏澤多姆的城際特快列車,從于科里茨到佩尼明德花了大概三十多分鐘的時間。從佩尼明德車站走向港口水邊的途中,一座高大的由紅磚砌成的建筑出現在我們面前,墻壁已經變暗發黑的建筑被圍欄圍起來,像是一片廢棄已久的工廠園區,破敗又突兀,跟島上的優美環境在一起顯得那么的格格不入,建筑上銹跡斑斑的傳輸帶還保持著原樣,好像烏澤多姆這位絕世美人臉上的一道傷疤。我在想,這么煞風景的房子,為什么當地不拆了呢?是資金不夠嗎?還是擔心會破壞自然環境?待走近之后,我看到建筑前的指示牌上寫著“歷史技術博物館”(Historisch-technisches Museum)。我對工業技術幾乎完全沒有興趣,想盡快離開這里,可禁不住同行朋友的勸說,最終還是買了門票。
走進博物館,看到其中的簡介,我這才知道自己走進了一個什么樣的世界,以及即將觸摸到一段怎樣的沉重歷史。
二戰期間,希特勒在佩尼明德建造了他的空軍基地,用來研制火箭導彈,企圖用最先進的武器贏得戰爭。這座破敗的紅磚建筑正是當年研發并生產火箭導彈的軍事工廠,走進工廠內部,空曠的廠房里擺放著曾經煉制鋼鐵的大型熔爐,這些鋼鐵設備雖已年邁生銹,但其巨大結實的堅硬身軀還是透出一股強大的威懾力,像一個個想要吞噬現代文明的工業巨獸,顯示著二戰時期希特勒妄圖稱霸世界的野心。廠房的墻壁和窗戶已經被熏成了黑色,熔爐下的灰燼還清晰可見,一切都保留著原來的模樣,我仿佛置身于二戰時期忙碌的軍工工廠之中,看著被押來的囚犯們被強制當勞工,耳邊傳來震耳欲聾的重型機械的轟鳴聲。這哪里還是我印象里整潔現代的博物館,根本就是歷史實境重現。只有當親自置身其中時,那種壓抑又深沉的歷史感才真的將我全身包圍,這種震撼是在書本里感受不到的。

V2——世界第一枚大型超聲速火箭導彈在此誕生,這也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實戰使用的彈道導彈。"V"來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即報復、復仇,這是納粹在遭到盟國集中轟炸后表示要進行反擊的意思。V2火箭導彈自1936年開始研制,1944年首次向巴黎發射,兩天后開始瘋狂襲擊英國,使近萬名平民喪生。這時的二戰已經逐漸進入尾聲,德國敗勢顯著,希特勒還在做著最后的幻想和掙扎。盡管V2火箭導彈最終并沒有扭轉德國戰敗的局勢,卻在工程技術上實現了人類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航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1945年德國投降前夕, 400余名德國火箭專家向美軍投降,成為美國火箭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奠基人之一;蘇聯也繳獲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并俘虜了一些火箭專家,以此為起點,蘇聯開始了自己的火箭和空間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佩尼明德空軍基地的總負責人——維爾納·馮·布勞恩博士——在接手管理基地時只有二十五歲。飛向宇宙是他的夢想,他在二十二歲時就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這位年輕天才在航空領域的成就可以媲美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可是他的科研成果卻被用來屠殺生命。
博物館結語中的一段話十分發人深省,翻譯如下:“火箭的發明把人們帶上了天堂,還是拖入了地獄?所有與佩尼明德火箭制造有關的人該怎樣理解這個問題?他們是否思考過他們行為的后果?有些人可以自主決定,大多數人都只是順從,只有很少人有過良心的拷問。佩尼明德的火箭導彈有很多副面孔——是尋求事業成功發展的技術工程師,是被擊中后喪生的無辜平民,是夢想著征服宇宙的科技先驅,是想用火箭彈保衛國家的軍人士兵,也是被迫參與建造的戰俘囚犯,每副面孔都會以自己的視角審視這一 ‘機器。時至今日,火箭彈帶來的陰影仍然揮之不去,我們該用怎樣的道德律法來與這 ‘機器 相處共存?”
在博物館的出口前,寫字臺上放著一個白色的筆記本,我打開翻了翻,原來是留言冊。我拿起旁邊的鋼筆,在上面用中文寫下了 “遠離戰爭,珍愛和平”,因為真正的和平是不分語言不分國界的。

王雪妍
王雪妍,北京人,八零后,傳播學專業雙碩士,本科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于重慶大學,德國德累斯頓理工大學。兼職自由撰稿人,《出國》雜志特約記者、專欄作者,德國《華商報》專欄作者,已出版文集《易北河畔的留學時光——一本真實的的德國留學手記》,另有文章收錄在《走近德國》、《故鄉的云》、《印象檳城4》等書籍中,并在《臺港文學選刊》、《文綜》、《散文百家》等文學類期刊發表文章多篇,喜歡旅行,熱愛寫作,現居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