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慧
江蘇宜興人,一級作家,佛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佛山市藝術創作院副院長。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人民文學》《十月》《花城》《山花》等報刊,著有長篇小說《風叩門環》《白茫》《闖廣東》,以及中短篇小說集《水缸里的月亮》、散文集《外婆家》等著作19 部,被翻譯成英文、俄文、蒙古文。曾獲《人民文學》新世紀散文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最具潛力新人提名,入選2017 廣東特支計劃青年文化英才。
《大灣的鄉愁》盛慧 著/花城出版社/2022.9/88.00元
我是一個懷舊的人,對老房子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熱愛。老房子之于一座城市,如老人之于一個家庭。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房子和老人一樣,是極其重要的寶貝,它是時間的印記,也是凝固的歷史,貯存著逝去的舊日時光,彰顯著城市的氣質,是城市的“根與魂”,是不可復生的珍貴資源。
粵港澳大灣區內那些像珍珠一樣撒落的老房子一直讓我迷戀不已。一有時間,我就會像貨郎一樣走村串巷,探古尋幽,尋訪那些布滿時間痕跡的古老村落,尋找那些讓我怦然心動的古老房子,尋找那些像輕煙一樣消散在時間深處的故事……
我喜歡“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散淡與率性,喜歡邂逅時的那份美好與驚喜。我總會在古榕碧蓮間,在茂林修竹間,在小橋流水間,遇見一個又一個歷經滄桑的古老村落。它們掩映在山水之間,端莊、嫻靜、古樸,像一個個古典美女,驚艷至極,讓我著迷,讓我心醉。
古村靜寂,濃蔭匝地,巷子彎曲,幽深之至。巷子兩邊總是鑲嵌著許多舊式的庭院,殘破的門扉像一本本被風翻舊的書,推門而入,就會邂逅一段舊日的時光,一段久遠的故事。輕踏著悠長的麻石路,撫摸著被時光磨損的門環,仿佛走進了時間的迷宮之中,仿佛聽到了歷史的回響,一種遺落在時光之外的孤獨與靜寂涌上心頭。
人們常說,建筑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建筑的靈魂。我深深地知道,讓我著迷的并不是冰冷的磚瓦,也不是殘破的庭院,而是其中所蘊藏的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那些古老的建筑,是中國哲學和中國美學的化身。
在這些古村落中行走,我總會不由得感嘆:建筑與自然竟然如此和諧,人與自然竟然如此和諧。正所謂:“天與我時,地與我所。”建筑也是有生命的,只有天、地、人和諧的建筑才能稱為有生命的建筑。于是禁不住喟嘆,原來現代人一直苦苦尋覓的人居智慧,早已被古人運用得出神入化。
中國的民居不僅具有美學的意義,還具有多重的文化意味。
首先,它代表的是中國人的一種宇宙觀,也代表著一種天人合一的哲學觀,正如莊子所說:“天地與我并存,萬物與我為一。”這正是中國民居的靈魂所在。
其次,它代表著中國人的倫理。正所謂:“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后漢書·王扶傳》中有言:“所止聚落化其德”,意指聚落空間具有道德整合的精神功能。中國著名古建筑學家劉致平先生就曾指出,從漢代起,我國一切建筑俱極注意整體的秩序禮儀制度。在中國文化中,倫理從來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一種秩序。比如,一個村落中的宗祠就是宗族的精神地標,它是至高無上的,而一個家庭中堂屋上方的神龕則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先人居于高處,俯視著后人,庇佑著后人。
再次,這些民居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在千百年的歲月中,大灣人因地制宜,使居所更加適合當地的地理特點。比如,中原一帶的民居有“四水歸堂”之說,取“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而在大灣區,臺風頻至,雨水豐沛,如果一味地“抄作業”,天井就有可能變成蓄水池,因此必須將水排到房子外面。當然,水最后會流入村前的月塘,由此也能體現大灣人根深蒂固的宗族文化觀念。
《漢書·元帝紀》中有言:“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移民是大灣人最典型的特點,大灣區的先民大多由中原遷徙而來,深受中原文化滋養,有著安土重遷的觀念,選擇棲息地時可謂煞費苦心。因為家族的繁衍如椒衍瓜綿,是一場漫長的接力,村落的選址不僅關乎居住的舒適度,更關乎宗族的興旺,乃是百年大計。
大灣人歷來重視風水,而在風水之中,最核心的是氣。按照“氣”對居住者的不同作用,古代風水將“氣”劃分為“生氣”和“煞氣”。凡對居住者的身心有益之“氣”,統稱“生氣”,相應地,住宅內外環境中對居住者有不良影響的因素統稱為“煞氣”。氣從何來呢?最重要的是有山有水。正所謂“山環水抱必有氣,有氣萬事方順意”。山為陽,水為陰,陰陽和,則萬物生;人倫和,則百事興也。
中國的古人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因此,村落的自然環境布局大多以坐北向南的背山、面水之處為最佳,稱為“后有靠,前有照”,背山可以擋住北方的寒流,而面水可以盡享夏日的南風。
在道家的修為中,“氣”更多的時候是寫作“炁”,雖說“氣”“炁”二字相通,但后者更強調氣場,而氣場的說法涉及周天理論。大自然中“山環水抱”形成的氣的運行可稱之為大周天,人體內氣血的運行可稱之為小周天。若人體置于大周天中,感覺身心舒泰,就是其自身的小周天與所處的大周天在運行方向、節律上都相同,大周天對小周天產生了良好的推摩作用。反之,若人體在某個大周天中感覺不適,則極可能是大小周天的運行相左了。
說到風水的營造,我覺得最有代表性的是肇慶高要回龍鎮的黎槎村,這是一個迷宮一樣的村子,如果沒有人帶路,很容易在其中迷路。黎槎村建村的歷史十分久遠,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當時,村民們為避水患將房屋建于山腰。或許是水患甚多,村民也寄望于風水來保佑村莊的平安,站在高處俯瞰,黎槎古村呈八卦形狀,布局精巧,暗藏洛書河圖的玄機。村中的房屋依山而建,環水而設,按照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等卦形排列,呈圓形分布,一座座、一排排,一圈接一圈,村莊最外一圈約有90 間房,門口全部向內而建,屋背向外,這樣精巧的構思讓整座古村變成了一間固若金湯的大圍屋。房子之間略呈弧形分布,每進一圈,房屋數量遞減,至圓心處,也就是最高點,設有一臺,名曰“鴻運臺”。據說村中流傳著一個習俗,在鴻運臺以順時針的方式誠心轉上三圈,燃放鴻運爆竹,便可保佑人們身體健康、財運亨通、心隨所愿。村里居住著兩個姓氏的村民,以中心作為分界線,東邊為蘇姓村民,西邊則為蔡姓村民。村中有數座古樸典雅的門樓,皆以儒家文化思想命名,分別是興仁里、柔順里、毓秀里、遂德坊、仁和里、東江里、遂愿里、仁華里、居和里、淳和里、尚仁里,俗稱“十里一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