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農業科普報紙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本文結合農業科普報紙的發展現狀,分析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農業科普報紙的辦報思路及發展中遇到的瓶頸,探析農業科普報紙在助力鄉村振興中自我革新、創新發展的功能配置。
【關鍵詞】科普報紙;鄉村振興;媒體融合;農業科普;產業發展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農村、農民和農業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農業科普報紙是黨和國家解決“三農”問題、聯系廣大農民群眾的橋梁,是我國科普傳播事業的重要載體之一,是面向廣闊農村進行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宣傳陣地,對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特別是新時代農業工作者的科技素養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時代的變遷、傳播環境的深刻變革,農業科普報紙的傳播力、影響力逐漸下降。如何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充分發揮科普傳播的優勢,大力加強農業科普工作,帶動農村產業升級轉型,成為農業科普報紙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農業科普報紙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實現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需要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據2023年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統計分析,2023年農家書屋重點報紙推薦總數為31種,其中涉及農業科普類報紙12種,占比38.7%。這其中既有國家級的《農民日報》《科技日報》等5種,也有地方主辦的《南方科技報》《致富快報》等7種。從橫向對比來看,農業科普類報紙在2023年農家書屋重點報紙中的占比,要明顯高于其他各類型報紙在重點報紙中的占比,居第一位。
《中國科學傳播報告(2021)》顯示,中國報紙科學傳播中紙質傳媒數量出現回升,發行量出現反彈,2020年全國共發行科技類報紙1.58億份。進入融媒體時代,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形成的傳播渠道雖然已經成為社會公眾獲取科技知識的主要方式,但紙質媒介傳播仍然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農業科普報紙在廣闊農村仍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業科普報紙以其公信力強的優勢特點,在科學辟謠、技術推廣、政策解讀以及正面引導輿論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制約農業科普報紙創新發展的瓶頸
(一)農業科普報紙內容生產與農業發展新需求不契合
農業科普報紙的主要任務是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普及專業科學技術、提升農民的科學素養、推廣科學實用的生產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傳播環境的深刻變革,受眾群體也在發生著變化。新涉農群體的出現,對農業科普報紙內容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滿足新受眾的新需求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多數農業科普報紙在內容定位上主要限于農業生產技術推廣,內容定位明顯偏窄,對鄉村振興中需求較多的農業科學普及、農業產業發展涉及較少。在內容來源方面,受采編人員偏少,編輯人員綜合素質和創新意識偏弱、缺少深入調查研究等原因的影響,一些農業科普報紙內容大部分來源于網絡,或者節選其他同類刊物,內容缺乏新意,同質化現象較為明顯,這直接影響了農業科普報紙在鄉村振興中的功能發揮。
(二)農業科普報紙辦報模式與產業發展新環境不匹配
農業科普是一個系統化、社會化的工程,政府、媒體、科研院所、企業等多方都應該參與其中,共同支持農業科普報紙的創辦和運營。目前,我國農業科普報紙大部分由農業主管部門、科協、農科院和報刊出版機構等單位主辦。部分事業單位性質的農業科普報紙在管辦體制、運行機制、組織人事、分配、激勵機制等方面仍沿襲傳統的管理模式,對科普市場嗅覺不夠靈敏,創新意識不強,不能夠引領市場變化和發展趨勢,從資金來源來看,農業科普報紙辦報經費大部分來源于差額撥款,但由于地方財政體量等原因,經費保障并不及時。在創收方面受市場大環境和自身競爭力的影響,整體創收能力偏弱,甚至于負債運營。由于體制機制創新不夠以及投入不足等原因,農業科普報紙難以吸引一流人才,優秀創作群體流失,高質量原創作品偏少,難以適應產業發展新環境。
(三)農業科普報紙傳播方式與媒介融合新趨勢不適應
目前大部分農業科普報紙的傳播主要是以紙質媒介為載體,通過“郵寄+投遞”的方式進行,傳播范圍和速度受到紙質媒介和物流等因素的限制,無法實現廣泛、即時的傳播。在發行出版方面,農業科普報紙一般是按日、周發行,其頻率和時效性有限,對于一些短期或即時的新聞和信息,傳統報紙無法及時報道和發布。另外,受限于紙質媒介這一載體形式,農業科普報紙在交互性和個性化方面存在不足。農業科普報紙的受眾一般是廣泛的不特定社會大眾,受眾只能被動接受報紙中的內容,無法根據自身需求和興趣愛好進行個性化定制,讀者與編輯缺乏互動交流渠道。因報紙版面和篇幅的限制,一些報道的深度和廣度存在不足,當一些重大事件或復雜問題需要更加翔實、深入的報道分析時,農業科普報紙難以滿足這種需求。
三、農業科普報紙助力鄉村振興的功能配置探析
(一)堅持“內容為王”,在鄉村振興中塑造新品牌
媒體深度融合帶來了新的傳播環境和傳播方式,在媒體格局不斷整合的過程中,內容為王是傳媒界的一個重要核心價值觀。因此,農業科普報紙只有突出內容的質量和價值,才能夠獲得讀者的青睞和客戶的支持。長久的用戶忠誠度仍然依賴于內容質量本身,農業科普報紙的內容質量最終決定了報紙本身被一線農業生產者、農技特派員、農業合作社等群體接納的程度。高質量的農業科普內容傳播,需要突出內容的精準性。
一要精準聚焦服務的受眾。農業科普報紙面向的群體廣,范圍大,不同群體對農業科普的內容需求也不盡相同。只有將受眾的需求范圍調研清楚,生產出的內容才能對讀者的“胃口”,讀者才愿意為此“買單”。
二要精準聚焦報紙生產的內容。農業科普報紙的核心內容是普及農業科學技術,而我國幅員遼闊,農業生產的自然環境差別巨大,此處適合種植水稻,彼處則適合發展熱帶水果種植,農業科普報紙需要特別重視內容的地域性特色。不同地域的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發展規劃,如果農業科普報紙只是照搬照抄,缺乏對農業生產生活的指導,則很難激發農業科普報紙所在地域讀者的興趣,讀者也會大量流失。
三要加強原創內容生產,增加新聞采訪的廣度和深度。探索以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員為依托,加強對某一領域或行業的深度報道和專業分析,提供有價值、有深度的原創內容,從而吸引讀者。通過向專家約稿、建立專家庫、培養專業編輯記者等方式,嚴把內容質量關,以高質量內容建立媒體權威,增強受眾的忠誠度和黏合度。
(二)堅持渠道制勝,在鄉村振興中把握新機遇
媒體深度融合時代,全媒體運營已經成為業界共識,不斷拓寬信息發布渠道,增加流量,是農業科普報紙在新傳播環境下的必然選擇。鄉村振興戰略和媒體技術的發展為農業科普報紙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善于借助新媒體渠道,實現農業科普產業融合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5G技術、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科普傳播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廣大農村地區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3年8月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76.4%,我國現有行政村已基本實現“村村通寬帶”。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農業科普數字化的趨勢將更加明顯,農業科普報紙需要加快轉變發展模式,實現媒體的深度融合,探索新發展格局是農業科普報紙適應市場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要加強短視頻生產。短視頻制作的門檻較低,受眾廣泛,發布的平臺也比較多,農業科普報紙可以根據受眾的需要,通過個性化的定制實現固定人群的精準傳播,吸引受眾通過關注、轉發、點贊等形式,形成裂變式傳播。另外,短視頻對人員和專業技術的要求相對較低,相關人員經過短期培訓即可上崗,這對于農業科普報紙在探索媒體融合發展初期階段是不錯的選擇。
二要探索通過“文字+視頻”的報道方式,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通過“報紙刊發文字、視頻承載圖像”的加法模式,用戶掃描二維碼即可通過視頻看報紙,讓報紙上的內容“動”起來,主動迎合受眾電子化的閱讀習慣。此類方式也可在短期內對報紙的微信公眾號進行引流,迅速積攢起一定數量的粉絲,占領新媒體平臺陣地。
三要通過直播拉近受眾和內容傳播者的距離,可視化的傳播方式讓內容價值成倍釋放,這一點在農業科普傳播中的表現尤為突出。在推廣普及農業生產技術過程中,利用直播平臺講解重點技術環節,通過直觀的視頻演示,可以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四要加強大數據分析。如果說媒體的深度融合是信息科技發展的產物,那么大數據分析則是傳播環境顛覆性變革的催化劑。通過網絡大數據分析,對受眾的閱讀習慣建立模型,精準測算受眾的喜好,農業科普報紙在了解了受眾的需求后,可以有針對性地推送一些農業科普信息,最終實現個性化、定制化的信息傳播。農業科普報紙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探索內容精細化投放,構建私域流量生態模式。在借助新媒體渠道加強內容投放的同時,促進農業服務產業發展,將傳媒內容生產的產業鏈條延伸到農資供銷、在線農業技術指導、優質農產品銷售等農業服務產業鏈上,探索農業科普報紙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擺脫資金來源單一的束縛。
(三)堅持守正創新,在鄉村振興中實現新作為
在媒體深入融合變革和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的大背景下,農業科普報紙面臨著人才匱乏的挑戰。在媒體融合發展的當下,全媒體運營對記者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能型”復合人才成為當下人才需求的新導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農業科普報紙更應該堅持守正創新,融入媒體大發展格局,在鄉村振興中實現新的作為。
守正就是要守好農業科普報紙自身在農業科普方面積累下來的優勢,鞏固好傳播渠道,特別是農業科普報紙記者、編輯在長期的一線工作中,同農業專家、科普學者建立的良好互動關系,及時了解掌握最新的農業發展動態、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新的科研方向等優勢。通過邀請專家學者參加報告會、內部培訓、科技下鄉等形式,為農業科普構建良好的社會氛圍,增強農業科普報紙在鄉村振興中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同時利用科普實踐活動,將科學知識送到田間地頭,在實際的農業生產過程中,了解農業生產一線人員的所思所盼,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與此同時,守正還要守好傳統農業科普報紙從業者在長期工作中形成的對政策敏銳的理解和研判能力,使農業科普報紙緊緊把握住政策方向不跑偏,充分利用政策性紅利,促進農業科普報紙持續向好發展。
創新就是要補齊農業科普報紙記者、編輯在視頻拍攝剪輯、攝影、主持、后期制作、策劃導演、平臺程序運營等能力方面的短板,打造過硬全媒體本領。積極“走出去”向優秀的運營團隊學習,向流量大V學習。緊跟媒體傳播最新趨勢,緊抓受眾需求,牢牢鎖定用戶。農業科普報紙的從業者要學會用融媒體思維指導報紙制作發行,用新媒體技術整合內容資源,全媒體渠道發布運營,在一線打造過硬人才隊伍。
四、結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科普報紙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領域,拓寬了辦報的思路。農業科普報紙要充分發揮媒體作為黨的耳目喉舌的作用,為深入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凝心聚力。在媒體深度融合的傳播環境下,農業科普報紙要緊扣鄉村振興工作需求,敢于改革創新,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激發產業發展新動能,著力建設一支思想、業務過硬的全媒體采編隊伍,結合自身實際推動辦報理念、辦報方式、辦報內容和發展模式等方面創新,促進新時代科普事業蓬勃發展。潮
參考文獻
[1]賴義羨.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科普期刊創新發展探析[J].出版發行研究,2020(1):55-58.
[2]楊志宏.彌合知識鴻溝的制度嘗試:關于知識共享協議積極意義的思考[J]. 中國出版,2011(6):62-65.
作者簡介? ?林茵,廣西科普傳播中心主任編輯