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朝東
(甘肅省隴西縣畜牧中心馬河鎮畜牧獸醫站,甘肅隴西 748100)
小干川村中蜂養殖歷史悠久,發展中蜂產業具有良好的歷史沉淀。小干川村養殖的中蜂屬于東方蜜蜂的一個地理亞種(品種),具有十分重要的科考、研究、保護價值[1]。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大量剩余勞動力涌向發達城市去務工,農村剩下了一大批老齡人群。針對這些年齡偏大,文化素質偏低,體力較弱的特殊人群,推廣投資小、見效快的中蜂產業顯得非常的重要。中蜂產品是一種附加值高、綠色、有機農特產品,中蜂產業也逐漸發展為小干川村的特色產業[2]。村社道路硬化后,改善了基礎設施條件,促進了中蜂產業的發展。種植結構的調整,給中蜂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蜜粉源。培育新型養蜂能手,構建一個跟蹤服務蜂農的團隊,宣傳養殖技術、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擴大養殖規模。加強養蜂專業合作社的組織、監管和引導作用,促進中蜂產業長期穩定發展。發揮基層黨建引領作用,引進蜂蜜產品精深加工項目,提高養殖收入。
小干川村位于渭陽鄉東南部,距鄉政府11km,距隴西縣縣城25km。東連通渭縣榜羅鎮,西接三門村、渭陽村,南臨和平鄉南岔村,北通錦屏村、崔家灣村,縣道107 線由西向東貫通,全村轄7 個村民小組,村社道路全部硬化,具有促進中蜂產業持續發展的交通道路。
小干川村現有耕地13495.63 畝,人均耕地6.83 畝。小干川村每年種植4000 多畝油菜花,成為中蜂春繁的主要蜂蜜源,八泥灣社的千畝核桃林等成為中蜂可持續發展的蜂蜜源。
中藥材的發展為中蜂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蜜源。在駐村幫扶隊的大力協助下,小干川村2019 年6月成立了隴西縣小干川村中藥材標準化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下社的大灣、上社的郭家灣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2022 年3月份,駐村幫扶隊又在八泥灣社通過流轉耕地的辦法建立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這2 個基地的發展,推動了黃芪、黃芩、甘草、款冬花、黨參和柴胡等中藥材的發展。蜜蜂通過傳粉,提高了經濟作物油菜籽、經濟林核桃及中藥材的產量,提高了農戶的收入。中蜂產業的發展和經濟作物油菜籽、經濟林核桃林及中藥材的發展形成了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
小干川村共有448 戶1972 人;其中建檔立卡脫貧戶181 戶778 人,于2018 年底退出貧困村序列,2020 年實現全部脫貧;有“三類戶”18戶,92 人。2022 年養殖蜜蜂158 戶(其中建檔立卡脫貧戶81 戶,普通戶77 戶);蜂蜜產品銷售收入150 萬元(其中建檔立卡脫貧戶81 戶80萬元,普通戶77 戶70 萬元),蜜蜂養殖業發展勢頭良好。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實現了產業興農的目標。
小干川村具有農戶448 戶,但是大部分年輕人到外地務工,中蜂產業發展的重擔落在了常年在家接送孫子上學的高齡老人肩上,他們整體年齡偏大,文化素質不高,對現代化養殖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差,直接制約著中蜂養殖規模的擴大和養殖效益的提升。培訓時間和農忙時間沖突,接受培訓的人數較少,培訓質量較差;除了駐村幫扶隊中的農技員外,再沒有專門的機構調配專業人員對農戶進行系統化培訓,跟蹤服務不到位,專業化的服務體系不健全,中蜂養殖無法達到規?;?、產業化、專業化。
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具有豐富蜜粉源的社養殖中蜂數量較少,養殖效益不佳。具體表現在:地勢較高但養殖歷史悠久的張家坪社養殖中蜂38 戶,具有中藥材產業標準化種植基地,具有良好蜜粉源的上社和下社分別養殖中蜂為29戶和18 戶。具有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的八泥灣社養殖中蜂20 戶。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農戶對新事物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差。
小干川村發展中蜂養殖業雖然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但是養蜂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蜂農間缺乏利益共享機制,合作社對農戶的組織、監管和引導作用不強,制約了中蜂產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尤其是近5 年來、小干川村氣候異常,春季寒流多,秋季陰雨連綿,中蜂產業發展受到影響,病害多發,采蜜時間明顯縮短,限制了蜂蜜的產量和品質,降低了農戶的養殖收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者根據季節性變化對蜂農的技術培訓重視不夠,從一定程度上挫傷了部分蜂農的養殖熱情;合作社對農戶蜂產品質量監管不到位,對中蜂產品宣傳途徑不暢,導致農戶網上銷售比例低;合作社對農戶養蜂工具采購引導不到位,采購的養蜂工具標準不統一,不利于中蜂產業規模化發展。
鄉鎮領導對收效快、投資大的中藥材、經濟林、經濟作物重視多;對投資少、較分散的中蜂產業,重視程度不足,項目申報扶持力度不夠?!包h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不成熟,村級養殖培訓內容沒有達到系統化、全面化的標準,拓寬中蜂產品銷售渠道的引領作用不強,應對暴風雨、暴風雪等突發惡劣天氣的能力不強。部分農戶對發展中蜂產業產生了憑感覺、隨大流、順其自然發展的思想,出現了依賴老經驗、老框框的原始養殖方式;與中蜂產業發展要規?;?、現代化的要求還較遠。
小干川村駐村幫扶隊以學習甘肅省蜂業技術推廣總站的培訓資料及講座為契機,熟練掌握先進的養殖技術和豐富的管理經驗,提升對農戶進行全面系統化培訓能力和專業化技術指導水平。駐村幫扶隊可在“鄉土”人才和返鄉青年中培育一批養殖技術先進、經營管理經驗豐富、營銷能力出眾的新型養蜂人才,健全專業化服務體系,推動中蜂產業發展走向規?;?、現代化。
首先,駐村幫扶隊可以在全村158 戶養殖蜜蜂的農戶中挑選出新型養蜂能手(每個社至少1~2 名),也可以在長輩養過中蜂且自己具有養蜂意愿的返鄉青年中挑選新型養蜂能手。長期對新型養蜂能手進行系統化培訓,使其具有推動中蜂產業發展走向規模化、現代化的能力,使其成為發展中蜂產業的主力軍。
其次,駐村幫扶隊還可以及時與隴西縣畜牧中心聯系,尋找縣內外現場培訓的機遇,采用“送出去”、“請進來”的人才培養方式,對小干川村養蜂能手進行專業化的綜合培訓,力爭培養出一批養殖技術先進、經營管理經驗豐富、營銷能力出眾的新型養蜂人才。
最后,不斷完善更新新型養蜂能手隊伍,構建一個一年四季跟蹤指導農戶的服務隊伍。隨著季節性變化而進行的跟蹤服務很重要。例如:暴風雨等惡劣天氣的出現,直接影響著小干川村蜜源的多與少、流蜜期的長與短,影響著蜂群的繁殖與發展,也影響著峰群抵御病敵害的能力。及時完善新型養蜂能手隊伍,并進行系統性培訓,使其具有跟蹤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駐村幫扶隊要認真學習現代化經營管理方式、鉆研先進的養殖技術,凝心聚力指導農戶,提高養殖效益。通過近5 年來的調研發現中蜂的經營管理具有系統性和季節性特征。結合春、夏、秋、冬季節性的特點,系統性指導中蜂產業發展的方法如下。
3.2.1 指導農戶做好春繁工作
油菜花普遍認為是小干川村第一個蜜粉源,在油菜花開花前20~30d 開始確定春繁時間,此時蜂王恢復產卵,春繁開始了。
首先,駐村幫扶隊要精心指導農戶選擇春繁的適宜場地。一是可以選擇有油菜花蜜粉源的地方,也可以選擇杏樹、楊樹、柳樹、榆樹等花期較早開花的地方,還可以選擇地勢較低、且有蒲公英、車前草等野草開花的地方來確定春繁的場所。這些都是蜜粉源,不但可以節約飼料,還能提高蜂群繁殖的情緒,減少盜峰和疾病的發生[3]。二是積極指導農戶選擇溫暖、干燥、向陽、避風的地方確定春繁場所。對于后灣社和東兒去社等一年四季陽關照射較少的地方,要選擇有矮墻等自然屏障的地方放蜂箱,沒有自然屏障時可以編制草簾置于蜂箱后側,阻擋北風直吹蜂箱,提高蜂箱內小環境的氣溫。三是蜂箱前面應該寬暢、有利于蜜蜂的飛翔。四是蜂箱要放在人畜出沒少的地方,也不要朝著行人較多的道路,否則會影響峰群正常的生產。
其次,指導農戶做好春繁期間喂粉和喂水工作。早春外界蜜粉源少,要指導農戶做好喂粉工作。在隔板外放置蜜粉脾,把花粉(最好消毒)與蜂蜜按照1∶0.6 的比例拌成花粉團,放在蜂箱巢框上梁,供給中蜂食用;有的農戶沒有儲備天然花粉,要指導農戶使用高質量的代用花粉,保證春季繁殖期不會缺粉[1]。指導農戶做好中蜂水分的飼喂工作。水是不可缺少的,尤其在早春期間,外界氣溫低,蜜蜂采水困難,常常出現采水后凍僵難以回巢,中蜂數量減少較嚴重的現象。如果巢內有空間,可將喂水器放在蜂巢內,喂水時可適量加食鹽,鹽水的濃度為0.1%~0.5%,提高喂水的質量。
再次,要指導農戶做好“緊脾”工作。通常所說的“緊脾”就是抽出多余的巢脾,使蜂群保持蜂多于脾的工作。農戶抽出多于的空脾、使蜂群密集,為春繁創造良好的條件。有3~4 脾蜂的通常留2 脾,隔板內放置2 張平整、較新、雄蜂房較少、有粉的巢脾,隔板外放1 張蜜粉脾。
最后,要指導農戶做好中蜂的保溫工作。蜂巢內部的溫度要保持在34~35℃。這是保證蜜蜂良好發育的重要因素。要讓農戶明白,適當群勢和適當的蜂脾是保持巢溫穩定的根本因素。保持巢內溫度適宜的辦法是以蜂群調節為主、人工措施為輔。
3.2.2 指導農戶做好夏季分蜂期和流蜜期的管理工作
夏季分蜂期中蜂管理的重點工作是做好調整蜂群,控制分蜂熱。小干川村農戶經常調整蜂群控制分蜂熱的辦法是調換子脾法和毀棄王臺法。調換子脾,就是將強群中的老熟封蓋子脾調入弱群,把弱群中的幼蟲脾調入強群。如果分蜂熱已經形成,就將封蓋子脾全部抽出調入弱群,能有效的抑制分蜂熱。抑制分蜂熱的辦法還有毀棄王臺法[4]。在接近分蜂期時,要指導農戶每隔三四天時間,就對蜂群進行一次檢查,將蜂群內的自然王臺毀于早期階段,可以起到延緩或解除分蜂熱發生,也為養王、人工分蜂爭取足夠的時間。駐村幫扶隊還應該在網上學習鉆研“安置隔王柵、剪羽翼等”較為先進的辦法,并指導農戶在實踐中應用,提高抑制分蜂熱的辦法。另外,抑制分蜂熱的辦法還有擴大巢門,加寬蜂路的辦法。隨著蜂群的壯大,巢內子脾和貯蜜增多,蜜蜂的活動加劇,導致巢溫升高;擴大巢門,加寬蜂路,可以改善通風條件,加劇巢內氣體的交換,也能減緩分蜂熱的出現。
中蜂在流蜜期前期和中期容易產生分蜂熱(在春末夏初情況更為嚴重),要指導農戶做好抑制分蜂熱的工作。當每種主要蜜源開始流蜜后,要指導農戶及時挑選大蜜脾取蜜,因為早取可以刺激工蜂采集的積極性,減少蜜壓子圈,保持蜂王的正常產卵,有效的防止分蜂熱。而且流蜜期的后期取蜜,容易產生盜蜂和飛逃的現象;要指導農戶盡量不要在流蜜期的后期取蜜,防止盜蜂和飛逃現象的出現。
3.2.3 指導農戶做好秋繁工作
秋季繁殖的蜂群是越冬的適齡蜂群,適齡蜂群的數量和質量是成功越冬的基礎;適齡蜂群是第二年開始繁殖的哺育蜂,也是第二年養蜂爭取高產的基礎。因此對于農戶來說,“一年之計在于秋”,秋季是養蜂年的開始,要指導農戶做好秋繁工作。
修整峰群則是發展適齡蜂群重要措施。秋季要做好修整峰群的工作。首先要培育4~5 張子脾,要注意蜂要多于脾,才能夠保證蜂群具有保溫作用,工蜂具有較強的哺育能力。對于弱群(不足3 脾)和無王的蜂群要進行合并,做好秋繁的準備。要讓農戶明白,有3~5 個滿封蓋的蜜脾就足夠越冬了。經常要遮蓋蜂箱,避免陽光直射蜂箱;保持安靜、減少蜂群活動,做好蜂群的修整工作。要讓農戶明白,晚秋與早春一樣,晝夜溫差較大且不穩定,要適當做好保溫措施,才能提高蜂群修整的質量。
向農戶宣傳發生盜蜂現象的危害。發生盜蜂現象后,盜群、被盜群雙雙受損(往往是1∶1的損失),兩敗俱傷,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通過宣傳讓農戶明白早春、晚秋蜜源少,容易出現盜蜂現象。培訓農戶,掌握有效防止發生盜蜂現象的辦法,加強防護,修補好蜂箱縫隙,合并自己的弱小蜂群,保持中蜂密集,減少被盜的機會。如果農戶要獎勵飼喂中蜂,就盡量不要把蜜汁滴在箱外,防止盜蜂現象的產生。
在夏季、秋季取蜜時要給蜜蜂留足優質的越冬飼料。因為充足的蜂蜜和蜂王漿,有利于增強峰群的哺育力、提高蜂王產卵積極性。如果越冬飼料不足,可以每晚進行獎勵飼喂。可用蜂蜜與純凈水5∶1 的比例,并加熱到70℃進行滅菌處理,然后飼喂蜂群。如果沒有蜂蜜,則用白糖與純凈水按2∶1 的比例攪拌后飼喂中蜂。通過獎勵飼喂力爭培育出優質健壯、密集的越冬蜂群。獎勵飼喂蜂群時要培訓好農戶,動作快速敏捷,最好是早晚進行,避開蜜蜂活動時間,防止盜蜂現象的發生。
3.2.4 指導農戶做好中蜂的越冬管理工作
小干川村的農戶中蜂越冬普遍采用室外越冬的辦法。近5 年來,小干川村的冬季氣溫一般不是十分寒冷,最低氣溫很少降到-15℃以下,因此在小干川村中蜂越冬普遍采取戶外越冬的辦法。駐村幫扶隊要指導農戶采取正確的越冬措施。
首先,要選擇適當的越冬場所。一般來說,越冬的場所要有背風、背光、干燥、安靜、衛生等條件。盡量遠離公路車輛嘈雜場所或有施工噪音的場所,遠離牛羊圈舍,遠離鬧社火或經常放鞭炮等場所,防止喧囂干擾正常越冬的蜂群。有的農戶把蜂群擺放在空曠地方,要指導農戶建立圍墻或籬笆將蜂群圍起來,避開寒風直接襲擊蜂箱,導致蜂箱內部溫度過低,不利于蜂群越冬。
其次,要指導農戶做好科學保護蜂群的保溫措施。小干川村農戶經常采取先外面保溫后里面保溫的措施:先外面保溫就是先在蜂箱底部、蜂箱后面、兩蜂箱中間,蜂箱邊上用塑料袋子裝滿比較柔軟的麥草袋包裝[3];后里面保溫就是在蜂箱內部的空余部分放置保溫物墊充,起到保暖蜂群的作用,可以在紗蓋上加棉墊,晚上蓋塑料布,天氣晴朗時揭開。
最后,要指導農戶做好蜂箱外的觀察及處理工作。每隔一段時間,選擇天氣較暖和的時間觀察蜂群。如果發現有部分蜜蜂在巢門內外不安的徘徊且抖動翅膀,就可以預判為蜂群失去了蜂王。要指導農戶及時檢查,發現確實失去蜂王后,則馬上與弱群進行合并。在冬季,要經常指導農戶觀看天氣預報,隨時注意大雪、寒流等特殊天氣情況,及時做好特殊保溫措施。越冬后期,每隔20d 左右的時間,在巢門口清理死蜂等垃圾一次,保持蜂箱內部的清凈,減少疾病的發生。
駐村幫扶隊要利用每月走訪181 戶建檔立卡脫貧戶,每季度走訪448 戶普通戶的契機,宣傳隴西縣中蜂產業扶貧政策(引進1 箱中蜂政府補助400 元),迅速擴大中蜂引進的數量,擴大中蜂養殖規模;系統化培訓中蜂養殖技術,提高農戶養殖中蜂的效益。根據近5 年來走訪群眾了解,小干川村中蜂產品的外銷量不到總產量的60%,還有廣闊的利潤空間可以開發利用。拓寬中蜂銷售渠道,擴大中蜂產品銷售量;創建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促進中蜂產業長期穩定發展。
首先,駐村幫扶隊要指導農戶用“快手、抖音、微信群、QQ 群等宣傳平臺”,發布小干川村中蜂發展的現狀、蜂蜜的產量及質量,提高小干川村蜂蜜的知曉率,從而拓寬蜂蜜產品銷售渠道,提高外銷的數量,提高農戶中蜂養殖的收入。還可以采用“外引內聯”的銷售方式,引導農戶注冊電商,積極構建網上營銷平臺,建立起一個多元化的中蜂產品營銷新格局。
其次,健全養蜂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蜂農之間的利益共享機制,發揮合作社對農戶的組織、監管和引導作用,促進中蜂產業的長期穩定發展。近5 年來,小干川村氣候異常,春季寒流多,秋季陰雨連綿,導致中蜂產業發展受到影響。養蜂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據季節性變化對蜂農組織培訓,引導農戶提高應對惡劣天氣的能力。發揮合作社的監管作用,引導農戶采用先進、便宜和統一的養蜂工具,推動中蜂養殖發展走向規?;?、產業化。合作社應協助農戶拓寬銷售渠道,提高銷售比例,促進中蜂產業長期穩定發展。
最后,駐村幫扶隊還要積極發揮本村黨支部的引領作用。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進蜂蜜產品精深加工項目,提高蜂蜜產品附加值[5],建立產品專營門店,順應市場發展需求,轉變營銷理念,拓寬營銷渠道,提高農戶收入。
近年來,隴西縣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鼓勵發展投資少、見效快、附加值高的綠色、有機農特產品,為小干川村中蜂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小干川村的農戶養殖中蜂歷史悠久,中蜂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近年來,駐村幫扶隊狠抓村社道路硬化工作,促進中蜂產業持續發展。大面積種植油菜等經濟作物,發展黃芪、黃芩、甘草、款冬花、黨參和柴胡等中藥材,推廣花心梨、蘋果、核桃等經濟林,調整了種植結構,發展了特色產業,又為中蜂產業可持續發展創造了充足的蜂蜜源。小干川村青山綠水、無污染、空氣清新,蜂蜜源充足,所產的中蜂蜜口味獨特、香甜味濃、粘稠度高、保質期長,堪稱“蜜中精品”。今后應該培育一批養殖技術先進、經營管理經驗豐富、營銷能力出眾的新型養蜂能手,擴大中蜂養殖的規模,提高中蜂產品的質量。健全專業化服務隊伍,提高中蜂經營管理水平。例如春季的春繁工作,夏季的分蜂期、流蜜期的經營管理工作,秋季的秋繁工作,冬季的越冬保暖工作等。構建網上營銷平臺,拓寬中蜂產品的銷售渠道;健全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蜂農之間的利益共享機制,促進中蜂產業的長期穩定發展。發揮本村黨支部的引領作用,推進“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引進蜂蜜產品深加工項目,延長產業鏈條,進一步提高蜂產品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