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淼?劉夏






鄭新玉,美溪龍女種養殖合作社社長,阿玉天然土特產旗艦店負責人。
與鄭新玉交談,她總會把學習不好、初中畢業、沒文化掛在嘴邊。可她卻有“見山說山,見水說水”的能力,看到什么就說什么,介紹什么都那么生動。
在她的直播間里,木耳的好壞怎么分辨,輕重多少,手感什么樣,她都能用自己的語言,自然生動地描述出來。
她介紹木耳時:有一種干度叫“握著扎手”,有一種分量叫“滿滿一袋”,有一種品質叫“比較耐泡”。看她的直播,你不會沖動地為知識付費,但是卻可以收獲滿滿的“干貨”。
如今的鄭新玉已經在不斷地` 實踐過程中摸索出了屬于自己的經營之道,而創業之初,卻只源于一個樸實的想法。
鄭新玉回憶,封山育林后,政府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老百姓開始種植黑木耳等林下經濟作物和一些農副產品。種養殖業成功了,可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且周邊的城鎮并不缺少這樣的農副產品,就出現了嚴重的滯銷問題。
“外面的人不知道,身邊的人不需要,這么好的農產品銷路卻是難題。”鄭新玉說,“2016年我接觸到了網購,經常上網買東西,當時就萌生了一個想法:家鄉的這些好的農副產品是不是也可以通過網絡打開銷路?”通過刻苦學習,鄭新玉成功開起了網店,走上了電子商務之路。
成功開起網店后,銷售數據卻并不樂觀,長達一年的時間,網店平均月銷量只有一兩單。
鄭新玉沒有放棄,她開始在網店搞促銷、做特賣。“說是促銷,其實就是免費試吃。一件商品只賣1元錢,還包郵。”鄭新玉說,敢賠錢的底氣,是對產品的信心。
就這樣,鄭新玉的網店拉來了回頭客,也做出了口碑。“那時候快遞單子都是手寫的,最多的時候一天寫500多張。”自此以后,鄭新玉的電商之路,越走越順。
后來,微商在微信朋友圈興起,鄭新玉又搭上了微商的順風車。“我的微商團隊人最多的時候有300多人,都是身邊的朋友和回頭客,現在也還有一些人在閑暇的時候發發朋友圈,增加一份收入。”鄭新玉說:“能為他們提供一條路,我很欣慰。”
如今,視頻帶貨、直播帶貨成為新的風口,鄭新玉也通過自己的不斷摸索,成了一名網絡主播,在自己的直播間里,不遺余力地推銷著家鄉的農副產品。
截至2023年6月28日,鄭新玉的網店上顯示“11年老店,累計經營4346天”。新媒體平臺粉絲3.4萬,已售2萬多單,持續經營788天。
鄭新玉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創業路徑,家鄉的農副產品也乘著電商的“快車”,銷往全國各地。
2023年6月28日,鄭新玉像往常一樣到山上查看木耳長勢。
鄭新玉剛剛踏入木耳基地,就聽見伊春美溪大西林林場所黑木耳養殖戶孫麗坤的大嗓門,“來啦,鄭總!”
“今年的木耳怎么樣?”
“那是嘎嘎好,你快來看看!”
孫麗坤與鄭新玉一邊走,一邊喊話。
孫麗坤的手指向成片的地擺木耳說,今年的木耳個大、肉厚、形狀好,這已經是摘的第四茬了,要是前兩天來,木耳特別密,只能看見個白頂。“以前就是‘坐以待斃,在家等著老客來收,自從學習電商,銷量越來越好,從開始的2萬段現在發展到4萬段了。”孫麗坤興奮地說。
“我致富了,我得帶領更多的鄉親和我一起走向致富道路。”鄭新玉說,“雖然我做電商不算早,但在我的家鄉,算是早的。開始農戶們不愿意,看到我陸續發貨后,才有了信心。”
伊春美溪大西林林場所王輝養蜜蜂已經8年了,其間因為蜂蜜賣不出去,停產了兩年。現在通過學習電商,蜂蜜開始供不應求。
在鄭新玉看來,自己不過是在致富的道路上,將自己的經驗教給了鄉里鄉親,讓家鄉的土特產走出了山林,賣上了好價錢。
正是這樣樸實的想法,淳樸的本質,恰巧與“向森林要食物“的大食物觀不謀而合。
離開木耳基地的路上,道路兩旁的暴馬丁香盛開,鄭新玉就念叨著,明天要來采一些,親戚朋友總有要的。
勿以善小而不為。鄭新玉,就是這樣從一件件小事做起,帶領鄉親做成了大產業。
如今,鄭新玉和她的鄉親們,都能對著鏡頭向直播間里的“家人們”侃侃而談。而此時,正是木耳豐收的季節,置身山水林間,成片的地栽木耳,正肉嘟嘟地等待工人的采摘。
合作媒體/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